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媒体往何处去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你每天忙着刷微博,刷朋友圈,上了床也停不下来,吃饭、上厕所,anywhere...你都无法放下手里的手机。

你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写诗作画偶尔会想一想,又觉得这些好像早已不是普通人的事情,即使是,你也没有时间,长久地做某件事越来越困难,你总是被各种媒介打扰,总觉得没时间。

时间被大量的信息割裂填满,新闻、视频、图片、音乐都以孤立片段的形式碎片般地出现在你的眼前,不断刺激你的神经。

除了媒体,身边的人也在生产信息,你不能对他们缺乏关注。而你自己可能制造的信息更多,每天不发朋友圈就好像被人剁了手一样。每个人都是读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

这就是我们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导致传统媒体的阵地几乎消失殆尽,自媒体如雨后春笋。每个媒体从业者都在思考媒体将往何处去。

信息

媒体是传播信息的介质,当信息的来源和接受者发生改变时,媒体自然必须不断调整。

如果说Web1.0时代是一个内容匮乏的时代(需要编辑或者专业人士来创造内容),那么Web2.0就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在web2.0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每个个体共同组成了互联网的信息源,信息的传递即时无缝。

一个最现实的案例,曾和某个媒体人聊天,它已经很久都没有再报道过独家内容了,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所见即新闻,往往一个事件的发生,用户随手一拍,借助社交媒体,迅速传播。

而等他感到事发现场,也不外乎是采访当事人或目睹该事件的人,这与当事人或目睹的人随手一拍发布的信息相比,时间、完整性都不如。

信息的获取成本正越来越多低,传统媒体控制渠道和信息来源的优势不复存在。

大数据技术

信息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则加重了这一趋势,为媒体的去中心化提供了基础的技术支持。信息爆炸的时代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大数据技术,就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

根据这一技术,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的互联网浏览痕迹对用户的行为爱好进行分析,从而调整企业策略,优化经营。

相比传统的营销方式,大数据营销建立在对海量消费者的行为分析基础之上,无论在主动性还是在精准性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优势。

比如新闻资讯类应用“今日头条”,即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当用户使用社交账号登录时,它能5秒钟内通过算法解读用户的兴趣DNA,并且在用户每次动作后,越来越精准。

“今日头条”创始人兼CEO张一鸣称,“今日头条是把搜索与推荐的技术优势最大化地嫁接在新闻客户端上,通过挖掘分析数据,判断每一位用户的喜好,推送与其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技术是其发展的基础,用户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则是其主要目的。它的slogan:你关心的,才是头条!是让用户成为信息的主人,用户获取的是个性化的,真正感兴趣的信息,而不同于其他客户端人工编辑用户被动获取信息的模式。

除此之外,雪球财经CEO方三文也撤掉了所有雪球内容团队,用机器算法完全取代了原先的人工编辑机制。

“让机器替代人,用户替代雇员。”这是方三文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类似的产品还有一点资讯,viva畅读等。这些网站和应用不生产信息,只采集信息,并依据个性化的定制,抓住用户的痛点。

相比传统媒体的核心——记者、编辑、运营,这些应用中核心是机器推荐算法,也就是一款用机器推荐算法给用户推荐新闻的工具。没有复杂样式的内容,只有用简单的信息展现形式,展现出丰富的内容,满足用户看资讯的需求。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所限,基于算法筛选的个性化内容推荐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消除掉信息过载的问题。

一个朋友就曾说过,在今日头条可能一篇你耗时一个月的非常有质量的稿件,却完败一个标题党的内容。而另外一个每个月能依靠一个账号从今日头条获得约5000元广告分成的朋友的经验就是紧跟热点,同时明白用户看什么最多,游戏领域的关键词是LOL、魔兽、CF、DNF,科技领域小米乐视必然是关键词。

于是在基于语义搜索、数据挖掘和智能匹配的Web3.0完全个性化时代到来之前,编辑仍是内容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媒体领域发挥作用。

但是未来,编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