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省市区明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重点及思路(3)
2016年12月26~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在会议举办之际,中国电子报独家约请18个省市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畅谈2016 年工作情况和2017年重点工作与思路。
独家干货,深度好文!
(本文包括河南省、湖南省、海南省、福建省、广东省)
河南: 聚焦重点领域转型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图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大型盾构机总装车间
2016年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在工信部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工信系统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把稳增长保态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工业下行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我们组织开展了以“讲政策、解难题、增信心、稳增长”为主题的“政策落实进万企”活动,搞好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等“四项对接”;聚焦重点领域加快转型升级,实施优势集群引进和培育工程、技改提升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及一批重大专项,壮大中小企业激发“双创”活力,化解过剩产能,推动绿色发展,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省工业经济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整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有升”的态势。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制造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为主题,以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为主线,坚持把技术水平调高、把制造能力调强、把产业结构调优、把产业链条调长,聚焦重点产业链、聚焦新技术新模式、聚焦在建和潜在项目、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建设经济强省提供坚强支撑。
一、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全面实施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同时,提升轻纺、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培育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实施“六个一”发展模式。一是建立一个推进机制;二是组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三是抓好一批示范项目;四是设立一批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五是培育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六是开发一批标志性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
二、着力加快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 从区域、行业、企业、产品4个层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支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切实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区域层面,争创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行业层面,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层面,开展创新型企业培育。产品层面,实施千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
三、着力加快构建智能制造体系。 从平台、模式、生产和产品四个维度,构建智能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从平台上,加快建设河南省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从模式上,围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等方面,筛选推出10大典型案例和成功模式。从生产上,重点在流程型制造和离散型制造领域,选择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力强的制造企业,建设100个智能工厂、智能车间。从产品上,以机械、汽车、建材、化工、煤炭、矿山、消防等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行业为突破口,实施千家企业机器换人工程,以应用促产业发展。
四、着力实施项目引领和技改提升工程。 一是狠抓结构调整升级项目建设。坚持新增产能与改造提升并重,重点抓好1500个左右亿元以上产业产品结构调整项目,建立三级联动督导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力争全年完成投资5000亿元,有效遏制制造业投资下滑局面。二是实施“十百千”技改提升工程。制定2017年技术改造年度工作方案,引导企业以对标找差距、以技改促达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促进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五、着力实施集群引进和培育行动。 一是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制定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年度工作计划,研究绘制五大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全景图,实施产业链定向招商,大力引进国内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标志性项目、战略投资者等大项目和关键配套环节,推行园区整体开发的集群引进模式。二是持续实施“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充分运用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基金,通过股权投资、设立子基金等方式,支持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和配套体系、载体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市域千亿主导产业集群和县域百亿特色产业集群。
六、着力实施“三品”专项行动。 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推进精品制造、品牌制造。一是制订发布《河南省升级和创新消费品目录》,开展与国外中高端消费品和国内知名企业对标和产品品质对比活动。二是深入开展工业品牌和产业集聚区域品牌培育,实施千项新产品开发和百项品牌产品培育,在重点领域培育认定一批工业品牌示范企业。三是实施“标准化+先进制造行动”,研究制定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规划,抓好2017年地方和行业标准立项制修订工作,组织质量标杆评选、认定,提高标准创新能力。四是研究制定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搭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成立工业设计发展研究院,建立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产业联盟,开展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举办“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
