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豹过槛:Live.me能成为下一个CleanMaster吗?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猎豹过槛:Live.me能成为下一个CleanMaster吗?

文/ 王云辉,作者微信公众号:科技杂谈(keji_zatan)

1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人一提到猎豹,第一反应都是CleanMaster,然后是工具软件出海,或许还会想起来一篇文章叫《傅盛豹变》。

然后就没了。

这并不是傅盛想要的。也正是他试图改变的。

自去年以来,猎豹就已经转向。这家成立已满年,全球员工超过2000人的工具公司,正准备由内到外深刻转型,变身为一个以工具为入口,以内容为核心,以大数据为高地,连接全球的内容公司。

这并非易事。CM的成功,既是光环,又是负累。傅盛与猎豹除非有新的标志性成功,否则难以扭转外界旧观。就像微信之前,腾讯仿佛只有QQ;小米之前,雷军也只记得金山软件。

这是一道槛。过得去,上一个大台阶;过不去,形势只会越来越差。

处于这种二次创业期的公司很多,比如仍处身水逆的百度,比如没有乔布斯的苹果。

而猎豹,又如何迈过这道槛?

2

台北文创大楼16层有一片露天草坪,站在这里眺望,阳光下的大巨蛋体育场近在眼前。

2016年11月5日,台湾第一届直播产业大会在此召开。

大会由猎豹主办,所有讨论和宣传的核心,也都是猎豹的直播产品Live.me。

在台湾,这个产品其实在11月5日才正式发布,但自今年8月在当地开通试运营,Live.me只用了1个月就冲上Google Play社交榜前四名,目前更已成为台湾用户规模最大的直播产品。

在美国,Live.me于今年4月份上线,不到100天就蹿升到当地App Store和Google Play社交类排行榜的前五名。其后,Live.me相继在日本、印尼、阿拉伯等地区上线,目前已经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覆盖,下载量超过1000万。

显然,将直播这个国内的成功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复制,已经成为猎豹内容化转型的契机所在。

为此,猎豹已经低调筹谋三年。

“我们做文化产品方面,开始也有着天然的恐惧,心里没有底。”傅盛坦承,从工具转向内容是一个艰难的转身,一开始,猎豹并未敢于直接试水,而是如履薄冰,步步渐进,一路积累经验,寻找机会。

第一步是投资,投资内容型的产品。这方面的代表是Musical.ly。这款产品早期被称为海外版的“小咖秀”,猎豹投资的时候,Musical.ly只有10多个人,却做到了在美国青少年中风靡一时,目前已成为全美最大的短视频平台。

第二步是自研,游戏比较轻,就先做一些尝试,代表作是“钢琴块”。在2015年圣诞节,这个游戏成了全球100多个国家游戏榜的第一。

第三步是做文字内容。比如,在印度推出个性化推荐新闻的Instanews,在法国投资新闻内容推荐应用News Republic。市场成绩都不错。

不过,猎豹真正想要做的,还是社交型的内容产品,但这个领域早已经成了红海,Facebook和Twitter乃至更多巨头势力强大,要找到一个具有足够潜力的破局机会,并不容易。

所幸,借助庞大市场的根基,在全球互联网的版图中,中国已逐渐完成从山寨到创新龙头的转型,待到直播大潮渐起,猎豹的机会终于到来。

3

如今回头往回看,傅盛觉得,当年最正确的一个决定,是在美国、台湾、日本这样的发达成熟市场,来作为猎豹内容产品的破局点。

在做这个决定之前,猎豹内部曾经讨论了很久。

最大的两个疑问是:美国用户直不直播?美国人民打不打赏?这两个问题,前一个决定了供给,后一个决定了需求。只要任何一个问题答案为否,直播模式就无法成立。

中国和美国,有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直播这个在中国红极一时的模式,在美国能继续流行,还是会折戟沉沙,没人敢打保票。

不过,傅盛还是愿意赌一把。一是美国的年轻人更崇尚自由,更愿意展现自己,二是美国有很好的付费习惯,而且土豪同样不少。

直到下定决心,真的以美国为突破口推出产品,真实的情况,比傅盛预象的还要好得多。

在此之前,Facebook、Twitter、Youtube上也有不少网红,而很多网红公司都带着网红在各地搞见面会,粉丝参加见面会要交几十美金,或者买T恤、合影,都要付费。而直播把变现模式搬到线上,变成打赏,本质上没有变化,还是粉丝经济,但却更加直接,更加可观。

虽然市场上已经有Twitter收购的Periscope,有FacebookLive,有Snapchat、有Twitch,都主打直播或带有直播功能,但它们此前或大多以体育赛事、演唱会或事件为直播的主体,直播者的变现也更多以广告分成为主,所以激励力量有限。

