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中国优步:鸡肋与融资迷局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这也许可以来解释Uber、优步中国(有时候被称为中国优步)细丝缠绕一般复杂的关系。
要简单也可以简单,当需要迎合政策监管、示好政府的时候,就是中国优步,是一家计划在中国扎根的有外资背景的本土公司。当需要在本土融资的时候,优步中国就有了先于Uber上市的计划。当对外宣布融资的时候,Uber和优步中国的融资额就打包宣布,让看客不明就里。
总之一句话,你看不懂就对了。如果能不明觉厉被外企光环震慑,那就更好了。原本这几者融资的消息,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哥德巴赫猜想,一部横跨2015、2016两年的资本大戏。
我们看到,成功融资的消息一次又一次,融资搁浅的消息也是一次又一次,我们还看到了Uber中国PR团队与负责人一次次宣布,还有一次次的否认或辟谣。
更有甚者质疑称Uber融资注水。中国优步的融资是否注水,或许与中国其他互联网公司融资注水宣传案一样,只能等Uber或中国优步IPO时才能最终知晓。
当然,我认为,无论是Uber抑或中国优步,官方应该没有主动故意混淆视听,注水传播的。
一
我们首先先看整个脉络吧:
2014年12月,Uber接受百度6亿美元投资,其中一部分资金用来发展优步中国。
2015年4月,柳甄低调入职,不过在几个月之后在开始面对媒体。
2015年6月22日,优步中国启动正式融资10亿美元为标的的融资,优步宣布将在中国投入10亿美元。未来10亿美元可能由优步中国还给优步全球,或者直接转成优步全球持有优步中国的股份。
这句意思就是,优步中国计划独立发展了,如果能拿到本土融资一起玩最好,如果没有,Uber全球可以扶持中国。自此,漫长融资帷幕正式拉开。
7月,优步中国针对散户的私募融资文件外泄,文件中提到,优步中国拟在中国或者香港上市,最早在2016年。随后优步中国否认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融资。
8月,媒体报道优步中国完成10亿美元融资,其中包括高瓴资本、中国平安。当天,高瓴资本宣布消息并不属实。平安则直接否认,称从未对优步进行投资。另有媒体报道,优步全球已经在优步中国投资超过5亿美元。
9月,Uber创始人TK宣布优步中国12亿美元融资已经到账,其中包括百度的投资,但具体份额不详。同时媒体报道,12亿美元中大部分融资来自优步全球的支持。不能吸引到太多中国资本虽然很遗憾,中国市场的好坏直接影响Uber全球的估值,所以Uber全球只能作为优步中国的大本营。随后,优步中国宣布筹资目标翻倍至25亿美元。
11月,公司战略负责人柳甄率领刚刚组建完成的中国团队正式亮相,并宣布B轮融资已告完成,也已有了确定的中国区CEO人选,融资金额及CEO的任命都会在2015年的圣诞节前后公布。
12月,优步中国宣布广汽集团参与优步中国B轮融资,但广汽对媒体宣布该融资并未确认。随后,优步面向散户募集资金的资料再次外泄,资料中显示,募集资金约30%投资于Uber全球,约70%投资于中国优步。如果公司未能于2020年底前上市,将按照年化8%的复利回购股份。
2016年1月,优步中国代言人柳甄宣布优步中国25亿美元融资已结束,投资者包括海航集团、中信证券、太平保险、中国人寿、广汽集团、民生银行、万科集团、宽带资本。不过,仔细研读新闻稿,原来25亿美元是uber全球和优步中国共同的融资,细分份额不详。另有媒体报道,25亿美元的融资额中目前公开披露的只有3亿获得认购,其余的未知。
就在1月16日,Uber创始人TK重申了,2015年全年Uber获得中国本土投资者20亿美元的投资,仅B轮投资超过10亿美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投给Uber中国,也有少部分投给了Uber全球。Uber创始人说,优步中国融资前估值70亿美元,融资后估值80亿美元。
这段信息确实让人困惑,也许可以这样理解,B轮融资应该是优步中国,Uber全球也在中国拿到了融资。好吧,现在如果以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的口径为准的话。他的那番话解读起来,其实也可以看出,此前媒体的一次“谣言”背后,也有几分真实。
二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所谓超过10亿美元左右的融资,投入中国优步,还有投入到Uber全球的。这些投资者,为什么不直接投资到中国优步?毕竟即便投资Uber全球,这些钱还是会绕个弯回到中国优步的,相比较Uber全球超过500亿美元估值,中国优步才不过80亿美元估值,很显然投资中国优步存在更大的升值空间呀?