七、着力实施壮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行动。 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做多、做强。一是筹备召开全省民营企业大会,评选表彰100个优秀民营企业和5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制定出台民营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提振民间投资信心。二是实施万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更多企业争创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三是积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落实与各银行共同签署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工作,推动中小企业积极利用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开展直接投资。四是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抓好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的认定。
八、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节能减排。 一是着力化解过剩产能。落实省政府去产能专项行动方案,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如期完成2017年度目标任务。落实工信部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市场运作原则,对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推进产能置换工作。严格实施技术、安全、环保、能耗、质量等标准,严控新增产能。建立淘汰落后“清零行动”长效机制,每年对全省范围内落后产能进行集中清零,确保落后产能应退尽退。二是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推动11个重点行业1283家企业实施原料替代、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回收及综合治理,组织公布一批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应用目录,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变压器和高效电机产品,落实节能改造奖励政策,加强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工业节能监察,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开展赤泥、粉煤灰等大宗难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动洛阳轴承、郑州煤机等再制造示范。促进机电再制造实现新突破。
九、着力深化企业服务稳增长。 一是实施“百千万助力企业成长计划”。组织百名卓越企业家培训,遴选一批优秀企业家、民营企业家“创二代”赴知名高校接受系统性学习教育,提升企业家整体素质;实施“千亿资本助力制造强省建设”行动,依托中原资产投融资平台,通过设立特色产业集群基金、传统产业并购基金,以及主导产业供应链融资、大型成套装备“交钥匙工程”、项目落地“金保姆工程”等融资模式,为产业发展和大企业培育提供个性化、全方位、低成本的融资服务;开展“万名干部帮万企”活动,以“帮助扶持企业发展、帮助推进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为主题,将全省万名首席企业服务员由应急服务转为常态,全年为规上工业企业开展贴身服务,省级重点推动对“双百”企业和“双百”项目(100个重大转型升级在建项目、100个重大转型升级潜在项目)的服务。二是开展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活动。编制第二批重点鼓励使用优质工业产品指导目录,建立完善产融信息对接服务平台,推动大用户直供电、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探索扩大涉企事项清单化管理范围,开展企业减负专项督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三是深化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四项对接”,组织举办五大产业链产销暨电商对接、名优产品扩销售、银税春风行动、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校企合作对接、中小企业产学研对接等企业服务系列活动,全力帮助企业拓市场、破瓶颈、解难题。
湖南: 加快制造强省建设,为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图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长沙中电软件园
2016年,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和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湖南省经信系统全力以赴稳增长,全面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大力实施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总体呈现企稳回升、逐步向好的运行态势,实现了“十三五”的顺利开局。
湖南制造强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坚持把制造强省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中心任务来抓,按照制造强省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安排部署,全面推进“1274”行动。今年1~11月,制造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91.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一批制造业重点产业实现重大突破。轻工行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汽车制造业实现39%的强劲增长,全年产量将突破100万辆,5家主要汽车企业将迈入百亿企业行列。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湖南自主研制、我国第一颗由民营企业以纯商业模式制造的微小卫星“潇湘一号”成功发射;国内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速磁浮商业运营示范线长沙磁浮快线正式启用。一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长株潭城市群成功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形成了全省上下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强大工作合力。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全力以赴稳定制造业增长。 一是精准开展运行分析调度。分管副省长每季度召开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调度情况,部署工作。省经信委专门成立“稳增长”工作领导小组,挖掘培育重点产业领域新增长点,加强经济动态监测预警。省直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合力稳定工业经济运行。二是深入推进企业减负。开展新一轮涉企收费项目清理,预计为企业和群众再减轻负担50亿元以上。积极推动大用户直供电交易,预计为用电企业减少用电成本约2.1亿元。开展企业减负第三方评估,对各市州企业负担状况及各职能部门落实政策效果开展调查评估,相关结果纳入省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是开展产业合作对接。举办新能源汽车、信息安全整机、湖南-新疆(吐鲁番)产业合作对接等20多场专题对接活动,达成合作意向400多个。四是开展企业帮扶主题活动。启动全省百户大型骨干企业精准帮扶活动,对100家重点企业逐户研究对策措施。
2.切实完善制造强省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配套政策。深入实施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和“1274”行动,出台12个重点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7大专项行动方案、4大标志性工程建设规划,发布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等产业专项支持政策,“1+X”政策体系基本成型。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启动两批共100个制造强省重点项目,一批项目已建成投产。三是积极推进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出台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行动计划,举全省之力重点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含磁浮)、工程机械等20个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继续发布新型轻合金材料、自主可控整机、电线电缆三个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四是推动制造业“+互联网”。在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等七个行业实施20个“+互联网”重点项目。
