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原子储存将邮票大小硬盘容量扩至60TB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规模化原子储存将邮票大小硬盘容量扩至60TB

编者按:

信息时代的每一天,皆会产生10亿多GB(gigabyte)的新数据,但数据存储系统的容量一直就是一个十分让人头疼的问题。

比如,随着照相机像素越来越高,一张照片的容量从原先的约1MB(megabyte)变成了约5-10MbB,甚至更多。

无损音频和高清视频也让各类发烧友的硬盘越来越捉紧——一首母带录音级别的歌曲大约会有600MB,而一部蓝光原轨电影更是可以超过60GB。

家用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每天都会产生海量信息和数据的巨型公司和政府机关了。

如今,爆炸式增长的数据日益凸显了高密度的数据存储技术的重要性。

一群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科维理纳米研究所(Kavli Institute ofNanoscience )的科学家们将这一目标几乎完成至极致。

他们利用氯原子的位置记录下每一个数据比特(bit),成功地储存下1KB(kilobyte)的数据。

理论上,该技术能够在邮票大小(1英寸见方)的面积上储存下60TB(terabyte)的数据,而目前的常见硬盘是1-2TB的。这一存储密度要比市面上能买到的硬盘高上500倍。

相关的论文于7月18日正式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纳米技术》子刊上。

1959年,伟大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在其著名演讲《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底层依旧很大的空间)》上提出,精确地操纵每一个单原子并非梦想,且一旦成功,即可借助原子来储存信息和数据。

为了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表达致敬,该研究小组将费曼此次演讲中的一节,存入了一块迄今为止尺寸最小的硬盘中(96纳米x126纳米)。

规模化原子储存将邮票大小硬盘容量扩至60TB

研究神器: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Tunneling Microscope,简称STM)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单原子操作的仪器,其厉害之处在于一根非常“尖”的探针,探针的头上只有一个金属原子。研究小组借助它操纵着一个一个的氯原子,完成了这块硬盘所有的数据写入和擦除。上图是放大了1000倍(大图)和放大了100000倍的STM探针。图片来源:www.rsc.org

这块最小硬盘的每个字节都是依靠单个氯原子的位置来记录的。硬盘的基板是铜,表面覆盖了一层氯原子(单原子层)。

因此,如果某一个氯原子缺失,就会形成一个“空穴”(vacancy),而这些空穴的位置就成了这块硬盘存储数据的基本单元。

规模化原子储存将邮票大小硬盘容量扩至60TB

氯原子空穴示意图:蓝色表示氯原子,金色的表示铜原子。根据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计算结果,每个空穴附近的氯原子都会偏离其初始位置(见虚线),向空穴中心产生轻微扩散。(图片来源:F. E. Kalff,et al,Nature Nanotechnology2016)

氯原子缺失而形成的空穴如上图所示,现在要做的就是使用STM,通过移动氯原子的方法,将空穴“送”到我们想要的位置,从而实现了数据的写入。

规模化原子储存将邮票大小硬盘容量扩至60TB

空穴移动示意图,STM探针接近,用隧穿电流引导氯原子的移动。图片来源:DT君

上面这张图演示了空穴移动的操作,STM探针接近并通过隧穿电流,从而引导氯原子向右移动,这样造成的效果就是空穴移到了左边。

在能够随意摆放空穴之后,接着就是将这些空穴的位置转化成二进制编码,这与其他存储设备的原理没有任何分别。

规模化原子储存将邮票大小硬盘容量扩至60TB

原子硬盘编码示意图,由于两个空穴不能相邻,因此空穴在中间时,就表示1,不再中间,则为0,图中八个比特组成了一个字节,按照国际通用的二进制ASCII码,这个字节代表的是字母“e”。图片来源:F. E. Kalff,et al,Nature Nanotechnology2016

上图中展示了,空穴的位置是如何转化为二进制编码,并建立一个字节的数据。而二进制是计算机系统的基石,通过无数的0和1堆砌成了我们现在的数字世界。

有了编码之后,就可以开始真正地写入数据了。下图是这块原子硬盘的局部图,本文最后也附上了完整图。

规模化原子储存将邮票大小硬盘容量扩至60TB

千字节原子硬盘局部放大图,不同空穴的排列将费曼将近六十年前的演讲储存了下来。图片来源:F. E. Kalff,et al,Nature Nanotechnology2016

听上去确实很神奇,但原子硬盘离大规模应用究竟还有多远?

