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女王赫芬顿为什么抛弃赫芬顿邮报?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周四(8月11日),华尔街日报率先披露了阿里安娜·赫芬顿将彻底离开《赫芬顿邮报》的消息。这条消息迅速刷屏,这有点象高敏、伏明霞、郭晶晶或者吴敏霞突然宣布提前退役而不是在其辉煌顶点自然而然地功成身退一样,让人吃惊。

其实,新媒体女王阿里安娜·赫芬顿以这样的方式抛弃赫芬顿邮报,是有迹可循的。

阿里安娜·赫芬顿倦勤似乎已经有一阵了。近几年,虽然身为赫芬顿邮报总编辑,她对于这个著名网站的经营并不是非常上心,她更热衷的是修身养性,比如“睡眠革命”。她写了一系列相关专著,在全球范围内做了无数相关专题演讲,最终甚至决定做一个新的创业项目Thrive Global,这个将于11月开张的项目究竟是什么还不得而知,但应该是非新闻性的、与赫芬顿邮报没有直接冲突的健康主题垂直网站。

新媒体女王赫芬顿为什么抛弃赫芬顿邮报?

杰罗姆推敲了著名网站 Business Insider 解密的阿里安娜·赫芬顿为投资者准备的19页项目说明书,并不明白她究竟要做什么。但是,《洛杉矶时报》用一个简明扼要的标题,把她的诉求说得清清楚楚,害怕赫芬顿再以一个新模式出一个新产品来颠覆媒体格局的新旧媒体人,可以高枕无忧。

新媒体女王赫芬顿为什么抛弃赫芬顿邮报?

【图片说明:《洛杉矶时报》:“赫芬顿要卖健康建言与健康产品”。这个概括简明扼要,好象直击靶心?不过,66岁的资深美女作为形象代言的健康建言与健康产品,用户人群不知道如何定位,要覆盖阳光少女,显然有点难。】

有一点是肯定的,66岁的阿里安娜对于新媒体的激情早已经退烧了。在威瑞森(Verizon))与美国在线(AOL)内部,阿里安娜·赫芬顿的份量也在不断减轻。2011年,AOL以3.15亿美元收购赫芬顿邮报的时候,AOL旗下原有的著名媒体资产一并纳入赫芬顿邮报体系,由她统一掌管,期待着传说中的协同效应的产生。但不久后,由于各方面反应很大又全部剥离。很多人不知道,至今,这家已创办11年,拥有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且于2012年拿下了普利策奖的原生网络媒体,仍然是一家亏损(曾接近于打平)的媒体。亏损不打紧,如果她仍在野蛮生长。可惜,赫芬顿邮报的分水岭好象已经出现了。

赫芬顿邮报的三位联合创始人(另一位英年早逝)通过赫芬顿邮报早已经成为亿万富翁,但是,赫芬顿邮报始终是一家亏损的媒体,看起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将是这样的媒体。(关于赫芬顿邮报的赢利状况,官方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比如有说2015年收支平衡,但业界相当一致的观点是,在整体流量下降、谷歌脸书等主流平台之外广告投放普遍下降的情况下,赫芬顿邮报实现赢利的挑战性越来越大。)

新媒体女王赫芬顿为什么抛弃赫芬顿邮报?

【图片说明:早在2015年,纽约邮报就专门讨论过神密的赫芬顿邮报收益情况,并在文中比较了其母公司美国在线C.E.O蒂姆·阿姆斯特朗自相矛盾的说法。】

美国在线官方与赫芬顿本人给出的离职理由是赫芬顿将离职创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她将于2016年11月开张的新创企业 Thrive Global 中去。事实上,在2016年6月,赫芬顿已经宣布了创办 Thrive Global 的计划,只是当时声明,她将脚踩两只船,而且将把重心放在赫芬顿邮报上。

威瑞森7月25日宣布以48亿美元收购雅虎的核心互联网资产,其中包括雅虎财经、雅虎体育等全部新媒体资产。这些资产与赫芬顿邮报的业务形成了大面积交叉,以协同效应为目标的整合大戏即将展开。而雅虎CEO“梅姨”(玛丽莎·梅耶)声称将为这些资产陪嫁,一同进入威瑞森,更使两个资深美女的竞合成为看点。许多媒体评论把赫芬顿的离职原因,与这一重大事变扯在一起。