3.扎实推进制造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牵头研究制定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方案(2016~ 2018),加快淘汰过剩产能。建立湖南省工程机械和有色金属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大力实施“311”工程,深入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推广应用认定奖励制度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有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4.着力促进军民深度融合。 积极搭建军民融合平台,省政府与海军工程大学联合组建的湖南省军民融合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株洲航空产业园、湘潭先锋工业园和平江工业园等3个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和1个省级军民结合卫星应用产业园发展步伐加快。积极拓展“民参军”渠道,全省获保密资格认证222家,其中民口171家;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91家,其中民口54家。北斗卫星导航、自主可控计算机、中小航空发动机等军民融合领域取得较大突破。
湖南制造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2017年,湖南制造业仍将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稳增长、调结构的任务艰巨,同时有利因素也在集聚,制造业发展依然大有可为。一是制造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湖南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制造业比重在不断提升,增长空间依然广阔、要素成本相对低廉、发展诉求十分巨大,只要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深度融合,与大资本、大产业、大市场有效对接,将释放极大的发展潜力。二是新旧动能转换进入加速期。烟草、工程机械等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正逐步走出低谷。装备、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移动互联网、工业机器人等新业态发展迅速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改革红利进入释放期。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全省钢铁、煤炭、纺织、建材和有色等行业产能将继续稳步下降、企业成本有望继续降低。四是政策落地进入密集期。2017年是湖南省推进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的第二年,长株潭城市群“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建设、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将全面启动,相关政策的全面落地对促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重点举措
2017年,将全力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深化两化融合、军民融合发展,努力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省制造业加快发展。
1.以企业帮扶为重点,始终确保制造业稳定增长。 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监测分析,强化预判预警。重点加大入规企业培育力度,努力在新兴产业和细分领域,培育壮大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开展全省百户大型骨干企业精准帮扶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继续组织20场左右产业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增加订单。研究出台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相关政策,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2.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目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按照去产能总体方案部署,引导产能过剩行业市场化退出。充分发挥工程机械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帮助企业化解库存、促进发展;积极推动我省工业领域优势企业和产能通过“抱团出海”、“借船出海”等方式加快“走出去”。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建立和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品牌创建推广力度。继续实施“315”创新计划,加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
3.以新兴优势产业链为抓手,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全面实施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行动计划,先期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含磁浮)、工程机械等3~5个产业链加快发展。着力推进制造强省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中光通信科技二代光纤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力争株洲国投轨道交通科技城等项目建成投产。
4.以试点示范建设为契机,加快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 扎实推进长株潭“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建设工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协调统筹机制,深入实施长沙智能制造工程、株洲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工程、湘潭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三大工程”,形成长沙“麓谷”、株洲“动力谷”和湘潭“智造谷”协同错位特色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充分发挥长株潭龙头带动作用,加大试点政策、试点经验推广应用,推动制造强省建设。
5.以两个融合为关键,着力打造融合发展新生态。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挥国家级示范基地和各类创新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军转民、民参军融合发展,加快技术双向转移,形成制造业新优势。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和“传统制造业+互联网”行动,深入推进装备制造、钢铁等7个产业领域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试点工程,实现研发模式、制造模式、服务模式变革,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
海南: 挖潜力保增长,突破性发展信息产业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图为海南生态软件园一角
2016年发展情况
2016年在海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工信系统全力以赴挖潜力、保增长,突破性发展信息产业,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落实产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收到了良好成效。
