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牌还能被电视真人秀玩多久?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有人说,《爸爸去哪儿》火了之后,综艺节目里多了十几档亲子真人秀节目。

事实是,《爸爸去哪儿》火了之后,亲子、姐弟、情侣、师生,凡是能够体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真人秀节目,在这三年里层出不穷。

不仅有如前者打出弥补缺失的父亲形象的宣传;也有如《女婿上门了》和《旋风孝子》,让子女尽孝的;《奔跑吧兄弟》打着兄弟情;《花样姐姐》旅游为主,还是挂靠姐弟情;《我们结婚吧》之类的自不必说。

“感情牌”,俨然成为真人秀必备的法宝。

不得不思考的是,三年间,人们已经看惯了电视里的各种“爸爸”、“姐姐”、“同学”、“老师”、情侣……一个人一生中所要接触的角色正在被挖掘殆尽,失去“补缺”的机会之后,电视真人秀还玩得转感情这张牌吗?

虚实之间

当楚门乘船离开小镇的时候,我们都以为他终于告别了虚假,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当中。

但《黑镜》却告诉我们,整个世界就是一场真人秀。黑人在通过骑车赚取了1500万之后,他站上了自己极度厌恶的真人秀舞台,用一块细长的玻璃戳着自己的颈动脉,眼中含泪,对三位评委说道:

“在你们眼中,我们不是人,在你们眼中我们都是傀儡,傀儡越是虚伪,越得你们欢心,因为虚伪才是需求,才对胃口。当然还有别的,皮肉之苦,恶语相向,大家喜闻乐见。我们发现的任何美好的东西都会被撕碎,然后经过夸大、包装,经过无数次机械化的过滤,直到一切变成毫无意义的噱头”

这番话道破了真人秀节目本身的矛盾所在。

三年间,观众跟着综艺节目重温了小学、高中、大学的校园生活,从一个缺乏父爱的小朋友,成长为了可以陪伴姐姐出行的少年,逐渐开始以结婚为目恋爱,甚至开始照顾父母,尽孝……

当然,以上只是科学构想。

《黑镜》中黑人所说的“皮肉之苦,恶语相向”,恰恰是真人秀节目的现实。打着“感情”旗号而来的真人秀节目,都有一个矛盾的内核——那就是谈节目核心价值的时候,咱们可以谈感情,一旦涉及到推广和宣传,“撕”反而成了主题。

去年的《花样姐姐》与《花儿与少年2》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开始,《花样姐姐》凭借林志玲成功吸引观众,但之后散漫的剪辑和矛盾全无(王琳发飙一次还被徐帆说服了)的内容,使得节目关注度始终不高,百度指数自4月起一直下滑。

同类型的《花少2》,则因为撕郑爽、撕宁静、撕许晴,达到了“始终如一”的节目效果,百度指数很明显在同期高于《花样姐姐》。

毫无疑问,冲突是最容易引人注目的,但刻意放大冲突,博人眼球的行为,用在以突显各种感情的真人秀节目当中来,难道不是矛盾的吗?

在商言商,真人秀作为电视台搬来的救兵,为了博得收视率,偏偏就是会生产出这种,明明开撕还要体现大团圆、相亲相爱结局的怪胎真人秀节目。

难题与破局

不可否认的是,打着感情牌的真人秀节目的确拯救了电视台,冠名广告、植入广告、网络广告,产业链下有手游、电影、代言……这种搬来的模式拯救了萎靡不振的2013年,推动了2014年综艺的爆发,走过了狂轰滥炸的2015年,转眼就来到了前途未卜的2016年。

据Vlinkage

但打着感情牌的真人秀节目毕竟不同于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后者可以推出音乐、演唱会等商业模式,前者则 先天与商业不和,这种宣传基本靠“撕”的模式,不仅消磨了原本节目的主题,而且为今后的感情牌玩法,设置了难题。

首先是核心的——宣传与主题分离。

无论节目的主题和内核多么高大上,如果每期的宣传落脚点都在“撕”,原本节目主题早就被撕碎了。观众早就熟悉了这种套路,“撕”在今后也带不来高的收视。例如年底的《一年级·大学季》,后面的几场“撕”战,挽回不了被万国鹏和张予曦感情线吓跑的观众。这套炒作路数,观众看够了。

