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省市区明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重点及思路(1)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016年12月26~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在会议举办之际,中国电子报独家约请18个省市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畅谈2016 年工作情况和2017年重点工作与思路。

独家干货,深度好文!

(本文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

北京:抓疏解促协同谋升级,推动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创新发展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8个省市区明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重点及思路(1)

图为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基金发布会现场

今年以来,在工信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经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有舍有得,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疏解、力促协同、大谋发展,在“去、治、进”三大方面下功夫,努力实现“瘦身健体”和“提质增效”,加快了转型发展的步伐,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软件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预计增长11%,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京津冀协同:推共建谋共赢

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实现北京产业更高水平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力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配合编制《“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发展规划》、《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和《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发布《中关村正定科技新城产业规划》等文件。加强产业对接,累计签约“4+N”合作平台工业项目60余个;落实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一批项目签约落地;加快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建设,签约入园的北京企业已达53家,开工建设14家,异地监管模式获国家食药监局批复。加快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阿里张北数据中心启动运营。产业协作示范项目取得标志性进展。

产业疏解:高标准大力度

“严控增量”、“调整存量”双管齐下,加强市区两级项目审批联动,确保禁限项目“零准入”。编制《北京绿色制造行动计划》,组织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提前一年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确定的关停退出1200家企业的任务目标。会同市财政局制定了“疏功能控人口促发展”一般性转移支付引导资金政策,对腾退一般制造产业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的各区实施激励。牵头编制全市违法违规排污及生产经营行为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并统筹推进清理整治行动。通州等区结合自身实际,主动加压,扩大清理整治范围。推动中心城区符合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的制造环节有序向郊区转移。

高精尖产业:抓项目促创新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发展。落实《<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推动成立“北京制造业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制定高精尖产品目录和企业技改目录,引导高精尖产业增量发展和存量技术改造升级。高精尖产业基金运作顺畅,已公告合作15支子基金,管理规模135亿元。出台《北京市产业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推动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成为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22家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新增3个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8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总数居全国之首。成功举办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和“双创周”北京会场主题展,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搭建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2016年前三季度,工业、软件信息服务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比重超过八成,一批高精尖产品成功落地。

经济运行:调结构促增长

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实现首都产业经济内涵式增长的必由之路。全市经信系统沉着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狠抓运行调度,深挖增长潜力,加快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全市工业、软件信息服务业实现了速度稳、结构优和质量进,表现出“该增的增、该减的减”的趋势性特征。1~11月,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9%,增幅较上半年扩大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下降6.5%,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0.7%。城市发展新区工业产值增长7.5%,城六区工业产值下降5.9%。减人增效成果显著,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101.3万人,同比减少5.5万人;全员劳产率为人均35.6万元,同比提高2.4万元。

智慧城市:拓应用惠民生

加快4G基站建设和铜缆网络光纤化改造,10个远郊区和石景山区率先完成入户光改。协调电信运营商进行第五次宽带提速,实现光纤宽带签约速率免费翻倍,提前一年实现国家要求的提速指标。市级政务云投入运行,实现资源共享整合。全力推进“北京通”的应用,首批居民健康卡在平谷区正式发放。依托“北京网”和“北京服务您”,推出在线办理公积金查询、违章缴罚、生活缴费、免疫接种、应急预警、病例查询等便民应用,减少市民“跑腿”。制定实施大数据和云计算行动计划和推进“互联网+制造”的指导意见。着力推动京津冀信息化协同发展,三地正式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推进在工业云、信息资源、北斗导航位置服务和CA认证等方面的共建共享。牵头申报的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获得批准。北京连续两年被评为亚太区领军智慧城市。建立全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公共信用信息立法得到立项并加快起草。建成全市信用信息统一服务管理平台,依法向社会提供了信用信息的查询公示服务。失信联合惩戒初见成效,推动45个部门制定了《北京市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对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经营等13个重点领域的失信企业采取限制从事政府采购、限制取得政府供应土地等18项惩戒措施。截至目前,北京连续四个月在全国城市信用环境状况监测中名列第一。

