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积仁:东软不跟风才活到今天,干的都是超现实的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浩然【懂懂笔记】

刘积仁:东软不跟风才活到今天,干的都是超现实的

25年前的今天,东北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刘积仁怀揣着“架设软件研究与应用桥梁”的梦想,于1991年、自己36岁的时候创立东软。如今,东软已是25岁的小伙子了。

东软的这位创始人,25年来始终被大家称为“刘老师”。从博士到教授,又在商海沉浮多年,刘老师如今已是一头银发,集教授、企业家、艺术家的气质于一身。

过去25年间,这位“刘老师”缔造了中国第一家上市软件企业,此后又带领东软多次转型,并在多个领域开荒,在中国IT产业发展史上书写下重要的一笔。

作为中国IT业骨灰级的企业,东软下一步将迈向哪里?懂懂又一次坐在刘老师对面,说到下一个十年,刘老师那种挥斥方遒的感觉,仿佛“恰同学少年”,明天就要背起行囊、再大干一场:未来十年,东软将实现知识产权、客户资源、技术资产等所有这些东西的平台化,然后通过变革公司治理模式,在平台化的基础上形成若干个新公司、有员工持股激励机制的创业公司,最终目的是让东软“像创业初期一样更加年轻、更有活力。”

教授创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微软发布Windows系列第一个产品,比尔盖茨成为全球PC产业首位亿万富豪的时代,正是IBM推出个人电脑系统的时代,也是柳传志的联想正在兜售汉卡并在筹备推出自有品牌的联想微机的时代,以及任正非的华为正在代理销售用户交换机并筹备研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的时代。

柳传志和任正非开始创业的时候,刘积仁从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当了几年“刘老师”,于1986年赴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计算机系统国家实验室留学。

当柳传志的联想和任正非的华为考虑结束“倒买倒卖”生意的时候,刘积仁则于1988年学成归来,成为中国第一位计算机应用博士。回到东北大学任教,则让33岁的刘积仁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教授,再次成为“刘老师”。

不同于“逃离”体制内,很明确要创办企业的柳传志和任正非,刘积仁成为企业家似乎有点被动而为。

为了践行“架设软件研究与应用的桥梁”,刘积仁加入当时刚刚成立的东北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当时实现这一理想的物质基础,仅仅是“两间半实验室,三台破电脑和捉襟见肘的3万元研究经费”。刘积仁想做大实验室,但没经费,直到日本汽车电子生产企业阿尔派株式会社前来考察,相中了刘积仁,双方合资成立了东工阿尔派软件研究所。

公开资料显示,学术出身的“刘老师”对商业相当排斥,不想把软件研究所称为公司,到工商局注册的时候,才不得不在研究所后面加了一个括号,加上“公司”两字,这便是东软的前身。

日后,刘积仁多次面对媒体表示,创办东软纯属意外,“原本没想做企业,‘生’下来了,不得不‘养’而已。”

25 年历程

虽然似乎有些不情不愿,但刘积仁把东软“养”得相当好。

25年之前创业之初,只有刘积仁等三位教授;今天,东软已是员工接近2万人的大型企业。25年以前,刘积仁以三万元经费开始创业;截至到2015年年底,东软营收已经接近78亿元、净利润接近4亿元。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回顾过去25年的历程,刘积仁感慨万千。“东软有机会庆祝25岁生日,我觉得这是极大的幸运。”刘积仁说:“人是有生命的,企业也是有生命的,在IT这个行业,按照互联网的说法,东软已经是骨灰级的了,活了这么久已经够本儿了。”

刘积仁对懂懂表示,“过去25年,我们差不多每五年就有一次变革。人家老是笑话我们,说我们老有新口号、新想法。大家都不知道系统集成的时候,我们靠系统集成站稳了脚跟。大家还没搞清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率先大谈解决方案。后来我们又谈外包。再后来,等到大家都开始做外包的时候,我们又说这种外包不可持续,又开始卖产品和知识产权。”引领风潮,而非跟风发展,才有东软的今天。东软的发展大抵如此。

创业之初,东软与阿尔派结缘。这家来自日本的合作伙伴,让东软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就是为日本客户开发软件,也让东软在起步阶段获得支撑自身发展的“第一桶金”。从日本客户那里“挣回来的纯利润,可以在国内养活两个同等规模的开发团队”,刘积仁日后回忆。