CNN报道说,赫芬顿邮报2011年以3.15亿美元被美国在线收购后,赫芬顿与AOL高管们屡有冲突,其中包括来自谷歌的CEO蒂姆·阿姆斯特朗,而玛丽莎·梅耶同样为前谷歌高管。关于赫芬顿邮报将被剥离的消息时有传出。威瑞森2015年以44亿美元收购美国在线,一年后再以48亿美元收购雅虎,赫芬顿面对的局面更趋复杂,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缺乏话语权小媳妇儿的可能性剧增。

著名网络媒体 Rdcode的相关报道标题是《为什么赫芬顿离开赫芬顿邮报?》。其资深媒体口记者彼得·卡夫卡认为,与离职创业这一官方说相比,雅虎被威瑞森收购将与美国在线整合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是更为现实的原因。

《纽约时报》的报道也持这样的观点,他们把赫芬顿的离开,归因于赫芬顿在一个正在变得越来越庞大的媒体机构中,比重越来越小,份量越来越轻。而她的离开,将把赫芬顿邮报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从此,赫芬顿邮报将成为一张没有赫芬顿的网上报纸。

纽约时报对于赫芬顿及赫芬顿邮报的历史定位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但是,也明确地指出了其软肋。“赫芬顿邮报的(内容)整合,在新闻业内引发了广泛的批评。众多专业人士认为其整合已经超跃了抄袭盗用的边界。”

这样的指控是严重的。不过杰罗姆要为赫芬顿讲几句话,如果赫芬顿邮报的“整合”有问题的话,那主要也是过去的问题,是掘第一桶金时的原罪。如今,赫芬顿邮报早已投入重金雇佣梦之队进行原创报道,当然,这种与传统媒体同样的作业方式是高成本的,与赫芬顿邮报开始时得心应手的低成本UGC模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新媒体女王赫芬顿为什么抛弃赫芬顿邮报?

《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标题是《为什么赫芬顿离开赫芬顿邮报》,与Rdcode一模一样,内容也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华盛顿邮报》在肯定其历史定位的同时,嚼了不少赫芬顿的舌头。

华盛顿邮报说:众多的赫芬顿邮报作者与撰稿人是不被支付稿酬的,赫芬顿对此反复辩解说,他们在这个病毒新闻网站的能见度,就是充分的回报。赫芬顿邮报内部对于赫芬顿也有不少议论,2016年4月,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赫芬顿的睡眠机器》,披露了其员工请华盛顿邮报调查赫芬顿邮报的资源是否被不当地用来营销其总编辑撰写的书籍,火药味挺重。

新媒体女王赫芬顿为什么抛弃赫芬顿邮报?

作为新媒体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艾米莉·贝尔视角与众不同。她认为,赫芬顿是那个把传统媒体从睡梦中惊醒的人。2005年5月9日,赫芬顿邮报创办的时候,艾米莉还是英国卫报数字媒体部门的负责人,赫芬顿邮报迅速而巨大的成功,让传统媒体倍感震撼。卫报学习赫芬顿邮报,迅速推出了一个名为“评论免费”的言论网站。甚至,卫报还在办公室墙上钉了一张赫芬顿的照片以自我警醒,以时刻设问:赫芬顿还要干吗?但是,赫芬顿邮报的商业模式在财务上并未取得相应的成功,艾米丽·贝尔在英国卫报俏皮地评论说:现在,她可以不用再为赫芬顿邮报的种种生存与发展困扰失眠了。

阿里安娜·赫芬顿“抛弃”赫芬顿邮报的原因是可以争论的,“抛弃”或者“被抛弃”本身也是可以争论的。这中间有很多理由,很多阴谋论。但是,在杰罗姆看来,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赫芬顿邮报已经走过了她的巅峰周期,她倡导的广为诟病的稿酬模式,以及流量追逐的商业模式,呈现了难以为继的败相。