“放管服”:抓改革强服务

落实简政放权,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5项和我委审批目录中1项的子项,承接了工信部新下放的审批事项2项,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10项。强化行政执法培训和队伍建设,面向全系统颁发一批执法证件,依法推进无线电、监控化学品、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搭建重点工业和软件企业数据直报系统,强化对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的快速、精准监测。梳理北京市各委办局中小企业相关政策,成立政策咨询顾问团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服务。昌平区列入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示范。北京云基地等4家企业入选第二批国家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2017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之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近期目标的时间节点,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要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加快产业疏解,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确保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水耗同比进一步下降,土地投入产出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效益指标不断提升,信息化总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推动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7年,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一是着力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二是着力推进产业疏解退出;三是着力抓好创新型产业集群与示范区建设;四是着力推进产业经济稳中向好;五是着力加强中小企业生态环境建设;六是着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七是着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八是着力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九是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和行政执法。

天津:紧抓历史性窗口期,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预计天津全年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增长12%左右

今年以来,天津市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1+X方案体系,扎实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加快向中高端水平跃升。

2016年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是全面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明确了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城市定位。天津把落实这一定位作为贯彻执行《中国制造2025》的首要任务,重点打造“10+3+8+2”先进制造业体系。新兴产业增势良好,预计全年航空航天产值增长25%左右,生物医药增长15%左右,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增长12%左右,新材料增长10%左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制造流程,提升装备水平,为冶金、石化、轻纺等传统产业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海鸥手表增加了北斗导航等新功能,成为智能终端;飞鸽自行车引入乐视体育,将骑行数据、移动社交、智能控制、智能防盗四大功能集合到整车上,借助科技使“老树发新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滨海新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已启动,超大型航天器总装测试试验中心已投入使用。

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签署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协议,打造国际一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园区。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先期启动了现代中药、锂离子动力电池两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建设。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到1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76家。天士力获得全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为我国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企业首例。太空中低轨碎片探测、全自动智能物料移载机器人、重组埃博拉疫苗200L规模产业化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长征五号火箭、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升空,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及脑力负荷、视功能等神经工效测试系统应用于“天宫二号”,全球首套分布式光伏虚拟同步发电机成功挂网,液压促动器成为“中国天眼”望远镜核心设备。全国首款亿级并发云服务器系统量产,实现了为云而生、亿级并发、安全可控三大突破。

三是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重点企业CAD应用率达到95%以上,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基本实现内部协同设计制造。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单位达到40家,赛象科技、百利阳光等企业成为智能制造专项,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培训基地和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成为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搭建一批云平台,先后打造了腾讯云、滨海工业云、卓朗科技云、天地图、天地伟业等一批云平台,建设了蚂蚁金服、融宝支付、天狮、天物大宗商城等一批交易额超千亿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大数据产业,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获批,搭建了全国首个综合性电力供需交互大数据平台,引进了全国最大的肿瘤大数据平台零氪科技,加快营造大数据与超级计算、云计算、云存储融合环境。

四是大力推动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完成了生铁159万吨、粗钢370万吨的全年产能压减任务。全面落实两批40项降成本政策,全年为企业减负600亿元以上。实施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等工程,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加快装备改造升级,第一批28个项目已实施,可降低企业融资租赁成本3293万元。

五是着力打造智慧城市。 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 5285G,带宽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城市宽带可用下载速率位居全国第三位。光纤入户能力达到810万户,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全光网络的城市。3G网络覆盖全市域,4G网络覆盖城区和主要乡镇。建设“i-Tianjin”公共免费WiFi,开通网络热点超过10万个。政务云具备6400核CPU计算能力,覆盖400个副局级以上单位和区县,承载了70个重要业务系统;开通全国第一家审计“一张网”,覆盖160家市级财政预算单位、国有企业和重大投资项目;建立京津冀环境监测数据及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环境污染联防联控。

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全市工业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培育新动能,积极修复传统动能,推动天津由制造向创造、速度向质量、产品向品牌转变。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天津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为建设“美丽天津”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安排

一是着力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建立先进制造研发基地项目库,积极申报智能制造专项、绿色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等国家专项行动,争取成为试点示范。深化与欧盟区域合作,加快建设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壮大信息消费规模,发展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消费业态。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推广能量梯级利用等一批新技术工艺,推进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打造一批绿色示范工厂和绿色示范园区。

二是着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制造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围绕动力电池、非晶硅、中药现代化等比较优势领域,建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智能制造互联网跨界融合、科技服务业等科技重大专项,开展量子计算、串并联混合机器人等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前瞻性的战略性技术。