一是互联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的“三年成形、五年成势”要求,落实省政府2015年42号文件,发挥优势抢抓互联网产业机遇,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好势头。2016年,全省互联网产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20亿元。互联网企业超过5000家,今年新增企业超过1000家;培育了海航生态科技、大集网络等优秀企业;10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2016年中国“互联网+”指数显示,海南“互联网+”相对发展速度超GDP相对发展速度2.4倍,居全国第三;“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全国“产业+创新创业领先GDP排名”中海口居第二。
二是制定落实产业政策,优化服务环境,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贯彻“多规合一”改革精神,制定了新型工业和信息化以及互联网、制药、低碳制造、油气加工等7个“十三五”规划。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积极筹划具有海南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结合实际研究出台了《海南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实施了4个产业专项资金管理、行业分类统计办法,奖励补助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两化融合、扩产提能等工作。通过4只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带动44亿元投资,并开展质量品牌建设活动。
坚持生态环保优先,综合考虑区位交通、能耗排放、产业配套等因素,将工业和信息产业园区布局在“海澄文一体化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增强南北两极的带动力。集中支持8个重点工信园区以及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湾岭物流园等园区发展。放大园区资金的撬动效率,推广实施PPP模式,实施了6个总投资27亿元的基础建设项目。
加强中小微企业服务,建设完善了1个枢纽平台、16个市县和行业的窗口平台;放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撬动中小企业担保贷款33亿多元;调动银行放贷积极性,全年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70亿元。落实降成本政策,为企业减免各类收费26亿元。
三是精心调控经济运行,防止工业经济大起大落。 扎实开展“服务社会投资百日大行动”,收到较好成效。统筹电气供应,协调解决昌江核电核燃料运输、气电厂顶峰发电等一批问题。抓住60户重点企业,稳定工业增长的大底盘,领导干部包产业、盯企业,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困难。油气产业预计全年产值增长6%,全年规模以上药企预计产值157亿元,增长8.5%,利税增长20%以上。
四是主动谋划生成项目,扩大有效投资。 围绕“多规合一”、4大产业、8个园区、光网建设等重大部署,积极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30个,协议投资额776亿元。这些项目目前已落地59个,全年可完成投资210亿元。1~11月,61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6.4亿元,占年计划80.2%。
五是实现“全光网省”建设目标,信息化应用推广取得新进展。 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光网”建设的重要部署,加大力度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专项行动方案》,强化投资方和地方政府责任,全年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3.3亿元,实现“全光网省”目标。全省城市光纤宽带覆盖率99.4%、行政村92.7%;城市4G信号覆盖率99.2%、行政村96.2% ;环岛高铁及东西线高速公路4G信号覆盖率93.5% ;重点公共场所WiFi网络覆盖率100%。2016年第三季度海南宽带网速全国排名第16位,较2015年年初的第30位提高了14位。
2016年全省“一张审批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在44个省直部门、17个市县、所有乡镇和60%以上行政村推广,674个服务事项网上运行,其中522个实现“一张审批网”办理。加快政府大数据应用,建设了服务“多规合一”、旅游、商事制度改革、新农合、电子证照库等一批大数据应用系统。
六是圆满完成节能目标,安全生产形势较好,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 国家对海南省“十二五”节能和控制能源目标进行了评价考核,已完成各项指标;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和监督执法,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蓄能型集中供冷、墙体新材料、清洁生产等,引导社会和企业构建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左右。2016年,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3000多台,建设充电桩1000多个。
2017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2017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造性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两化融合等战略,坚持发展新型工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做大规模和做优结构相结合、“互联网+”和“国际旅游岛+”相融合。扭住项目建设和园区载体,增加有效投资,集中力量发展壮大四大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大数据,促进重点产业成形成势。2017年重点工作如下:
(一) 策划生成和开工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促进工业经济成形、做优、做大。我厅牵头策划生成的7大类、32个捆绑重大项目,包括海南数据谷、智慧海洋、游戏动漫、新能源汽车制造及应用、精细化工产业升级、美安新药谷、光网基础设施建设等,总投资420亿元。
(二) 超常规发展互联网产业。放大“三大优势”,保持大力度、大强度的工作作风,促进互联网产业成形成势。一是加快重点园区发展,形成雁阵效应。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四是打造浓厚的发展氛围。
(三) 开展务实有效的招商引资。围绕四个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紧盯北京、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美国、以色列、印度等重点区域,密切与我国台湾信息产业的交流合作,利用“9+2”、省域合作机制,策划一批专业化、针对性强的招商、论坛活动,签约一批新项目和高层次团队。
(四) 继续挖掘潜力、激活存量,确保工业稳增长。深挖潜力,确保存量产能稳产达产。用好工业经济预测预警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确保企业正常生产。与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企业共同努力,全力托住我省工业增长“底盘”。
(五) 巩固提升“光网”建设成果,打造全国先进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光进铜退”步伐,查漏补缺,完善配套,进一步提高“全光网省”和“三个全覆盖”的标准。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二期,争取年底行政村审批网络实现全覆盖。扩大互联网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大力开展“光网+扶贫、旅游、教育、农业、商务、工业制造”等行动。
(六) 扩大大数据应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统筹政府部门的数据资源管理,制定实施数据采集、分类共享、交换、开放措施,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之间数据共享协作机制,实现省直部门非涉密信息系统与省信息交换平台之间的对接,消除数据“门槛”。建成全省统一的政府大数据公共服务和开放平台,完成大数据系统向省直单位、市县、乡镇和行政村的延伸。
(七) 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确保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运行,严格落实国家税收减免、营改增、政府采购等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一批产业小镇发展成为特色产业鲜明的产业集聚地。提高中小微企业政策的精准性,谁有项目、谁有积极性、谁在海南注册纳税,就重点支持谁。
