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上线的前戏:可用性测试
产品可用性测试在产品投入开发前期的设计产出与产品迭代规划投产前都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它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纠正产品设计过程中团队或者PM对于产品的理解偏差,精简产品架构,优化产品设计,并为产品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降低试错成本。
可用性测试以最短路径获得用户数据,并通过用户反馈数据来对产品进行修正。保证产品的可用性与良好的用户体验。
什么是产品可用性测试
所谓的可用性测试(Usability testing),是一项通过用户的使用来评估产品的可行性的的技术。它反映了用户使用产品,由于它反应了用户的真实使用经验,所以可以视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可用性检验过程。
也就是说,可用性测试是指让用户使用产品(服务)的设计原型或者成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用户的行为和感受,以改善产品(服务)可用性的一系列方法。它适用于产品(服务)前期设计开发,中期改进和后期维护完善的各个阶段,是用户中心设计的思想的重要体现。
可用性测试应用范围广泛,应用对象包含web端产品、移动端产品、硬件产品、AI产品等各类型产品。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测试手段,可用性测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各类型产品的体验测试工作。
可用性测试几个关键维度分析
可用性测试类别
一类是形成性的测试,也即是前期或中期设计测试,在产品产出前对产品可用性进行测试。发现可用性问题,改善产品体验;
一类是总结性测试,在产品后期迭代改版,也即产品上线后整个过程中,对于产品进行的可用性测试,主要是对用户体验进行聘雇。
测试频率
形成性测试一般在产品开发之前进行较多的测试,对于每一个功能模块或者产品逻辑变化、设计工作改变都需要进行测试,以保证产品满足用户体验要求;总结性测试一般是发生在产品开发完成已经在市场流通之后的更新迭代,该类测试频率较低。一次有效的测试基本能够保证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覆盖。一直到下次新版本迭代。
测试对象
形成性测试一般是产品原型,纸质原型或者其它原型工具做的原型。一般情况下,对于不确定性因素高的产品,尽量选择纸质原型甚至是直接版面勾勒原型供用户参与体验,避免较多改版带来的时间损耗。
而对于基本确定版本的产品可直接利用较高保真原型并且完成交互的设计,这样的可用性测试将会涵盖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的(表现层)的可用性测试。
较为全面,减少频繁可用性测试带来的工作量。总结性测试一般会给出成品让用户参与测试,当然有时不确定性较大时也会采用低保真原型。
被测试的样本数
一般情况下,对于形成性测试,样本数不在于多。而是要覆盖。所谓的覆盖就是要包含所要采集样本的所有用户群体,一类中只有一个就已经足够。
对于总结性测试,样本数除了覆盖以外(当然最主要还是以产品UGC用户为主,保证测试范围的合理性),还要防止数据的偏差。
此时要对样本进行分类,在使用产品的群体中选出一般性用户、习惯性用户、重度使用用户以及专家型用户,当然种类细分越全面越好。这样在该样本群内要尽可能多的挖掘样本用户。一般而言,总结性测试需要样本数要之上20个。
测试方式
形成性测试一般的方法有:协同合作法、有声思维法。
所谓协同合作法,是被测者A和B协同完成测试,公用一个设备(电脑/手机),相互之间可以沟通进行;
有声思维法,即被测试者在测试过程中边参与测试,边自然而然的说出每个过程自己的所思所想;
对于形成性测试,多注意记录问题,影响用户进行下一步操作的步骤出在哪里。哪些地方用户有困惑。测试过程务必保证测试的通透性,也即即使是提示也要用户能够走完整个流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过多的解释引导用户完成操作,这样的方式过于强势,很容易影响到用户心理,最终导致测试结果失真。
总结性测试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容易,因为用户对于产品的熟知程度。测试一般不采用什么特殊方法(确保是单独完成就ok,因为用户样本本身来源是产品的使用用户)。
测试旨在于观测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于新版本的使用顺畅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困惑,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被测者的细微的表情变化(这点非常重要,因为用户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产品。