三是着力打造高端产业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新跨越,壮大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规模,先进制造业比重达到60%。推进传统产业新提升,做优汽车、船舶、冶金、石油化工等产业集群,开展轻工、纺织等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计划,推进“品质革命”。促进军民融合产业新发展,创建滨海新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重点建设国家级分离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试验基地,加快自主安全防护激光打印机、安全可控操作系统、安全笔记本电脑等研发及产业化。支持企业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创新联盟构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率先突破,发展形成一批龙头企业。

四是着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云制造、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加快建设滨海工业云、企业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培育服务型制造,开展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型制造行动,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壮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B2B云平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和数据资源聚集服务区。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双创”新生态。

五是着力打造智慧城市服务平台。实施“宽带天津”工程,推动互联网无线WiFi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全覆盖,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试商用。加快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项目落地,提高网络安全水平。推进行政审批、卫生等14张已有独立业务专网的迁移和对接,实现市、区县、乡镇街道、村和居委会四级网络互联互通、惠民便民。启动惠民服务便利化应用、城市管理精细化推进等五大行动,推进实施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一批智慧城市建设专项,建设面向全市的智慧化服务平台。

河北: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省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晶龙集团成功进入世界十大太阳能光伏公司行列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河北省面对调结构转方式的急迫任务、压产能治污染的巨大压力,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去产能、强创新、育动能、促融合等工作,工业经济呈现增速稳中向好、结构持续改善、两化深度融合、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是换挡不失速,工业生产“稳中有升”。 加强工业运行调度,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组织银企对接和产需对接,工业经济总体运行平稳。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603万亿元,同比增长5.2%,居全国第24位。工业用电量结束了2015年以来持续负增长局面。预计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左右。全省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95家,提前超额完成新增1000家的任务。

二是培育新动能,产业结构出现可喜变化。 开展工业创新行动,指导开发750项河北省工业新产品新技术,培育长城汽车等4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9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晨光生物等3家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733.8亿元,同比增长9.3%,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5.8%,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4.1%,在总量、增速、占比和贡献率四方面全面超越钢铁,成为工业经济第一引擎,今年“一钢独大”局面将发生扭转。

三是加快补短板,“大智移云”发展取得新成效。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推进。京津冀三地签署《京津冀信息化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获批。大数据产业聚集发展步伐加快,“张承廊大数据走廊”初步显现,阿里、华为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阿里张北云联数据中心和数据港张北数据中心、承德德鸣大数据产业园先后投入运营。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省IPTV用户规模达400万户。

四是坚决去产能,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今年以来共压减水泥产能286万吨、平板玻璃产能2189万重量箱、焦炭产能1279万吨,完成目标任务的190.7%、364.8%、103.1%。加快节能环保重点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废弃物“551”工程,组织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试点。1~10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32%。

五是着力促融合,两化融合和军民融合取得新突破。 在全国率先发布全省两化融合“十三五”规划,开展“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水平评估两项工作位居全国前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国家试点企业32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参评企业近2000家。培育省级两化融合重点企业132家,市级重点企业200家。

六是着力优化环境,民营经济迸发新活力。 开展扶助中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培育首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5家。省中小企业平台网络和39个窗口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集聚带动服务机构2000多个,服务小微企业2.3万家。前三季度,全省民营经济累计实现增加值1.54519万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省GDP的68.7%;实缴税金2046.2亿元,同比增长2.9%,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7.1%。预计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7.0%以上。

2017年工作思路、目标和举措

贯彻落实河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紧扣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努力做好新旧动能转换这篇大文章,整合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迈向中高端,努力培育新经济、树立新形象、打造新河北,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主要预期目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左右;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7%左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0家;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保持7%左右增长;全省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公共区域实现无线WiFi全覆盖;压减玻璃产能500万重量箱、水泥110万吨、焦炭720万吨。

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速转型发展,深化制造业强省建设。 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围绕“培育一个知名品牌、开发一项专利技术、形成一个特色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滚动实施千项技改项目,加快沧州激光产业园、东旭集团光电显示玻璃基板、北汽福田年产10万吨发动机缸体缸盖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建设。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培育一批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和产城融合,加快互联网+、军转民民参军、产城互动城乡一体发展。推动第三批32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企业贯标,组织开展“互联网+”制造业百县行活动。

