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必败!爱立信的专利底气何来?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文/李俊慧(微信公号:lijunhui0507)

“5月21日”。

这恐怕是除“4月8日”之外,今年对小米最为重要的日子之一了。

根据此前印度新德里高等法院发出的文件,爱立信诉小米专利侵权案将于今年5月21日开庭。

如今距离这一天的到来,仅剩不足十天了。这场始于2014年12月5日的专利纠纷,在经过长达半年的“你来我往声明与反声明”之后,将迎来真正的对决。

此前,在谈及与小米这场的专利较量时,爱立信首席官知识产权官(IPR)Kasim Afalahi曾公开表示,爱立信有信心赢得诉讼。

由此可见,虽然爱立信高管虽未明言,但是其言下之意已表达出“小米必败”的含义。那么,爱立信敢言“必胜”或小米必败的信心或底气从何而来?

用爱立信首席官知识产权官Kasim Afalahi话说,那就是“因为爱立信在专利诉讼中从未有过败诉记录。”

事实上,爱立信在过往专利侵权诉讼中,之所以从未有“败诉”的成绩,究其原因,主要是爱立信有扎实的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积累。

反观小米,除去缴纳巨额保证金外,先是在当地召开新闻发布会,随后又宣称获得印度“地头蛇”塔塔集团名誉董事长的投资。小米在向外界展示肌肉的同时,也不忘“抱大腿”。

而回归到这场由专利引发的PK中,将要与爱立信进行专利对决的小米,到底差爱立信多少个专利呢?

我们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从专利数量、专利结构、专利倾向及申请时间分布等多个维度,详细爱立信和小米各自的专利“家底”,或许就能明白爱立信的“自信”何来了。

专利规模:小米与爱立信差距显著  后者数倍于前者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在专利可检索总量方面,爱立信是小米的2.7倍;在发明公布数上,爱立信是小米的1.5倍;在发明授权数上,爱立信是小米的45.3倍;在实用新型专利数上,小米是爱立信的6.4倍;而在外观设计专利数上,爱立信是小米的2.3倍。

简单说,小米仅在实用新型专利上领先与爱立信,在专利检索总量、发明授权以及外观设计方面,爱立信是小米的数倍至数十倍不等。

需要说明的是,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爱立信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庞大“公司战舰”,其中,名下持有专利的公司主体高达40余家,其中,大多数专利主要由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母公司)、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公司持有。

专利结构:小米发明专利堡垒亟待加强

众所周知,三大专利类型中,技术“含金量”从高到低依序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此外,此“含金量”排序也是专利授权难易程度的体现。

具体来说,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对发明申请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有很高要求,而外观设计专利则强调的“可明显区别”,也就是“不重样”。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专利制度中设立“实用新型”,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和背景,目的在于鼓励低成本、研制周期短的小发明的创造,更快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欧美等大多数国家,并未单独设立“实用新型”专利,因此,包括高通、安立信等在内的国际专利巨头的专利布局中,很少涉及实用新型专利。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已获得的授权专利中,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上的布局,爱立信的比例依序是:85%、1%、14%。而小米的比例依序是:15%、37%、48%。

显然,从专利结构上来看,爱立信重视发明专利布局,小米强于外观设计。小米这种“轻发明、重外观”的专利结构,使得小米总体的专利“防御能力”十分有限,根本经不起手机专利巨头们的“专利拷打”。

应对策略:自主研发、专利收购两手都要“硬”

过去半年时间,小米在专利上的“短板”已经有所改善。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同去年10月相比,小米的专利检索总量上升了50%,发明授权数增长了2.2倍,外观设计也大幅提升了56%。

此前小米副总裁林斌曾表示,“2015年,小米的目标是2000件,2016年则是翻倍4000件,2017年再翻倍达到8000件,这些全部都是专利发明,并不包括外观专利”。

诚如前述,虽然小米正在通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去“追赶”手机专利巨头们,但是,由于专利审查授权周期较长,小米与巨头们的专利差距并没有被大幅缩小。

事实上,同为智能手机厂商代表,HTC的很多做法或教训应该值得小米汲取和借鉴。 首先,从专利结构来看,HTC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比例依序为:74%、9%、17%。与爱立信的专利结构总体十分相仿。

其次,从应对策略来说,HTC在做好自身专利研发的同时,也积极采取收购的方式,丰富自己的专利“武器库”。

事实上,代工起家的HTC,刚开始也没有太多专利,直到2010年和苹果apple)开打专利战的时候,才发现“手中无粮、心头必慌”,除了自身加强申请专利,更是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积极收购专利。

2011年4月,也就是HTC与苹果专利“拉锯战”一年后,HTC花费7500万美元从美国ADC Telecommunications获得超过80项 4G LTE专利,确保有能力在美国市场面对竞争,并在同年7月以3亿美元代价并购S3 Graphics 公司,获得后者235件授权专利及申请中专利,取得绘图处理关键技术,进一步强化和苹果进行谈判的筹码。

显然,对小米来说,要应对包括爱立信等在手机专利巨头的“专利压制”,仅靠自主研发是不够的,也需要考虑通过收购的方式强化自己的专利“实力”。

而回到这场与爱立信在印度市场的这场对决,不论是通过加强自研发,还是收购,可能都“远水难解近渴”。

对小米来说,如果库存压力不大的话,或许可使用“拖字诀”,拉长诉讼周期,尽快完成旧款机型出货,以期为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机型铺路或让道;如果库存压力较大的话,那么,就需要尽快与爱立信达成和解,否则,战线拉的越长,可能会给自己额外增加很多耗损。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长期关注互联网、知识产权及电子商务等相关政策、法律及监管问题。邮箱:lijunhui0602#163.com,微信号:lijunhui0602,微信公号:lijunhui0507)

本文被转载2次

首发媒体 百度百家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