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滴滴不在中国将无分享经济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若滴滴不在中国将无分享经济

北京上海几城网约车新政征求意见,让滴滴又站在了舆论的关口上。

并由此诱发了两个问题,一,滴滴是不是分享经济?二,应不应该用出租车的方式管理网约车?这本是看似不相干的问题,在这时却有了新的联系。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滴滴是不是分享经济?不如换个问法,UBER是不是分享经济? Airbnb是不是分享经济?他们同滴滴一样,要么是,要么都不是。现在的情况是,在国外是,在国内有些人说不是,尽管他们并没有本质不同。

不难发现,中国分享经济仍处在初级阶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分享经济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模糊和误读。

所谓分享经济,是组织在一定规则下,充分利用和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率,从而推动社会的效率的提升。Airbnb将其总结为,“轻占用,重使用”。

据悉,滴滴平台有超千万的车辆,基本是现有私家车。滴滴平台上兼职司机的比例远超八成,并非以此为生,只有一小部分全职司机。

这样以互联网方式,将千万私家车闲置资源调动起来提升出行运力和效率的方式,完全符合分享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也是FT中文网等国际媒体将滴滴列为分享企业代表的原因。

当然,滴滴平台除了兼职之外,确实存在一些司机拿自己的车全职的开,以此为收入来源,这种专职加兼职的模式也是分享经济的一种创新,也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式之一。

用专职运力的方式来满足日常出行需求,用兼职运力来满足高峰时间段的“潮汐需求”,滴滴在过去四年中的尝试,已经在城市出行中验证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事实上,在国家鼓励分享经济的今天,探索的企业不少,但真正实现规模化发展,对国民产生巨大价值的分享企业,当滴滴莫属。

对于这样的创新型的分享企业和行业,抱有怎样的态度,才是最符合全体国民的最大利益,值得深思。

因此,影响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的,未必是资金、政策等其他因素。最大的阻碍,可能来自于惯性思维下,对分享经济的认知陌生和误读。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应不应该用出租车的方式管理网约车?

类似“京人京牌”的管理方式是否合适网约车业界已多有质疑和批评,这里不做过多阐述。要说的是,比牌照管理更值得警惕的是,用出租车方式管理网约车的僵化思维。

什么样树结什么样的果。

出租车行业多年退化且进入死胡同,这本就是个已经被讨论多次且有共论的命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出租车几乎成为中国传统行业中最封闭和保守的领域之一,同时也是市场化程度最弱,权利寻租现象严重,公平公正缺失被长期诟病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出租车行业的多次变革均失败告终。消费者、出租司机、和政府主管部门几方皆输的局面没有任何改观,这种自上而下的变革在现实中被指进入了死胡同。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落后的管理思维和机制,其核心是垄断和导致违背市场化规则的政策机制。

网约专车的出现,已经让原本铁板一块的单一出租车体系开始重构,多元多层次的租车体系格局开始形成,一个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出行生态正在成为现实。

如果还用出租车管理的思维,来对待网约车,其结果堪忧。

分享经济不是口号,它需要相匹配的政策支持,更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创新,才能让分享经济真正落地。

从阶段上讲,中国分享经济目前仅仅还如孩子蹒跚起步,对于分享经济的保护,本质上是保护全体国民的利益,而非一个行业。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基础设施滞后现象将长期存在,不可能成为“车轮上的国家”已成定论,发展分享经济,满足国民高速增长的出行需求,已是必由之路。

分享经济鼻祖罗宾蔡斯谈及滴滴时表示,滴滴在顺风车,专车拼车方面做得很深入,对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有重大影响,同时呼吁政府应转换思维,协助分享经济的企业提供保障环境。

国外分享公司Crowd Companies大胆预言,如果一辆汽车用于分享,那么将会减少8-9辆汽车的销售。相当于说分享一辆可以抵八辆的使用效率。分享经济对于社会的巨大价值也才刚刚开始。

然而,如今作为分享经济的代表,出行行业却面临大考,前途未卜。

不难想象,若滴滴不在,中国将无分享经济。

因土壤尽失。

随意打赏

滴滴uber中国合并分享经济是什么滴滴 分享经济分享经济模式滴滴分享经济中国分享经济分享型经济中国经济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