首先,铜基板上单层氯原子非常稳定。根据论文里的描述,这些样品在STM的真空腔里面放了6个月以上,而没有产生任何“可发现的变化”。

其次,科学家们进行了一次44小时的放置测试,发现空穴的位置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也就是说,在实验室环境下,原子硬盘还是相当“靠谱”的。

问题来了,实验室条件具体是什么?

规模化原子储存将邮票大小硬盘容量扩至60TB

空穴位置稳定性测试:左图为实验室条件下,即在77.5K温度条件下的空穴排列STM图像,右图为44小时后的稳定状态。图片来源:F. E. Kalff,et al,Nature Nanotechnology2016

首先是超真空;STM的真空腔里面的压强小到在10-10mbar之下,换言之,就是一个标准大气压的一万亿分之一。

其次,实验室里的77.5K温度相当于零下200摄氏度。虽然相比大多数超导材料(其实验室工作温度常常低达250摄氏度),这一温度并不算高。

最后的结论是,在正常的地球环境下,硬盘还无法实现正常读写。

总之,尽管这项技术将数据存储的可能性推到了极致,但在实际应用层面,目前只处于“很可期待”阶段。

又或许在外太空这样天然冰冷且高真空的环境里,其才有可能在不久后投入实际应用。

2012年,IBM也对用原子储存数据进行了尝试,当时的结果是他们用了12个原子才记录下了一个比特的数据,而数据的存储时间只有几个小时。

虽然应用上的约束依旧很多,但相较之下,最新的原子硬盘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附录1 原子硬盘高清全景图

规模化原子储存将邮票大小硬盘容量扩至60TB

这块96纳米x126纳米的硬盘总容量为1KB,当中写入了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著名演讲“There’s Plenty ofRoom at the Bottom”中的一段话。内存包括127个正常区块及17个受损区块,整体存储密度为0.778 bits nm-2。图片来源:F. E. Kalff,et al,Nature Nanotechnology2016

附录2 关于电子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通常简称为STM)发明于1981年,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成像精度达到单原子级别的显微镜,它的平面分辨率一般可以达到0.1纳米,垂直分辨率更是高达0.01纳米。它的发明者是格尔德·宾宁(Gerd binnig)与海因里希·罗雷尔(Heinrich Rohrer),当时两人都工作于瑞士苏黎世的IBM实验室,他们因为此项发明分享了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STM是一种非光学显微镜,其工作原理是用一根探针(材料通常为金属钨或者铂铱合金,以确保探针的尖端部位会有一个单个原子),去接近需要表征的样品表面。由于探针与样品之间被加上了一个电压,在高真空中,样品与探针之间会出现隧道效应(tunneling effect),产生隧穿电流。这个电流大小与探针与样品表面的距离有关,基于这个关系,就可以用探针来表征样品的表面结构了。

由于STM探针的尖端只有一个原子,如果人为地加大隧穿电流,就可以进行单个原子的操纵,1990年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IBM的阿尔马登研究中心(Almaden Research Center)的科学家们用STM将35个氙原子摆放成了“IBM”的字样。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的单原子操作。

参考资料:

[1] F. E.Kalff, M. P. Rebergen, E. Fahrenfort, J. Girovsky, R. Toskovic, J. L. Lado, J.Fernández-Rossier and A. F. Otte,A kilobyte rewritable atomicmemory,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6,DOI: 10.1038/NNANO.2016.131

[2] M. W.BROWNE,2 Researchers Spell 'I.B.M.,' Atomby Atom, New York Times 1990, http://www.nytimes.com/1990/04/05/us/2-researchers-spell-ibm-atom-by-atom.html

DeepTech深科技,源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mit-tr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