(八) 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升级需求,建设一批产业公用设施、信息化设施和人居改善性设施。综合应用园区考评机制,提高市县和园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用好PPP、事后补助等措施,吸引更多资金参加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九) 抓好安全生产和要素保障。落实“管行业要管安全生产”,抓好油气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和油气管道隐患排查整改;做好要素保障,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进度,结合省情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协调海南电网制定最优发电计划,合理安排发电机组检修,加强运行维护,避免非计划停运。
福建: 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实现工业和信息化提质增效
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图为中化泉州厂内储运区全景
2016年,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总体平稳、结构向好、效益提升。1~11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10030亿元、增长7.7%,高于全国平均1.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1位、东部地区第3位;完成工业投资7064.4亿元,增长6.6%;其中,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88.5%。1~10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4.24,创历史新高;实现利润2011.74亿元,增长16.4%,高于全国平均7.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2%。
2016年主要工作
一是强政策稳增长,开拓发展新思路。 强化政策引导,及时预调、微调政策实施着力点,推动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政策效应充分发挥,预计可拉动全省工业增长近2个百分点。加强分析研判,完善周监测、月分析、季调度运行协调机制,加强龙头企业、细分行业分析,掌握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增减变化,从过去注重总量和速度分析向加强对质量效益、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方面分析转变。因企精准施策,实施龙头促进计划、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推进创新发展、“互联网+”、提质增效、市场开拓、服务提升、融资服务六大工程。推进“一业一策”,推动省政府制定出台《福建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规划》等政策出台,编制实施12个行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二是盯项目强后劲,增强发展新动能。 紧抓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大中小项目配套、长中短期项目统筹,全力扩大有效投资,不断强化后劲支撑。截至目前,全省省级重点跟踪的亿元以上1004项在建项目总投资10800亿元,年计划投资1800亿元,截至11月底已完成1630亿元。推进技改项目,以科技成果转化等为重点,组织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划,设立运作首期规模80亿元的省技术改造基金,重点支持企业设备投资、机器换工等17个专项。实施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759项、总投资295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0亿元,1~11月完成投资661.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2.2%。深化民企对接,2016年新对接民企产业合同项目988个、总投资5908亿元。
三是抓创新促转型,激发发展新活力。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制造专项行动,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车间)建设,开展重点行业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5个项目列入工信部和财政部《2016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名单》,入选数和获得资金补助额居全国第五位。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专项,深入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五大工程,培育发展石墨烯、稀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技术项目对接420项。实施工业品牌质量建设工程,开展“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继续开展工业企业质量信誉承诺活动、质量标杆活动和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作,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支持工业企业开展质量品牌诊断提升,推动产品供给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组织实施服务型制造工作专项,组织实施物流园区提升工程包,开展省级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认定,加快发展物流、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绿色发展,围绕制造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深入推进节能降耗,组织实施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四是促改革补短板,拓宽发展新空间。 着力化解过剩产能,研究起草《化解部分过剩产能的意见》,全省6家钢铁企业去产能445万吨,完成国家下达我省钢铁去产能230万吨目标任务的193.48%;全省49处煤矿去产能合计297万吨,完成国家2016年下达我省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的163.2%。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专项,处置“僵尸企业”。补好产业短板,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跟踪推动163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对接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33项,合计投资超过1200亿元。积极拓展新型高端供给,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提升个性化供给能力,加快物联网、车联网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力度降成本,推动省政府出台《关于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的意见》。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尽量压缩精简事前审批审核事项,全面梳理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做好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和事中事后监管。
