引爆MWC2017,魅族花了20分钟
今天,魅族第3代快充技术 Super mCharge 在巴塞罗那正式亮相,超出了众多分析人士的预期。它采用11V/5A的充电头,可在20分钟内充满3000mAh电池,相比普通充电速度提升5倍以上,同时效率极高,发热量小。这是国内研究快充的手机厂商中截至目前最先进的技术指标。可以说,凭借着这一技术,魅族在手机快充领域获得了暂时性的领先。
快充技术瓶颈期的艰难突破
刚刚过去的2016年,快速充电横空出世,成为手机厂商在电池技术难以突破的现状下的应对之道。面对不断增加的功能,更大的屏幕,更高的性能要求,有的厂商在系统层面做节电优化,有的厂商不断突破电池容量的极限。这方面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三星的Note 7,因为极端追求高配置和大电池,在产品设计上出了问题,导致“炸机门”的发生。
一句“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给厂商和用户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不必仅仅追求待机时间长,而是可以快速充满,也能达到延长总使用时间的目的。OPPO的VOOC闪充(包括授权给一加的Dash闪充)、高通的QC快充、联发科的Pump Express、华为的Super Charge闪充等厂商自研技术相继问世。
魅族在2015年7月发布MX5,首次搭载了18W的 mCharge 快速充电方案;其后又在2015年9月发布的PRO 5上,将 mCharge 升级到了24W。不过对用户来说,手机充满电的时间依然是按照小时来计算的。为了将“小时”改成“分钟”, 魅族工程师团队潜心研究了一年多,开发出了 “20 分钟充满” 的 Super mCharge 。 魅族和其他厂商的共同尝试,不仅走出了各有特色的快充发展道路,还加速了功能普及,让只有旗舰机才配备的快充功能,出现在千元机上。
在今年的MWC之前,有爆料称,魅族新一代快充技术规格为9V/4A,总功率36W,给手机充满电需要45分钟。业界根据这样的爆料,指出华为Mate 9实测完全充满电需耗时73分钟,mCharge 4.0并不能达到“快2.2倍”的效果。结果这一爆料只是“烟雾弹”,实际公布的Super mCharge在20分钟内充满3000mAh电池毫无压力。
这是因为,如果按照魅族宣传的“快2.2倍”,就需要达到49.5W的充电功率,也就是至少要以5V/10A或9V/5.5A进行输入。 而 Super mCharge 采用11V/5A 的充电头,总功率达到了55W 。这一提升使快充概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相比于“ 速度” ,魅族强调更多的是“ 低温” 和“ 安全”
魅族Super mCharge具备的优势,还远不止“快”这一点。魅族展示的验证机采用3000mAh电池,能够承受普通电池4倍以上电流,在 800 次循环充放电后,依然拥有 80% 以上容量,折算过来能使用两年以上。
在快充设计的过程中也必须顾及到对安全、耐用的需求。例如,高通在2016年公布的QC 4.0快速充电技术,据称相比前代充电时设备温度降低5摄氏度,以保障设备安全。而出于降低发热量,提高充电效率的考虑,高通砍掉了大电压充电选择增加电流的方式来平衡。
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到魅族 Super mCharge 的特殊之处了。 Super mCharge 采用电荷泵原理,内部IC 只有两组电路,因此转换效率高达98% ,电流较小,系统负荷低、发热量低,能做到“ 又快又冷静” 。 测试中,充电全程最高温不超过 39 摄氏度,与人体体温相差无几。
通过对业界的观察梳理可以发现,OPPO、华为等厂商的第2代低压直冲方案都离不开更大的电流来实现快充目的。Super mCharge 高压直充方案属于第3代快速充电技术,充电器至手机端的电流比其他厂商都要低得多,大约只有OPPO Super VOOC的1/3。所以,Super mCharge 的 USB接口、数据线、内部电路等元器件的寿命更长。
同时 Super mCharge 的配套数据线与 USB 端口也经过重新设计,数据线最大可以通过160W的电力。此外, Super mCharge 又加上了10多重保护措施,在整个系统留出了充分的安全缓冲区。
终于憋出大招 魅族仍需努力
在快充技术上一直“憋大招”的魅族这次终于厚积薄发,Super mCharge 注重低温、安全特性的杀手锏让魅族在行业对快充技术的探索中处于领先梯队。虽然比同行Super VOOC的展示晚了一年,但Super mCharge的架构创新和供应链支持都较为成熟,知情人士表示,量产时间会比 Super VOOC 提前。
坦白地讲,魅族作为一家以设计见长的公司,硬件研发实力相比于华为、OPPO等友商还是有差距。 今天魅族在国际舞台上展出的 Super mCharge 快充技术,则是一针强心剂,算是小秀了一下肌肉。在手机行业已经异常艰难今天,如果还想延续增长势头,魅族还需要更多像Super mCharge 这样的“ 硬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