对于其中比较困惑的功能是靠猜测完成,而此时用户需要依靠表情变化来表述自己的困惑而非告知观察人员。毕竟人都是有些小小的好胜心理)
测试过程中需要2名观察人员,其中一个对于用户行为进行观测以及对于用户及时的疏导,另一名记录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困惑的地方。
测试地点
形成性测试由于样本数比较小,需要进行特殊的指引,一般需要进行现场测试。场地一般会选择安静的办公室、休闲的咖啡馆等,保证用户注意力不会被分散;总结性测试鉴于被测者数量以及其观测方式,远程测试较适宜。当然时间和预算充足,现场测试也是很好的。
如果远程测试,操作起来可能比较繁琐。目前为止,也只发现Tencent一家采用这种方式,录屏+录像。而这种技术方式在国外早已见惯不怪,比如还有雪橇式测试。过多不讲。
鉴于国内的技术水平以及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视程度,这种花哨的方式可能对于一般团队而言很难拿捏好度。因此,还是避免一味带来的时间、金钱和人力损耗。
数据收集与分析
形成性测试数据收集是将观察者测试过程中的问题全部记录下来以及被测试者的完成情况;总结性测试是需要将任务的成功进行标准化定义,确保数据测量方法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关于数据分析,形成性测试倾向于定性分析,对于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进行严重性分级。并且给出解决方案。当然测试过程中也要简单的进行成功率统计,当然这不是重点。因为测试侧重的是对于产品整体的把握;对于总结性测试则是定量分析。
需要进行定量统计,记录任务操作的时间、成功率、满意度这些细节部分。并且形成一套评估体系。
可用性测试开展流程
1. 测试系统
对应版本的产品;
2. 测试目的
确定此次测试将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
3. 被测试用户
被测试的用户样本,用户数;
4. 测试观测人员
一般需要两名观测人员,其中一人进行观测并协助提示。另一名主要是记录整个测试过程。
5. 测试的任务
罗列本次测试需要被测人员完成的任务。
比如:
任务1:成功完成产品注册操作。
要求:完成手机号与邮箱注册各一次。
6. 实验环境与设备
相对独立安静的房间,环境尽量的轻松。装有被测试软件的手机(iOS/android)或者电脑。
7. 测试前准备
a、根据网站所提供的主要功能制定测试的标准任务;
b、向用户详细讲述标准任务的内容;
c、确保测试(实验)过程不受打扰;
d、确保用户在执行标准任务前没有到操作过该模块;
e、准备一间独立安静的房1司·两台电脑。并装好相关的测试软件(听说腾讯的人用的是quick timer之类的。相对简单易上手也很好。由于操作难度问题我们一般不采用测试软件),准备好一个摄像头,并且连接电脑;
f、向用户声明、我们测试的是产品本身,而不是用户。这个很关键尤其对于受测者的心理;
g、让用户明白、他们可以随时终止测试;
h、实验观察者要熟识所测产品,尤其对于更新迭代的产品,自寻新用户的做法让测试变得毫无意义;
i、让用户掌握使用测试软件的方法具体措施;
j、制作任务卡片,每个卡片包括任务以及相应的要求,供测试者阅读参考;
h、开始测试,确保测试环境不被打扰。开始执行测试。
8. 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现的可用性问题及其严重性的分析说明列表。并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截图。并列图说明。
9. 产品可用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该过程需要对步骤8中出现的问题点进行逐一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总结
希望这些分享对于大家对产品可用性测试的认识有一定的帮助。有效的产品可用性测试,可以保证产品上线后的产品精简功能模块效率最大化,产品逻辑清晰。最重要的是,低成本实现产品的良好体验。
然而,当前很多互联网公司不愿意采取这种形式,原因是可用性测试很大关键上取决于测试组织人员的专业能力。缺乏必要的专业能力最终导致资源损耗却未必有所产出。最终让人觉得这样的工作过于表面花哨而没有意义。
产品可用性测试过程中需要抓住很多细微,比如需要关注被测试人员表情变化甚至肢体动作等。需要观测人员慢慢培养这种能力,就会越来越能掌握住这种技巧。
很高兴能够与大家共同成长,继续加油,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计无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