而猎豹的模式,是留住主播。

Live.me以中国的秀场形式,在一开始就将主播作为直播主体,更突出个人的才艺和表演内容,并允许观众在应用商店付费购买虚拟礼物后,将礼物直接送给主播,主播收到礼物后提现为收入。这个简单直接的变化,让主播和粉丝之间的互动热情迅速提升。

猎豹用工具获得的流量,被导入Live.me分发给主播,而红人带来的关注流量形成反哺,最终共同收割利益。

正循环就此形成。不少其他社交网络上的网络红人,比如已经在YouTube上聚集起千万级粉丝的Roman Atwood、Lohanthony、Markipliergram 和Jennifer Veal等等,都主动转战Live.me。

2016年4月4日发布当周,Live.me的周活跃用户数仅占美国安卓市场0.03%,但只用了三个月时间,这一数字就增长了惊人的967%,实现对YouNow和Periscope的超越。

猎豹过槛:Live.me能成为下一个CleanMaster吗?

4

美国之后,就是台湾。

猎豹在这里的迅速起势,得益于当地的“合作伙伴”雪豹科技。

雪豹科技成立于2014年,董事长是台湾人吴德威。在创办雪豹之前,他曾在HTC、宏基、华硕、戴尔、惠普等公司工作超过15年。

正是得益于吴德威的深厚资历,猎豹产品进入台湾不久,就迅速预装进入了所有的台湾智能手机,得以迅速打开当地市场。

目前,除了Live.me之外,在台湾市场的猎豹产品,正式发起的已经超过10款,总下载量已经突破1700万,这个数字与Facebook、Line齐平,让猎豹已成为台湾规模排名前三的移动应用品牌。

最开始,这家公司只有4个人,就吴德威家附近一个十几平的的办公室里蜗居,但现在,它的员工已经超过200人,办公室也搬到了台北第一高楼101大楼,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83层,甚至有谷歌、

作为猎豹的“业务总代理”,雪豹科技不但负责猎豹所有产品在台湾的运营与客户服务,甚至深度参与到了猎豹的产品研发布局之中。

比如,猎豹电池医生、CM Security、PhotoGrid三个产品的研发团队,以及猎豹所有产品在Facebook上的运营和客服团队,都设于此。

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本地化的团队,吴德威更知道本地用户需求什么。

比如,吴德威出生的1976年,正是台湾的人口生育高峰,之后就一直下滑。如今,台湾人口的老龄化结构已经非常严重,这也让当地的文化结构,更加传统。所以,Live.me在台湾的业务推广,反而有意识地将增加了更多主流文化的元素。

5

傅盛认为,持续的技术创新,将是猎豹内容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他说,此前猎豹有一个产品,需要在印度推出一个地方语种的版本,但整个猎豹也没有一个人懂这个语言,最后翻译全部是通过人工智能实现的。

Live.me的直播内容审核更是如此。

再简单的业务模式,一旦乘以海量规模,有效监管都会成为艰难的问题。Live.me上每天有几十万次直播,人工审核已经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只能依靠技术解决。

傅盛说,依靠人工智能,如果直播中有黑屏,停顿,或是主播进行色情表演等问题,Live.me都已经有超过90%的识别率。而在下一步,深度学习还将从内容审核,深入到做内容的分类,最终的目标是让每个主播得到他喜欢的观众,每个观众看他喜欢的主播。

6

现在更重要的两个问题是:

一、竞争激烈以后,Live.me的优势还能否保持?

在这方面,傅盛并不担心Facebook与Youtube等做整套社交内容的平台开通打赏,而国内直播产品出海,还需要适应当地文化,并从无到有建立在当地的运营和服务团队,这并非一日之间就可以遽成。

猎豹几个内容产品,起步看上去都很轻松,但在事实上,它们都建基于工具用户庞大的流量导入,以及在美国、台湾等地,提前数年就已开始布局的团队组建。

对内容这样的强运营产品来说,尤其如此。

二是直播模式能否可持续,并成长为猎豹下一个CM式的内容业务引擎?

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

在此之前,傅盛提了一个概念,叫做“工具内容化”,这是猎豹选定要走的路。

在他看来。之前一个成功的案例是腾讯,“腾讯过去十几年,就摸透了一件事情,怎么把一个聊天的用户,变成它的游戏用户,甚至变成一个支付用户。在所有人认为这条路是不可行的情况下,它通过一个抢红包的游戏,打通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连接。“

这条路很长,很窄,但傅盛仍在等待曲径通幽之时。

【欢迎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科技杂谈】

猎豹过槛:Live.me能成为下一个CleanMaster吗?

随意打赏

clean master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