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没有资本寒冬? 别太高估互联网的魔力
上周我在百度百家发布的一篇 《互联网金融行业没发现资本寒冬 这正常吗?》 的文章,被知乎用户转到知乎提问,探讨为什么互联网金融行业没遭遇资本寒冬?对此我非常欣慰--欣慰有人会居安思危,在歌舞升平中关注细微杂音;欣慰不少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发表了看法;当然,也欣慰互联网金融相关话题在牛人汇聚的知乎一直有热度。
但是,欣慰之余,不少同学的讨论也让进一步增加了我的担心。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发表了倾向乐观的观点,而是这些观点过于乐观--乐观得似乎互联网金融行业不出现资本寒冬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事。
譬如,回答获点赞最多的同学说(为了保密和版权,故不提ID、不全盘转述、不截图为证,只总结主要观点),“互联网金融如电商,电商渗透率做到10%左右就产生了阿里、京东等巨头,互联网金融渗透率还不到1%,大有作为,资本不会手软”。
朱飞认为这种认识是纯互联网思维,忽视了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属性。金融是经营风险的干活,营收来源于经营活动本身,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关乎生死。而互联网基本可以总结为经营用户的干活,有了用户就有流量,有流量就能赚钱,哪怕先赚VC的。通俗地讲,互联网可以“羊毛出在猪身上”,金融只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这么说吧,虽然中国金融存在高度抑制现状,但也诞生了300多家银行,上市大行就有16家,其它如基金、担保、小贷、典当等非银机构也遍布全国,风投想效仿投资电商行业一样投出几家巨无霸垄断互联网金融企业,再从中谋取暴利,根本不可能。
当然,这种看法只是对互联网金融认识、理念上的异见,把时下火热的互联网的“魔力”看得重了些,还不算太离谱。更让朱飞诧异的是,有同学说,“如果互联网金融行业都出现资本寒冬了,那说明这个国家的金融和互联网都完蛋了,整个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失去了竞争力。”
很明显,这种说法严重高估了互联网的能力,也严重低估了中国金融的壁垒和稳定性。目前,互联网金融仅仅是互联网经济非常小的一部分,接近200万亿的金融市场也不可能被完全或大部分互联网化;在依托互联网的大数据风控得到落实之前,互联网之于金融还停留在简单的信息对接和销售渠道层面,大部分流程还得靠线下网点和人力去完成。
当然,这位答者后续的观点太过荒谬,也就没有辩驳的必要了,但朱飞(微信xjrclub)从中看出一个不太妙的现象:不少互联网从业者自视过高,以为互联网是医治一切的灵丹妙药,可别忘了实体经济才是互联网经济的基础。当前不少O2O创业项目,并无多少科技创新成分在里面,对传统行业不是帮助,反而是一种伤害。最典型的如各种上门、到家服务,它们靠风投资金的补贴打垮了大批传统实体,钱烧完倒掉后给行业留下一地鸡毛。
当然啦,知乎里面牛人多,成熟的人也多,答者中大部分还是认为,寒冬是好事,正好让资方和企业都冷静冷静。至少,“上线仅两三月、累计交易规模仅数百万人民币的新平台,A轮就拿6500万美元融资,(按10%-30%的A轮稀释行规算)估值高达2.16亿至6.5亿美元”之类的疯狂事不要再发生了。
(作者:朱飞,微信xjrclub。首发 极客网新金融 ,百度百家、今日头条、搜狐自媒体、IBTimes同步更新,转载务请保留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