二是加快绿色发展,提升工业质量效益 。严格环保、能耗、水耗、质量、技术、安全标准,坚决完成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实施“六名”(名城、名园、名企、名品、名牌、名企业家)战略,推进企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力争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指导开发1000项左右省级工业新产品新技术,动态保持1000项左右省级名牌工业产品。引导创建1~2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试点,培育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0家左右,争创国家级3家。开展绿色制造,加大大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建材产品替代和工业原料替代工程,抓好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示范工程建设。

三是加快跨越提升,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按照“优化钢铁、壮大装备”的总体思路,大力开展精品钢材制造和进口钢材替代“两大工程”,重点发展高强汽车板、高强钢筋、钢结构用钢,带动下游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发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激光装备、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等耗钢产业快速壮大,促进高端装备大跨越。着力发展大智移云为代表的七大新兴产业,实施“大智移云”引领计划,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信息化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大力发展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打造智慧河北。大力推进“云上河北”建设,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放。

四是加快产业联动,推进京津产业对接。 开展京津冀产业精准合作专项行动,贯彻落实《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依托曹妃甸区、渤海新区、正定新区等11个省级战略平台和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0个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园区,继续谋划和落实一批标志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北京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举办“2017大智移云产业峰会”,推进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和“智慧河北”建设。

五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 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引进世界百强、紧盯国内百强、培育省内百强,一手抓对接京津、珠三角、长三角和发达国家,积极引进高端企业、高端项目;一手抓“双创”,扶持本土民企做大做强。实施万家工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行动和民营企业家培育专项行动,新增民营经济单位8万个以上,培育新增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单项冠军”。

六是突出“六个主动”,打造特别能战斗的工信队伍。 强化主动意识,切实转变作风,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过程监管,畅通服务保障。按照“一市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策”的思路,贴上去,走出去,沉下去,主动争取上级支持,主动争取重大项目,主动搭建合作平台,主动服务市县,主动服务部门,主动服务企业,努力开创工信工作新局面。

内蒙古:转换发展动能,走出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1~10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5位、周边省市第二位;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8.1%,较去年同期提高39.6个百分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984亿元,同比下降1.7%;市场主体达到172.22万户,同比增长6.1%;全区电信业务总量437亿元,同比增长1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较去年分别下降7%、4.5%。

2016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 深化电力改革,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加大了电力多边交易、大用户直供、风电消纳、电价补贴、价格联动、重点大用户长协等电力综合改革措施,对部分新兴产业无限价竞价上网效果明显。

(二)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降成本。出台了自治区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方案,与各盟市签订目标责任书。截至目前,全部完成全年关闭10处、产能330万吨的煤炭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计划今年退出钢铁产能291.25万吨,已全部完成;前三季度,为企业降本减负160多亿元。

(三) 狠抓技术创新,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延长产业链,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工业强基专项行动,抓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全区传统产业产能产量、技术装备、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生产率水平明显提升,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在国内国际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引导煤炭企业上下游联合兼并重组,帮助煤炭企业走出困境。构建起煤-电-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光伏、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10大产业延伸链。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对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四) 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八条措施”,积极开展“双优”创建活动,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全区中小微企业“双优”创建工作的意见》;以简政放权、税费减免、金融支持、公共服务等四方面政策为重点,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开展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电子服务券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工业企业各类专项资金、基金、政策性贷款22.2亿元。

(五) 积极推进“互联网+”,全力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提升“两化深度融合”水平。编制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启动了内蒙古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筹备和参与2016年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大会。开展了“两化融合”贯标工作;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启动了鄂尔多斯异地灾备试点,自治区政务灾备中心累计接入21个厅局152个信息系统。

(六)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各项工作得到贯彻落实。编制了自治区工业、信息化领域“十三五”发展规划及九个专项规划,储备了2000多个工业项目。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清理中介,继续下放审批权,研究事中事后监管办法,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网上审批制度。

2017年发展思路及目标

2017年,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重要抓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优势充分释放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力争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左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300亿元以上,工业园区总产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70%左右,中小企业数量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较去年分别降低5.5%、5%,煤矿安全生产保持上年水平。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运行监测,落实恵企政策,稳定工业增长。 把稳运行作为保增长的基础和前提,加快建立工业运行在线监测及大数据平台,加强对全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调度,确保工业经济稳定运行。落实好自治区降成本的各项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抓住煤炭供应趋紧机遇,释放先进煤矿的产能,增加供给、稳定市场。发挥电力多边交易机制,通过多边交易机制实现煤电价格联动,平衡煤电用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持电价洼地优势和产业链竞争优势。研究东部地区扩大直供电、自备电厂、微网的改革具体措施,降低东部地区工业用电价格,吸引产业集聚。通过企业重组、债转股、融资担保等多种措施,化解企业债务,防止资金链断裂。继续采取“一企一策”,促进新投产企业、停产企业复产达效,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促进工业投资增长,掀起新一轮工业投资高潮。 在全区范围开展优化工业投资环境创建活动,重点检查“放管服”改革、企业减负、工业项目推进、鼓励民间投资、招商引资等政策的落实到位,营造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的工业发展环境,吸引工业投资。