五是搭平台促融合,营造发展新环境。 加强平台建设,改造提升园区平台,持续推进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工业园区改造升级工程包项目78个,年计划投资154亿元,1~11月已完成投资133.89亿元。加快建设全省经信系统企业服务云平台,健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培育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17个(国家级9个)、小微企业创业基地49个(国家级5个),形成1个省级枢纽平台、9个市级综合窗口平台、32个产业集群和专业窗口平台组成的平台网络。促进产融对接合作,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等政策措施,深化政银企合作对接,建立企业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平台,举办全省产融合作政银企对接会、福建省制造业与融资租赁对接会等。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积极推动企业开展贯标,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截至11月,全省共有56家企业通过国家贯标评定,占全国通过总数的10%,居全国第3位。实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福建省将坚持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优化增量与盘活存量并举,着力创新驱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突出抓项目、抓投资、抓运行、抓创新、抓服务,着力实现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平稳运行和提质增效,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做出应有贡献。
一是强化运行调度,提信心稳增长。 一是加强运行调度。加强龙头企业、细分行业分析,掌握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增减变化,重点加强“三个70%”的分析,即对工业产值占70%、用电占70%、工业税收占70%的行业、区域和企业进行重点分析。二是强化要素保障。鼓励企业开满机、多生产,并引导技改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增资扩能、发挥效益。三是强化精准帮扶企业。
二是扩大有效投资,强后劲促发展。 抓招商对接,及时发布产业项目招商指导目录,办好第七届福建省民企产业项目洽谈会,力争全年产业对接项目超过3000亿元。同时抓项目开工和续建投产,重点跟踪推进一批重大续建项目加快建设。
三是抓好创新驱动,提品质增后劲。 推动实施技改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集中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500项以上。加快技术创新,加快培育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示范企业。推进实施服务型制造省级示范项目,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快培育新业态,研究制定《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人才智库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产业专家人才队伍,柔性引进使用一批高层次、急需型产业技术人才。
四是推进分业施策,调结构促转型。 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集聚化,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实施“一芯一屏”工程;石化产业抓好“两基地一专区”企业布局;机械装备产业走高端化路子,大力发展特种装备。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继续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以物联网等为技术依托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新一代通信系统网络设备、智能天线、智能终端。新材料重点加强稀土等领域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生物和新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及中药材等;海洋高新重点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制品等;重点在轻工业、纺织服装业、冶金业领域推进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
五是抓好平台载体,优服务树品牌。 抓好园区县区,推进企业减负,深化产融合作,加强工作督查落实。
广东: 壮大装备制造业,加速发展新业态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图为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启动
2016年,广东省经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信息化先导战略,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平稳健康发展。
2016年主要工作
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8万亿元,增长6.8%左右;工业投资1.27万亿元,增长12%;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400亿元,增长20%;GDP能耗下降3.5%左右。今年以来,着重抓好了以下重点工作并取得成效:
一是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扎实推进 。扩大新一轮技术改造投资政策扶持面,落实事后奖补政策,推荐千项优质项目引导金融支持企业技改投资,省市县分级督导386个重点工业项目。制订路线图,推进水泥、陶瓷、蔗糖、造纸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佛山、中山成为国家首批“三品”战略示范试点城市。1~11月,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4.1%,带动工业投资增长10.4%。
二是工业创新驱动发展行动全面启动 。在印刷及柔性显示、机器人、轻量化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建设首批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8家大型工业骨干企业建设中央研究院,扶持42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创新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举办泛珠三角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推介创新成果341项。
三是智能制造加快推广应用 。出台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建设10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培育36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个。培育机器人骨干企业15家,1~11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9.4%。通过购置费事后奖补推广机器人应用,新增应用机器人2.2万台,总量达6万台以上。加快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全省新增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79家。
四是“互联网+”等新动能新业态加速形成 。实施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启动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筹建广东大数据交易中心,布局建设首批8个省级大数据产业园、3个大数据创业创新孵化园。创建18个“互联网+”小镇,培育200个“互联网+”试点项目、13家国家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推广28个云计算应用试点项目。在13个原中央苏区县开展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应用试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光纤入户率从上年底的35.6%提高到54.8%。
五是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日益壮大 。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围绕高端项目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建设,1~11月,新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97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63个,完成投资111亿元;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117个。壮大工作母机类制造业,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1~11月,珠江西岸“六市一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投资额增长33.7%。
