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2015财报拉响了传统影视行业危机警报

根据3月29日阿里影业发布的2015年财报显示:在去年全年2.64亿的总收入中,互联网宣发贡献51.6%收入,成为阿里影业最赚钱业务,这与传统电影公司多将盈利筹码压在票房以及版权销售模式是有本质区别的。

而近日暴风影音折价10.8亿买走吴奇隆的影视制作公司60%股份,成为暴风内容布局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吴奇隆基本放弃了影视公司单独上市的计划。

而早在去年八月,阿里影业方面对外宣称“全面与传统影视公司脱钩”,外界多以为其只是玩弄概念而已,此次财报发布对于无论对于阿里影业亦或是对整个影视行业意义都有着标志性意义。即传统影视公司将真正开始面临新与旧的转折,在整个转型过程中,从资源再到融资再到内容产出均面临重大转折。

其一,院线将不再强势

传统电影公司多采取自建院线形式以保证其票房收益,当年邵氏与嘉禾的电影大战很大程度上也是院线大战。而国内几大电影院线背后也多有影视公司的背景:UME背后是香港电影人吴思远,成龙在国内有成龙耀莱院线,而国内电影公司的代表华谊和博纳在多年以前便开始了院线竞赛,而国内院线大佬万达也成立电影公司,靠院线优势制造了《hold住爱》的票房神话。

多少年来传统影视公司一直有“得院线者得天下”的说法,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院线已经不再强势,取而代之的是在线售票平台。

在线售票平台手握海量用户,用户可在此寻找心仪电影及用户的相关评价,提高观影选择理性。因此,用户对电影的选择将从院线排期以及院线体系内相关推广逐渐迁移至在线售票平台。与此同时,院线经理则必须依靠电影售票平台调整电影排期,毕竟票房收益才是院线经理的首要工作。

传统电影公司希望加强院线建设以确保其电影收益,但如今,电影票房收入的决定权却在在线售票平台之中,传统电影公司为此唏嘘不已。我们再看此次阿里影业财报,由于淘宝电影的收购完成日在2015年12月31日,其损益数据并未计入财报,仅粤科软件就贡献了将近1.3亿收入,而这家公司是去年6月才完成收购。

其二,金融业与影视行业继续融合

去年国产电影票房前三甲:《捉妖记》、《港囧》、《寻龙诀》的融资中多有金融业的身影,其中《港囧》上映之前徐峥以1.5亿元向上市公司21控股出售其独资公司“真乐道”的47.5%的票房净收入,而随着电影票房大涨21控股股票大涨,徐峥因持有该公司19%股份在二级市场也赚的盆满钵满。

此种现象与只靠票房或版权收入的传统电影公司已有本质区别,但我们也看到在缺乏有效监管前提下,为确保在金融市场的收益,发行方不惜铤而走险以“刷票房”来实现其目的,去年至今所曝光的“刷票房”电影多涉及金融融资。

当金融融资已经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有监管的创新互联金融平台必将成为香饽饽。以阿里影业旗下娱乐宝为例,其电影理财产品虽然强调票房,但其产品逻辑更侧重粉丝经济,集合粉丝能力为电影人筹得电影拍摄资金,在此过程中,电影人得到拍摄资金,而粉丝可获得亲身支持偶像并与偶像亲密接触的机会,而电影公司则获得了口碑传播的基础用户。此中,金融只担当了电影发展的推动剂角色,将浮躁阻隔在电影圈外。

其三,内容不是不重要而是更精准

无论传统亦或是新型电影公司,为观众提供优质内容永远是其主要工作之一。而作为艺术产品,电影市场具有太多不确定性,观众喜好的多变增加了电影盈利的难度。浸淫行业多年传统电影公司无论华谊、博纳亦或是光线、万达,其参与制作发行电影失败亏损仍是家常便饭。

因此,对于盈利为第一要务的商业片而言,如何把握用户喜好便成为电影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而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谁掌握了更多数据,谁便更能清晰得出观众的喜好,为观众提供定制化内容。以阿里影业为例,在阿里系产品支持下,可以获得社交、购物等维度数据,为电影制作方提供较为详尽的拍摄前期参考,降低电影投资风险。

此外,我国电影盈利此前过分依赖票房以及版权收入,这与以衍生品收入占据70%份额的美国电影市场有极大距离。而近年国内电影也加大了电影衍生品方面的研发与投入,且较之此前简单的手机壳衍生品,去年《捉妖记》的玩偶“胡巴”则创造了国内电影衍生品销量新记录。

因此,电影工作者若能在电影立项之初便确定“衍生品意识”,则可在本质上缩减中美两国的电影差距。因此,有淘宝等在线零售平台背景的阿里影业在此优势相对明显。

随着互联网对电影行业的持续影响,以往掌握国内电影市场知名导演和制作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焦虑,以往掌握优质电影拍摄资源的陈凯歌、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如今话语权不断被稀释,张国立对网剧的意见其本质还是对其传统电影人身份认同感的动摇。而与此同时互联网公司纷纷杀入电影行业,电影市场面临前所未有变革,电影人危机感加剧。

可以预见的是,传统影视公司未来将不复存在。

关注铁哥可加微信平台:科技说 微信号:kejishuo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