(三)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全力推进煤炭、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产能,盘活过剩的先进产能。贯彻自治区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等政策,加大煤电、煤电化、煤电冶金重组力度,巩固产业链竞争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借煤炭、电解铝产能指标置换的机遇,利用富余机组、低电价等特殊优势,吸引区外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我区转移,将富余产能变为新的经济优势,形成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集聚区、创新区。开展重点行业能耗限额对标达标,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计划,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贯彻节能技改规划,全面推广节能在线监测、用电需求侧在线监测。

(四)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围绕2020年大数据产业实现1000亿元的目标,健全推进机制。制定大数据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制定自治区促进大数据发展政策的操作办法,兑现优惠政策。编制大数据基金支持目录,建立大数据产业重点项目推进制度。落实国务院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指导意见,“两化融合”企业贯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信息化。加快推进“互联网1+7”工作体系。重点抓好自治区工业云平台与航天云网、沃特玛电动汽车制造云网的融合,引导我区原材料加工企业在平台上实现协同创新、协同制造,将我区铝、镁、铜、烯烃、稀土、石墨做成若干产品园,实现产品延伸加工增值。积极争取国家四基工程、创新中心等政策支持,研究出台建设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构建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建成国家重要的石墨烯、稀土等新材料产业基地。促进“呼包鄂”等重点区域协同发展,支持呼包鄂三市列为“中国制造2025”区域试点示范城市。

(五)优化工业园区布局,筑巢引凤、集聚产业。推动工业园区健康发展。 完成工业园区名录清理。出台《工业园区设立升级和扩区调位办法》、《工业园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完善工业园区统计监测体系,建立数据信息体系,通过规范管理和严格评价考核,促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继续协调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的工业园区机构超编领导超指数问题、政府债务问题和土地利用不规范问题三项专项治理行动。指导工业园区加强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工业园区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和重点工业集中区、园区整合工作,加快培育千亿园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工业园区“投入—产出”良性循环。

(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完善中小企业重大政策落实责任分解、自查督查、考核问责等机制,持续优化中小企业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完善创业创新电子服务券等措施,充分发挥全区“1+14+N”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主导作用,扩大服务项目和覆盖面,着力探索供应链金融、政府采购招标合同抵押、助保贷大数据信用贷款等互联网线上融资服务,提高小微企业贷款获得率。切实提高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突出创新孵化、产业集聚、公共服务等内容。充分发挥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基金支持,推进股权、债权融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创业创新。支持盟市统筹开展助保类融资服务,重点完善代偿风险分担机制,不断提高财政风险保证金对金融资金的放大倍率。

辽宁: 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打赢工业发展攻坚战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18个省市区明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重点及思路(1)

图为华晨宝马铁西工厂车身车间

2016年,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辽宁省工信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发7号、国发28号文件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定信心、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工业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和各种困难挑战,全力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实施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努力推动辽宁工业尽快摆脱困境,实现平稳发展。通过不懈努力,全省工业向好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发展亮点不断显现,工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依然稳固。

2016年主要工作

首先,先行指标趋势不断向好。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全省货运量1~11月累计同比增长2.7%;全省工业用电量11月当月同比增长7.32%,1~11月累计同比增长0.4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结束了连续51个月的下滑,从9月开始回升。23种重点原材料类产品价格已有21种实现同比上涨。特别是工业税收在全省仍占半壁江山,表明工业对全省经济支撑作用依然强劲。