答案很简单,投资中国优步风险太大了,但Uber全球的投资,至少资产可以保值。
Uber创始人CEO Travis Kalanick花了很多时间在中国,昨天是在北京参加极客公园的大会,前几天,他出席了Uber与海航战略合作的发布会,硅谷互联网企业都很重视中国市场,Uber 的TK尤其重视。
缺什么就补什么,之所以重视中国市场,因为,Uber不能错过中国。
其实这就是Uber难题的一个根源所在——这家滥觞美国,志在全球的出行公司,必须拿下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是Uber成败的关键。但事实是,在中国,Uber远远落后于滴滴出行,并且在亚洲遭遇到强敌围困。
根据公开数据,滴滴出行占据了专车市场81%,Uber为13%。过去的2015年,滴滴出行平台订单总量达到14.3亿,是整个美国去年总订单量的近两倍;滴滴12月单月完成订单量首次突破2亿,超过美国交通最发达城市纽约市全年的出行总订单量。
这组数据倒不是说,Uber中国竞争者有多强,而是Uber若要保持估值增长,必须占领中国市场。
这一论断支撑的数据很多:先看滴滴出行的,2015年滴滴出行目前日处理订单峰值为1000万,其中专车订单400万,这400万专车订单中又有100万订单是来自北京,北京是全球订单最高的城市;再看Uber中国的数据,柳甄在2015年11月透露,“中国的增长,我们曾经算过,成都5个月完成的订单量是旧金山5个月完成订单量的701倍,杭州5个月是260倍,武汉是230倍”。目前,“广州、成都、深圳、杭州及北京的订单量都已进入(Uber全球)前十”。
得中国市场得天下,要取中国市场必先取北京市场。不过,另一个数据是,滴滴出行在北京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
有了以上数据,或许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有的投资者要“投资Uber全球”,但否认投资中国优步了。而TK在极客公园的会议上,也坦承中国竞争对手让他很忧虑。
三
中国优步至今还没有一个合适的CEO。相比较融资乱象,这个话题尤其有意思。
2015年,Uber进上海自贸区,并将“优步中国”改名“中国优步”,4月,柳甄加盟中国优步,负责中国优步战略,11月柳甄率团队亮相,并宣布B轮融资完成,也确定了中国区CEO人选,融资金额及CEO的任命,都会在2015年的圣诞节前后公布。
2016年1月,TK公布融资后,却忘记了一件事情——也是更为重要的事,中国优步的CEO任命人选。
一个消息是,Uber曾向去哪儿前CEO庄辰超抛出橄榄枝,彼时携程与百度换股,庄辰超团队离去已成定局,不过,庄辰超最终没有加盟中国优步。一位朋友说,“庄犯不着把自己名声搭进如此赌局,中国优步谁去都搞不定,CEO最合适的人还是Travis Kalanick本人”。
果不其然,2016年1月16日,TK说,“暂时由我出任Uber中国CEO,直至找到适合人选”。
总结起Uber难题,这家发迹美国,踌躇全球的创业公司,遭遇到了移动互联网最关键的一个特征——本地化,它无法像Google、Facebook那样一网覆盖全球,必须“结硬营,打呆仗”,才能继续保持资本市场话语权。但另一方面,错失中国市场,或者说,中国市场遭遇到滴滴出行等强力狙击,让Uber骑虎难下:放弃中国市场意味着放弃了未来,但押宝中国市场,又意味着继续史无前例的烧钱,并且,如此豪赌,未必能斩获太多。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也是中国优步之于Uber全球了。
回头来看,中国优步的融资迷局反映出Uber本身局限与困境,也反映出中国市场的“封闭性”。它在政策、法规上给予跨国公司以限制,Uber也只能以中国优步的形式探索本地化,以及融资。将中国优步独立运营,独立融资,甚至独立上市(如果可能的话),或许也不是Uber初衷——将中国优步与Uber切割开,除了业务上的风险剥离之外,更重要或许还是要适应中国法规。
这或许就是中国优步融资谜题的症结所在:这是两个经营主体,Uber是Uber,中国优步是中国优步(亦被称为优步中国),但两者,说是独立的,又有着千丝万缕、休戚相关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