根据Alexa的统计,赫芬顿邮报在这个星球上被访问次数最多的网站中仍居高位,排名156,但与其全盛时期相比有所滑落。Comscore 的统计显示,赫芬顿邮报2016年6月的独立访问者达7500万,比前一年下降18%。赫芬顿邮报从未正式公布过其广告收益,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也始终是个谜,如果谜底十分精彩,相信美国在线的营销大师们没有理由遮遮掩掩。而躲躲闪闪、自相矛盾的种种表述,指向的多半是难言之隐。

新媒体女王阿里安娜·赫芬顿离开赫芬顿邮报,代表了一个新媒体“朝代”的结束。

赫芬顿邮报创办的时候, 对标博客整合网站《德拉吉报道》 ,赫芬顿想创办一家与右倾的《德拉吉报道》对峙的左倾的博客网站。在杰罗姆看来,《赫芬顿邮报》与《德拉吉报道》两者打了个平手,难分伯仲。作为原生的网络新闻媒体机构,赫芬顿邮报象德拉吉报道一样,令传统媒体心惊胆战,屡屡出丑。作为新媒体行业标杆,赫芬顿邮报为媒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为借鉴的免费UGC模式。但是,大工厂型的赫芬顿邮报在商业上从来没有取得小作坊式的德拉吉报道的成功。德拉吉报道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自给自足、小日子十分红火的自媒体,而赫芬顿邮报从一开始就是一家声名显赫但运营成本高昂因而捉襟见肘的媒体机构。德拉吉报道历经20年风雨,看起来仍然斗志昂扬,德拉吉本人仍高居美国最有影响力媒体人榜的前列,与Fox 、CNN、纽约时报的掌门人肩并肩勇立潮头,而赫芬顿女士已经彻底从那一类榜单中跌落了。当人们称她为“新媒体女王”的时候,是在向她的历史致敬。她早已经在新媒体宫斗中失势,她的两位赫芬顿邮报联合创始人肯·莱勒、乔纳·佩雷帝在AOL收购赫芬顿邮报后清仓退出,两人一转身共同创办的BuzzFeed早已经成为独角兽,在模式创新、新闻业务与受众覆盖等多个维度上把赫芬顿邮报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国内的媒体在报道赫芬顿离开赫芬顿邮报的时候,多采用“离职创业”这样的叙述方式。离职与创业都是事实,但更真实的事实是,赫芬顿的离职是无奈的、被动的。在66岁的时候,她离开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新媒体事业,留下了一堆的不确定性,而她自己的前途,同样不确定。她抛弃了她的孩子赫芬顿邮报,她自己,被认知为被抛弃者,也有相当充分的理由。

被洛杉矶时报概括为“卖健康建言与建康产品”的Thrive Global也许将成为赫芬顿的新起点,但这条路不通向她曾安身立命并站上巅峰的新媒体,新媒体女王在这里只是以一种有尊严的、抢先一步的方式留下了一个让人怀念的背影。

再见,阿里安娜·赫芬顿。

新媒体女王赫芬顿为什么抛弃赫芬顿邮报?

【图片说明:2014年在德国柏林NOAH大会台上,阿克塞尔·施普林格C.E.O马塞亚斯·多夫纳搂着阿里安娜·赫芬顿说悄悄话,内容不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记:博客阿里安娜·赫芬顿

(这是杰罗姆写于两年前的《自媒体的中国故事 vs 博客的美国传奇》中有关阿里安娜·赫芬顿的内容摘录。这段文字概述了赫芬顿以及赫芬顿邮报的新媒体之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先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女人。关于她的八卦,篇幅太大,我不想说,而且说起来让人心疼,建议你自己百度或者搜狗、好搜一下。一个名女人,尤其是一个美丽的名女人,尤其是一个来自希腊的被称为“当代公民凯恩”和“新媒体守护神”的名女人,一定有许多许多精彩的故事。百度可以提供的信息已经足够丰满。

我这里要说的,是你肯定没有听过,而且百度上也找不到的,呵呵,开个玩笑,但这是真的。

迟早会有人以赫芬顿女士为原型拍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让大家来追。 我要说的,其实不是八卦。

