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才女初期没拿一分融资,八年抗战终获投千万元
左袋文化
创始人: 于新
背景: 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
门派: 创作型动画制作
融资规模: A轮数千万元
投资方: 合鲸资本、睿眼基金、亮见资本
于新接招:
1、左袋文化为什么没有选择做日式动画?
2、左袋文化孵化原创作品时需要考量的因素是什么?
3、为什么选择先做面向儿童的动画作品?
动画制作历来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行业。根据日本电视动画《竹刀少女》制作预算表中披露的数据,其单集动画预算为955.4万日元,约为58万元人民币。不过,高昂投入并不能保证可观的收益,反而可能让制作公司由于「用力过猛」而陷入资金链周转困难。因此尽管许多制作公司都希望制作原创动画,有时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动画制作公司「左袋文化」也经历过这段时期。与许多制作公司一样,成立之初,左袋文化同样选择了以制作培养原创的方式生存下来。
但左袋文化创始人于新的目标始终非常明确。「我们从来都不是一家纯粹的动画制作公司,建立左袋文化时,我们的目标就是做精品原创内容。」于新告诉《接招》。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于新来说,动漫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从小就喜欢动漫,也是看着日式漫画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在那个还大量引进海外动画作品的年代,于新从小便接触了很多动画作品。尽管后来先从事了美术领域,但也一直没有远离动画行业。
回国创业前,于新一直在伦敦从事设计、动画与艺术相关的工作。伦敦是全球动画公司和动画工作室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在这里,她接触过装饰艺术、油画、版画等方方面面的艺术领域,同时也做了很长时间的手绘动画工作,并在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进修动画角色设计。从传统的手绘动画到无纸动画,她经历了动画制作模式变革的每一个步骤。
从产业和从业环境来看,欧洲等国外动画市场虽然比较成熟,但制作流程标准化程度高,个人释放空间比较有限。于新发现,去国外研发一个新的大型系列片,整个制作周期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期间参与到创作的最核心环节,其机会是有限的。
2009年,正值欧洲经济危机期间,很多研发工作室被迫关闭,使得个人参与到国外原创动画的机会更加渺茫。于新选择更有发展潜力的国内市场,回国创业,专注做原创动画内容。后来,他于2012年6月正式成立了左袋文化。
团队起初只有十个人,没有拿到一分钱融资,完全依靠团队自负盈亏。在那个阶段,团队承接了许多动画作品的制作与创作,其中包括《十万个冷笑话》、《煎饼侠》、迪士尼儿童系列片等作品。
参与动画制作项目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帮助左袋文化解决了中期制作过程的产能问题。「中期制作是我们看中的部分,以我们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并不是最大的问题。」于新认为,整个产业中最棘手的痛点,仍然是尖端人才的稀缺,与高端内容产出的不足。虽然多数有更多实力的公司选择借助外援,但同时这个方式会极大提高投入成本,增加在国内发展的风险。
于新和她的团队没有放弃孵化作品,即将于2017年上线的52集儿童向动画《艾米&咕噜》就是从成立初期开始孵化,剧本前前后后打磨了三年。作为一个52集的儿童内容,三年的时间并不算短。
左袋的团队初期成员大多具有国内外制作背景,作为一支有经验的团队,左袋文化可以选择的内容创作类型很多。但作为一个初创团队,又不太易于将精力过多分散在不同的项目上。
「我们当时想以儿童类内容作为起步,集中研发适用于儿童市场的产品,这在众多研发项目中是最成熟,也是市场接受度最高的一个。」这是于新决定首先面向儿童市场的原因。相对于儿童内容,面向成人端内容需要更多的投入成本和产出速度,这对于当时还处于创业初期的左袋确实具有非常大的难度。
「当时我们对成人市场的内容还欠缺一些经验,另外我们对于市场的发展方向,还有后续发展并没有十分清楚。」
《艾米&咕噜》并没有辜负于新的期望。2014年,项目获得了法国戛纳MIP JOUNIOR国际选拔冠军。同年下半年,于新决定将《艾米&咕噜》开始进行国际化方向定位,推广至国际市场。
「我们花费最多的精力点还是在于怎么去平衡中国和国际的市场,而不是说仅仅针对国际上某一个区域。」这是《艾米&咕噜》系列剧本创作时最耗费精力的地方,国内外市场对于情感与理念表达方式的传递存在显著差异。于新希望《艾米&咕噜》能够推向国际市场,但同时又在极力避免由于文化门槛过高,过于国际化,国外受众无法理解其中传递的信息。
相较于作为动画系列孵化的《艾米&咕噜》,左袋文化另外一个面向成人端的作品「神明」系列则选择使用漫画形式孵化。
「相对于大型的网剧或者是动画系列片来讲,漫画的投入成本和产出的速度还是快的。」于新认为,尽管电影市场和屏幕数近期都处于增长,但在动画领域中全新内容的失败率仍然非常高。「在创作的前期,我们还是希望有一定的累积之后再往更高的一些内容的发展做考虑。」
2016年12月,左袋文化获得了由合鲸资本领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左袋文化将集中精力加强对《艾米&咕噜》系列后续产品化与多元化的发展。「一个品牌的建立不能仅仅靠52集动画系列片,它的内容可以是很多元化的。」左袋预计在2017年拓展图书绘本、线上线下儿童教育、落地实体活动等多元化内容,并将于影视公司与游戏公司进行相关合作,
Q:左袋文化孵化原创作品需要考量的因素?
