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谷为什么连申请专利的钱都没有?
作为早已脱离科技博客圈的产品狗,阿岩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参加互联网创投相关的线下活动。原因很简单:真正能拿出干货的实在太少。这次之所以又流窜到BIG Talk客串一把“媒体老湿”,主要是受星谷实验室研发的高性能电机吸引。这个产品一旦做成了、做好了,能够影响的恐怕不止十亿人。最后也很高兴地看到现场的多数评委与观众与我有一致的观点,大家合力将星谷实验室的陈拯民送到了去往奇点大学的路口。
不过这篇文章并不打算展开去说星谷高性能电机将以怎样的方式去影响十亿、甚至更多的人,这点我们可以回头再聊。相比之下,与星谷实验室相关的另一个话题更值得大家讨论和思考:为什么这么牛逼的项目,在做了两年后连申请专利的钱都没有?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通过短短十几分钟、二十分钟的演讲和互动,我们只能是管中窥豹。结合现场所有团队的演讲、投资人评委的提问与点评,阿岩看到的是创、投两方的关注重点存在差异,而创业者却不自知。
创业者很容易受当前舆论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科技媒体的报导与活动、创投基金搞的PR、政府的宣传等等。很多创业者从这些表象中学会了讲故事、包装概念、规划宏大的愿景,然而实际上这一切并没有什么卵用。从融资的角度来看,认清自己的项目处于什么阶段更为重要。产品是已经上线稳定运营(批量生产),还是只有早期的原型;是已经形成生产力,还是仍在概念阶段。这只是基础,对市场规模能与清醒的预判也很重要。对外怎么说是一回事,自己对现实情况一定要心中有数,因为它将是与投资人、其他合作方谈判的底牌。清楚自己的底牌,才可能搞清楚自己在利益博弈中所处位置的优劣,进而才能知道自己谈判的底线。
单就星谷电机这个项目来说,阿岩相信哈工大自动化博士出身的陈拯民,很清楚自己的产品还处于早期原型阶段,离量产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他也很清楚星谷电机能够应用的领域和场景很多,多到懒得去逐一列举,这也意味着产品的市场容量将大得惊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支撑他们继续做下去的重要原因。然而,知己不知彼并不会成为你的战略优势,特别是在你想融资、却又不知道资本和它背后的投资人想要什么的时候。
作为创业者,或许你认为自己的项目巨牛逼,将践行创新的真谛,去颠覆某个行业领域,未来能影响数十亿人。然而对多数投资人来说,这些对他并没有那么重要。对资本来说,你的项目与余各种宝,与各种股票、基金、期货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只是一种赢利的手段或渠道,区别只在于投资风险和回报的差异。哪怕你已经拿到投资,也不过是他们投资组合中的一项。基金把钱投给你的项目,仅仅是因为从你项目中“可能”赚到的钱,比其他渠道更多。直白地说,资本本质上都是只看回报的。
这听起来让人沮丧,却是事实。很多创业者使尽浑身解数,就是拿不到钱,于是有人就想:老子这么牛逼的项目/产品,为什么就是没人愿意投?某某产品做得翔一样,凭什么就能拿那么多钱?难道那些投资人都瞎了吗?投资人瞎不瞎阿岩不清楚,只是往往这样的创业者要么没认清资本的本质,要么被舆论宣传洗了脑,对创业鸡汤深信不已。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入戏太深。
仅知道这些,还不能算是知己知彼。尽管整体看来资本具有趋利性,但是资本的管理者却各自的偏好与风格。具体到某个基金或投资人,世界这么大,他们也看不完。看不懂、看走眼都是很正常的事。也会有部分基金/投资人会出于个人情怀、行业布局或是单纯喜好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等原因,投资一些很早期的概念型项目。所以现在还没拿到钱没关系,你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多了解、多聊。就像找女朋友一样,长得丑没关系,万一遇到个瞎的呢!自己实在搞不定,也可以考虑找FA帮忙拉拉皮条嘛!
再说回星谷电机。核心技术还没申请专利,不敢轻易示人,哪怕是“投资人”。而对资方来说,这么传统的领域、这么早期的项目,又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才能将其扶持上正轨,可是连影响成败的关键要素都不告诉我,恐怕真的没办法做朋友。如前面所说,陈拯民对自己产品处在什么阶段应该是很清楚的,但是对于资本和投资人的认识未必清醒。正因为这样,当他在代表星谷实验室与投资人、与合作伙伴进行利益博弈的时候,恐怕没办法准确地评估自己的“底线”,所以才融资融到“没朋友”。
事实上这也并非个例,至少阿岩在BIG Talk现场就感受到,一些团队哪怕已有投资人/机构背书,也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问题。
从另一角度来看,目前国内的投资人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扎堆,关注跟进基础研究领域的较少,或许这也是星谷实验室至今没钱申请专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业热潮的带动下,在互联网+ 概念被爆炒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有胆有识的人加入轰轰烈烈的“创业运动”,更多行业/领域正被唤醒。对整个社会而言,未必不是好事。
什么?有人说财政拨款?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