但当东软1996年上市时,刘积仁已经意识到客户不仅需要系统集成,还需要解决方案。于是,东软开始大规模“圈地”,在社保、电信、电力、医疗等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东软也开始大规模国际化,与东芝、Philip、Intel、SAP、Harman、Oracle、索尼、松下、NEC、IBM、等一大批国际巨头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过,东软在扩大国际业务时,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坚持往解决方案方向走。这一时期,东软逐渐在手机、汽车、家电等领域成为排名前三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后来,恰逢中国政府大谈软件外包,东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一方面在全国各地快速扩张、兴建规模巨大的软件园,另一方面也迅速让自己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

有意思的是,2000年前后,中国软件外包产业持续升温,很多企业到东软参观、取经,回去以后纷纷东施效颦建了很多软件园,并为日后的亏损、败埋下伏笔,但刘积仁却开始大谈“软件外包模式将进入死胡同”、“‘卖人头’外包模式走向尽头”等观点,东软也开始调整业务结构、摆脱外包模式。

外界由此开始留意刘积仁的灵敏嗅觉。比如在解决方案利润最高的时候投入解决方案,在外包兴起时积极响应,到大家一拥而上时悄然转身。

刘积仁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大谈知识产权战略,比如,在2009年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刘积仁提出,不能靠过去的老办法获得经济复苏,共享知识产权和资源不失为一种新路子。这标志着东软已经进入卖“产品和知识产权”的新阶段。

刘积仁在不同场合讲过,软件企业平均寿命只有5~7年,东软之所以活下来了,是因为怕死,每隔3~5年就会根据市场的变化换一种活法,不断地转型、创新、保持活力。

数据显示,东软1996年上市之初的营业收入约为1.05亿元、净利润3267万元;2015年的营业收入约为77.51亿元、净利润3.86亿元;在上市的20年间分别增长了大约74倍、12倍。

提前布局

  按照东软3~5换种活法的节奏,25岁的东软又到了变革关头,但实际上,涉及未来5~10年变革的布局在3~5年前早已展开。

比如,刘积仁最近两三年开始大谈“未来服务业最大的板块一定是大健康产业”、“大健康行业是未来最有前途的行业之一”、“布局大健康产业是东软核心战略”、“布局大健康产业要软硬兼施”等观点,其实东软早就开始布局大健康产业了。

成立于1998年的东软医疗,已经成为全球优秀的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提供商之一,具有自主知识产品的CT、磁共振、核医学成像设备等系列产品,已经行销全球109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9000家医疗机构用户。该公司将是东软“大健康”产业“硬”方面的发展平台。

而成立于2011年的东软熙康,已经被打造成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手段,提供基于O2O模式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平台,并在全国打造了超过20家云医院。这是未来东软“大健康”产业“软”方面的主要平台之一。

“大健康的几个领域,医疗设备我们会面向全球,更大规模的投入、快速发展,大幅度往前走。我们的熙康,就是云医院计划,目前在全国已经拿到21张医疗牌照作为地面支撑,形成庞大的互联网医疗网络,上面承载的医疗服务越来越多。未来我们还将围绕熙康构造生态,包括可穿戴的健康设备等。”刘积仁接受懂懂采访之前刚从宁波回来,他说东软在宁波的云医院在受到高度赞扬,并透露东软内部还有“大象就医”、“掌上云医院”、“熙心护理”等“大健康”产业“软”的方面的创业项目。

通过“软硬兼施”,未来东软在“大健康”领域将积累规模可观的大数据,而据刘积仁介绍,“在大数据方面,我们与各地的合作计划也非常顺利,一些城市已开始委托我们帮助他们管理医疗费用,特别是社会保险金的支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未来,我们将从医疗费用的控制开始,一直到疾病的预防、健康的教育、社区的医疗,创造一个很好的‘大健康’生态链。”

同时,在此次采访中刘积仁还重点提到新能源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刚刚成立了东软睿驰,这是IT技术与汽车行业的结合,现在我们也投得很快。过去这只是我们东软的一个业务部门,今后会成为一项事业,不仅是一个业务平台,还会有资本平台支持这项业务的发展。”刘积仁表示。

东软睿驰是东软集团2015年7月与创业之初的合作伙伴——阿尔派电子合资的一家创新型公司,面向新能源化、智能化、互联网化的未来出行市场,为汽车业创新发展提供优质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东软的最终目标似乎也是瞄准大数据。据刘积仁了解,东软不仅发起成立了专注于车险的保险公司,而且介入自动驾驶、辅助驾驶,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技术等领域,并已与国内外多个知名品牌汽车厂商展开合作,同时还包括一个生产大数据的app——小牛助驾。