于: 原创作品的来源点很多,概念设计图、动画演变风格或者一段音乐,都可能给你不同的灵感。但在我们研发过程中,不论它的形式是怎么样,都一定要能够给我们以情感上的共鸣,和对后续发展的想象空间。
其次,也需要考量市场与受众,还有整个市场与受众的接受度和它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动画类型的作品开发与制作周期都非常长,如果仅是追时下热点内容与题材,待到研发和制作完成时,时效性可能就会丧失。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对未来几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有不同题材与类型的作品作为储备。
与《艾米&咕噜》同期研发的作品还有数个项目,我们不能认定《艾米&咕噜》是其中最好的作品。市场的时效性,市场趋向于哪种类型,哪种类型接受度更高,和后续商业化的信息都需要考量。优秀的作品需要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打磨它,同时等待能够发展的机会。
此外,在孵化新的内容题材是还需要考虑核心设计成员、导演等人对创作的欲望、个人观感与匹配的资源。创作者的团队有时候还会相对感性,因此就要从理性角度去分析,针对未来市场或者商业性的发展,哪些内容确实是不错的。
Q:左袋文化如何选择不同的动画播放平台?
于: 对于做内容的人来说,不是要去选择播放平台,因为所有的播放平台都是非常好的传播途径与机会,而是要更多去关注播放载体,这才是会直观影响到内容变化的因素。传统电视、网络新媒体、手机移动端,它们对于内容的需求、格式、画面复杂度、表演速度、信息传达等方面的要求均不一样。如果要针对某一种播放载体,就可能需要进行相应转换。《艾米&咕噜》是从电视频道与网络平台同时推进,由于受众群体是年龄层较低的儿童,传统媒体还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Q:「左袋文化」为什么没有选择做日式动画?
于: 市场上没有办法证明是日式二次元能够占据全部观众市场,还是欧美式能占据全部市场,一个良性健康的市场应该是百花齐放,各种类型都有其受众群体。国内的市场和群众基础都很大,在细分领域中做头牌产品,都会有发展空间。因此没必要一窝蜂跳入现在时下最火的某种风格或审美中,这些都是有时效性的,最终还是要依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也能够做日式内容,但我们不倾向于去做。首先是团队的偏爱度没有那么高,其次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我们可能面对的同质化的风险会更大。
Q:同时做儿童端与成人端的作品是否会令左袋文化的定位产生模糊?
于: 我们不太会去局限内容风格,左袋文化要做原创内容,展现风格只是一种手段。对于内容来说,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但所有内容的源头都是故事当中的世界观、故事、人物,以及想要传达的理念与价值观,这些才是创作的核心。
我们的成员都是设计与动画制作人员,所以我们是在借助我们最熟悉与最擅长的技术领域,将我们的内容进行传达和表现。左袋文化有不同的生产线,接管每个项目的导演风格也各不相同。我们希望借助加入的创作和创意人才,依据他们不同的风格和经验,来进行内容的开发。
Q:艺术类动画作品能否与商业化进行结合?
于: 首先不能一概而论,判断做艺术电影是不对的。在许多欧洲国家,不论是从政府到地方,都是在保护艺术创作人,创作者会有一定的生活和发展空间,但国内现在还没形成如此匹配的环境。我认为艺术是要坚持的,但不能借希望于任何人都会为艺术无偿地买单,需要想办法把坚持的东西保留下来。左袋文化的创业初期没有拿到任何资金的支持,但我们想要做事情,就需要寻找办法,这是必经的过程。
在动画电影方面,艺术与商业化还是有众多跨界的可能性。这也是我最终选择做动画的原因,它是一个融合多种表现形式的艺术表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