六是产业转移和产业共建步伐加快 。出台促进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园区提质增效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产业共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签署协议,合作建设8个共建产业园。举办省产业转移园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对接大会,珠三角、粤东西北出台措施,共同引导产业转移,1~11月珠三角向粤东西北地区共转移工业项目463个,计划投资总额1329.3亿元,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1%。
七是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领先发展 。出台省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培育壮大民营骨干企业,全省超100亿元民营企业95家、超1000亿元12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5家和2家。落实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的若干意见,政策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实现地市全覆盖,建设3家小额票据贴现中心,设立省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优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服务企业超12万家次,免费培训中高层管理人才约1.5万人。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推进2个国家级示范城市和6个国家基地建设。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博会。1~11月,全省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1.9%,规上中小微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6.6%。
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行动取得扎实成效 。出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行动计划,建立省去产能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精准摸查“僵尸企业”情况,建立数据库,对“僵尸企业”进行分类处置。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完成淘汰落后造纸产能9.658万吨。落实降成本措施,通过实施直购电改革为企业节约电费14.8亿元,落实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45亿元。
九是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出台省工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在7个行业开展能效对标,推进电机能效提升175.84万千瓦。审核清洁生产企业719家,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30家。前三季度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6%。
虽然2016年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为“十三五”发展打开良好开局,但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工业投资增速较上年较大回落,势必影响工业增长后劲;实体经济困难较多,中小企业经营综合成本较高,人工、用地、中介服务费用继续攀升,融资难融资贵仍未缓解;结构性矛盾突出,制造部门的有效供给和市场高端需求错位比较突出,产业层次仍然偏低,全要素生产率不高,新经济新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省经信委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贯彻《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业转型攻坚,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深化信息化先导战略,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实现全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平稳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7年主要预期目标是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2%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1%,单位GDP能耗下降3.7%。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工业投资,支撑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发挥投资对工业稳增长的支撑作用,强化高端增量对优化产业结构的引导作用,多措并举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既促进当期增长,又增强发展后劲。力争全年实现工业投资12700亿元以上,增长12%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400亿元,增长20%以上;引导8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二是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做优增量、调整存量、主动减量相结合,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壮大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推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和产业转移,深化实施去产能行动计划,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
三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经济。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强化信息技术产业支撑,以示范应用牵引发展“一硬一软一云一网”产业发展,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新经济。
四是帮扶企业提质增效,振兴实体经济。以提高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弘扬工匠精神,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落实惠企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推进民营经济高水平发展,深化培育大型骨干企业,落实降成本措施,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
五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发展永续战略,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硬约束,实施工业能效赶超、绿色清洁生产、循环发展引领等行动,推动形成以能效标准为标杆的市场配置机制,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年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3.7%、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的目标任务,力争能耗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
六是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加快建设信息化先导省。发挥信息化先导作用,扎实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实施大数据战略,以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技术应用为重点高标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行动深入实施,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政务服务等方面培育壮大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