“介入汽车领域未来还有一个好处,因为我们的健康管理可以检测到很多东西,脉搏、血压这些都是可以在行车中进行的,这些数据未来对保险有好处,对医疗健康也有好处。”刘积仁表示。

另外,东软还有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东都东软学院以及广东东软学院三所大学,过去几年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也很大。

“教育是我们发展的另一重要领域,但教育是非营利性的,这与国家政策相关。”刘积仁在接受懂懂采访时表示,“这么些年坚持下来,三所大学每一年录取分数都能涨几十分,已经很不错了。今年教育部评选中国50所创新创业大学,清华、北大在里面,我们也名列其中,我们也很高兴。”

东软三所大学的目标是创新型高等院校,现在已与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家合作办学,学生是“来回走着上”,今天在中国,明天在澳大利亚,后天可能在美国或者日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就培养了国际视野、创新意识。

未来十年

经过过去25年的持续发展,东软的软件业务在市场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经过过去3~5年的提前布局,东软又介入“大健康”产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围绕这些新的领域也做了充分的生态布局。在此背景之下,未来5~10年的东软,到底将变成什么样子?

刘积仁接受懂懂采访时提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多元化”。过去几年,东软已经做出“多元化”的诸多尝试,今天所谓的“多元化”具有怎样的内涵呢?

“在五年前我们就开始了这个(多元化)布局,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我们在过去几年从东软集团上市公司里面,把医疗设备分拆出来,把健康管理和服务分拆出来。现在来看,东软已经在解决方案、IT服务、医疗设备、健康服务等几个方面形成了布局,另外,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立东软睿驰。所有这些过去都是东软的业务部门,今后我们把他们看成事业,这个事业不仅仅是一项独立运作的业务,还有资本平台支持他们的发展。”

据了解,过去的2015年是东软围绕“多元化”战略目标,对公司业务结构进行重构的关键一年,在这个过程中,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已经完成拆分并独立运营,东软睿驰则从去年成立之初就是独立运营的。另外,在重构、拆分过程中,东软2015年大概融到了70~80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营业收入的钱,这将为各个业务板块未来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弹药”。

其中,根据东软集团2014年12月12日的公告:弘毅投资、高盛、东软控股等投资者斥资16亿元人民币对东软医疗进行增资,并以11.33亿元人民币从东软集团购买其持有的东软医疗一定比例的股权。同时,弘毅投资、高盛、东软控股、协同创新等投资者对东软熙康进行1.7亿美元增资。

刘积仁在描述东软未来5~10年发展图景时提到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平台化”。“未来十年,东软将成为一个平台化的公司。所谓的平台化,就是把东软过去的知识产权、客户资源、技术资产等所有这些东西平台化,然后通过公司治理模式的变革,比如医疗设备业务的分拆、熙康的分拆、包括睿驰,还有内部的‘大象就医’、‘东软望海’等公司,我们将会在平台化基础上形成若干个独立的新公司、有员工持股的新公司,让东软更加年轻、更有活力。”刘积仁表示。

既然是“多元化”独立发展,又是“平台化”运营,那么,“十年以后,在东软平台上将会产生多少家上市公司”?刘积仁在接受懂懂采访时明确表示:“现在看来,未来至少会有4、5家(上市公司)。”

刘积仁的表态大体上勾勒了东软未来5~10年的发展图景和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核心在于激励机制。“未来东软这个平台上面可能承载多家公司,而且平台上面的每家公司都要有自己关注的方向以及新的员工激励机制,这就是我们的整体变革。这样才能把平台的动能、力量与我们新的业务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又与资本市场做一个很好的结合。”刘积仁表示。

刘积仁还预测:“目前来看,未来十年,东软的一大部分收入会来自于知识产权,包括我们在汽车领域的这些产品,一大部分会来自于大健康领域,这里面有一大批是服务赚的钱,包括医疗服务、数据服务,软件就是服务,设备也是服务,这就是我们未来新的业务的收入模型。”

刘积仁:东软不跟风才活到今天,干的都是超现实的

懂懂笔记: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懂懂真的懂的很多。

百度百家、今日头条、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界面同步可以看到【懂懂笔记】更新的内容,覆盖近100万读者。

《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两本畅销书的作者。

欢迎约访、新闻报料、以及商务合作。

QQ:611982625

刘积仁:东软不跟风才活到今天,干的都是超现实的

随意打赏

东软集团刘积仁东软 刘积仁东软集团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