其次是在这种分裂的节目当中,明星消耗极快。既要选择符合主题的人来参加,又需要他能够有“撕”点,这样的节目,来一次之后,还来第二次的,一定是天真如许晴,或者自信如宁静。

再来就是这类节目打着感情牌的节目,很容易在初次出现的时候占领市场,但后期发力不足也是事实。众所周知《爸爸去哪儿》后面两期效果并不如预期,大电影票房更是比不过第一季,据悉,《爸爸4》将从周五的黄金时间搬到周六,只依靠转换档期来谋求收视,也不是长远之路。

针对这三点,还想走感情线的真人秀节目,未来可以从下面两个方向思考破局:

一是引入素人。

走感情线的真人秀的“真”,与其他类型的真人秀节目不同,比如,音乐类节目可能会更注重歌手的唱功,竞技类节目,可能在意的是结局是否是设计好的。而对于这种打着感情牌的真人秀来说,人本身是否体现了完整的性格,才是核心。

从综艺节目的效果来讲,剧本设计最高妙的地方在于,参加真人秀节目的人本身性格就自带冲突。

这点无疑给各种走感情路线的真人秀节目出了一个难题,在挑选明星方面,人气旺的人,未必适合自己的节目,但性格适合节目的人,在吸引观众方面又不甚给力。在《奔跑吧兄弟》中所谓的对垒和内奸,设计痕迹太明显,没有矛盾制造矛盾,不仅明星在其中演的尴尬,观众看起来,也是大写的尴尬。

未来,想走“感情线”的真人秀节目,很难不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要剧本为主,还是明星为主?敢不敢以剧本为中心,挑选本身性格上就吻合剧本走向的人,哪怕对方是素人?

在日本的真人秀当中,就有大胆地引入素人元素的。性格设置一旦满足剧本要求,寻找典型人物其实比寻找明星更有真实感。

日本真人秀综艺《人类观察》

在《人类观察》当中,也是通过选择符合剧本设计的人物和家庭,来完成一整期节目,例如去年制作的《如果妻子变成了妙龄女》和《如果丈夫变成了年轻帅哥》,都是素人家庭,但体现出来的夫妻情感,却远超过明星之间的“秀恩爱”。

在节目中引入素人嘉宾,能够解决主题分离以及明星消耗的问题,同时,素人还能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二是让情怀的归情怀,商业的归商业。

每一个电视人都希望能够通过电视这个大众媒体来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打出感情牌来的真人秀节目背后,都是制作人对于这个时代的思考。

看亲子互动、看父慈子孝、看兄友弟恭、看姐妹情深……其实都是电视人试图通过这类真人秀节目,弥补这个时代所缺失的感情,唤起大家对身边人的关心。在这样的真人秀节目中,埋着的不仅仅是感情,还有文化意义。

但有这种情怀,不等同于具有商业价值。

对于电视市场而言,电视剧饱和的时候有综艺节目救场,是好事一件,但当综艺也开始喷薄而出的时候,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吸引赞助商,才算是“好的”真人秀节目。

现在电视真人秀的市场并不算乐观,从抄袭到引进正版,从砸钱请明星到开撕炒话题,这些“玩法”,只能证明市场的混乱。

拥有情怀的电视人想要通过打感情牌改变这个市场,难免力不从心。与其在商业市场中做出四不像的感情真人秀节目,那倒不如让情怀的归情怀,商业的归商业。

在央视这样追求“深意”的平台上,去制作像《客从何处来》这样的讲家族情感、谈历史文化的真人秀,让平台为内容开路,让公共性的媒体去承担培养受众的责任。

只是,对于电视真人秀节目而言,不得不忍痛承认,这个市场还不属于有情怀者,好玩、有趣,更娱乐化才是电视真人秀未来的走向,无论是思考制播分离把节目外包给制作公司,还是思考未来电视和网络平台的互动,都和节目的主题、初衷,关系不大了。

未来,电视真人秀还想打感情牌,只能一边承认自己确实拼不过商业运作的手,一边感概,这个时代终归是缺失了什么。

本文系 百略网(www.ibailve.com)原创,首发于百略网(微信ID:wwwbailve),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及本文链接。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