其次,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趋势明显。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达到17.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机床数控化率75.4%,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精细化工加速发展,预计全年精细化工率达到51.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政策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省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力求以产业规划和政策引领全省工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工业八大门类产业发展政策》及《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指导意见》等,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把推动工业振兴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全省工业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明确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多措并举,精准帮扶,努力推动工业稳增长。 我们将稳增长工作放在首位,在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分析的同时,通过精准施策,围绕资金、市场、政策等方面,协调解决了500多户企业反映的问题,帮扶企业工作取得可喜成果。针对企业成本问题,2016年全省推动工业电力直接交易140亿千瓦时,为企业减少用电成本18.63亿元;针对企业融资难题,出台了《辽宁省加强银企对接、促进产融合作行动方案》,召开银企对接会140场,为企业融资323.2亿元;针对产品市场问题,全省各地区先后组织了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产需对接121场,帮助企业新增订单739个,合同金额63.1亿元;针对企业负担重问题,协调帮助企业解决问题69项,初步估算减轻企业负担50.8亿元。

(二)补齐短板,强化投资,大力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聚焦八大门类产业发展,以补短板和去产能为重点,以强化投资为支撑,全面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推动机器人、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发展,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申报工作等举措,补齐装备制造业高端产品少、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短板。依托精细化工产业技术联盟,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推动石化行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推进本钢冷轧高强钢、凌钢普钢转特钢等重点项目,以及开发海洋核动力平台安全壳用钢、绿色建材等新产品,冶金及建材行业精深加工水平明显提升。围绕实施“三品”工程,消费品行业开发71项适销对路新产品、新技术,率先在乳制品行业推行追溯体系建设,组织骨干企业参与国家层面的品牌推广。通过抓好集成电路项目建设,推动企业开发研制高端电子产品,电子信息行业不断增强高端信息消费产品供给能力。积极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全年化解粗钢产能602万吨,提前完成“十三五”任务。同时,加强重点行业有效投资和项目建设,围绕推进830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特别是重点行业补短板项目建设,充分发挥10亿元省产业(创业)直接投资基金作用,通过召开项目协调会等举措,协调解决473项问题,全年预计有200个项目可建成投产。

(三)突出重点,试点示范,扎实推动制造强省建设。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编制《辽宁省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推进了50户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建设,评选出12户标杆企业,沈鼓集团被评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在全省召开12场次智能制造装备推广应用专项对接会,重点推介以i5智能机床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及产品。推进我省与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集团在智能制造领域开展对接合作。推动沈阳市成功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融合对接,推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与德国标准化协会在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工厂领域合作制定了两项国际标准。支持中德产业园建设,推进华晨宝马新工厂建设,协调推进沈阳中德创新中心项目和西门子工业4.0数字化工厂示范中心项目。

(四)强化创新,促进融合,加快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 有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4户,新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户,组织实施《2016年辽宁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安排项目735项,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研究制定《辽宁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和《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开展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活动,确保“互联网+”行动计划落地见效。积极推进我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23户企业被工信部批准为2016年企业贯标试点企业。推动沈阳市创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推进沈阳、大连、本溪三个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指导沈阳、大连开展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工作,推进我省与国防科工局签署《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合作》,军民融合加快发展。

2017年发展思路

2017年,将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目标,以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强创新、促融合、优环境,打赢工业发展攻坚战。

一是以服务企业为重点,推动工业稳增长取得新成效。 围绕生产经营有困难的企业开展解困帮扶,重点解决企业在市场开拓、信贷融资、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难题,努力提升生产负荷。围绕企业改造升级开展政策帮扶,充分发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作用,用好用足金融组合工具,推动产融合作对接,吸引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投向优势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对接帮扶,组织技术、供需等方面对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进产业链条延伸和产品协作配套。同时加大有效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宝马大东工厂第七代新5系、辽宁忠旺铝板带箔、大连宇宙电子IGBT项目等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

二是以补齐产业短板为重点,推动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突破。 围绕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全面落实《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指导意见》,加快发展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八大重点领域;围绕调整优化石化产业,抓好一批石化产业链项目,推动我省与中化集团等央企在精细化工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围绕改造提升冶金及建材产业,重点发展精品板材、高品质特殊钢等五大类重点高端产品;围绕做优做精消费品工业,提升中高端消费品供给能力,实施“三品”工程,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发一批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围绕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数字视听、现代通信服务等七大领域,重点推进一批集成电路项目建设。

三是以创新融合为引领,推动制造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加快推进100户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建设,引导制造业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增强辽宁装备竞争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前瞻性技术进行研究攻关,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进程,启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推进百户工业企业互联网试点,打造一批制造、营销、物流、国际产能合作领域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同时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开展军民融合需求对接活动,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双向转移和应用。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