阿里安娜·赫芬顿与麦特·德拉吉曾是朋友,她的前夫赫芬顿先生是共和党议员,赫芬顿夫妇与德拉相当一段时间政治立场一致。赫芬顿创办赫芬顿邮报时的一个共同创始人,就是麦特·德拉吉介绍给赫芬顿的。也就是说,博客赫芬顿女士创办的博客新闻网站《赫芬顿邮报》,与博客德拉吉及其《德拉吉报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赫芬顿在说到自己的赫芬顿邮报时,直言不讳地说,这就是“德拉吉”!她的意思是,《赫芬顿邮报》很象《德拉吉报道》。当然,那是开始,起头的时候,是赫芬顿女士对于朋友的推崇与仗义。

赫芬顿邮报仅从创办时的定位讲,应该就把德拉吉报道甩在身后了。 2005年赫芬顿邮报创办的时候,共同创始人有四位。赫芬顿女士和她的伙伴肯·莱勒(Ken Lerer)是其中主要的两位。他们约定,各人再各自推荐一位创始人。因此一共四位。 肯·莱勒是一位前大学新闻系教师、AOL高管。他先是研究新媒体,然后就情不自禁地投身于新媒体。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新媒体传奇人物。现在,他主要的角色是风险投资家。他主要的投资对象,是实验性新媒体网站。

肯·莱勒推荐的赫芬顿邮报共同创始人名叫乔纳·佩雷帝,一个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生,一个注定将成为新媒体颠覆者的码农。人们通常把他译为佩雷蒂,我把草字头给他掀掉了,为什么要给他戴上这顶草帽呢?给他时间,这个人很可能成为开拓新媒体边疆的一代大帝。他负责主政赫芬顿邮报的技术解决方案,给赫芬顿邮报注入“病毒”基因。 赫芬顿推荐的共同创始人,也就是麦特·德拉吉推荐给她的,是著名记者、博客安德鲁·博莱特贝特(Andrew Breitbart),他负责编务。这个人也是狠角色,与德拉吉一样政治立场右倾,帮助德拉吉编过一阵德拉吉报道。赫芬顿女士开始的时候,受其前夫亿万富翁、美国共和党众议员赫芬顿先生影响,政治观点右倾,与德拉吉相投,后来因为丈夫的性取向而离异,赫芬顿夫人离异后仍保留赫芬顿姓氏,但政治立场逐步演化,转而支持民主党。她的创业伙伴肯·莱勒支持民主党。这样的豪华阵容(此后接踵而至不断加盟的传统媒体精英,甚至更为梦幻),在出发的时候,就让人刮目相看。

2005年,大洋彼岸的中国,当时的 “博客教父”方兴东、“千年老妖” 魏武挥们正在投入地玩博客,而一场由新浪发动的“博客大战”刚好正在酝酿开锣。两相比较,美国的一群精英博客,显然远远地走在前面了,此时,这些人已经整装待发,就要开始一段新的征程。他(她)们指向的摩天岭,就是不可一世的纽约时报。

开始的时候,赫芬顿邮报结合并展现了网络新闻出现以来的几乎所有的特点与功能。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样东西:内容整合和博客( aggregating content and blogging )。这与陈彤此前在新浪所用的建立自己江湖地位的新媒体工具一模一样。阿里安娜·赫芬顿自己的话是这样的,可是加引号的直接引语哦:“(赫芬顿邮报)就是整合。就是《德拉吉报道》加三个其它的要素:群体博客;社区——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让大家可以在这里十分方便地进行评论;第四项,是原创报道。”

这就是赫芬顿女士亲口解读的赫芬顿邮报起始时的核心新媒体战略。当然,这是最近的说词。当年的文案显示,赫芬顿女士也是摸着石头走过河来的,她的思路当初并没有现在这样清晰。不过,整合与博客,始终是这位新媒体女王的镇山之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资讯,请关注新媒体票友杰罗姆(Jerome Sun)的微博号“杰罗姆i”

随意打赏

赫芬顿邮报华盛顿邮报新媒体运营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