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七年,迈克尔 · 杰克逊和互联网的战斗还在继续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去世七年,迈克尔 · 杰克逊和互联网的战斗还在继续

昨天(6月25日)是迈克尔 · 杰克逊(下称MJ)去世七周年纪念日,世界各地都有歌迷发起纪念活动。在洛杉矶,MJ的墓地跟前,歌迷们用玫瑰铺成了花海,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关于MJ的纪念演出活动也早早发出了预告。

更多的纪念行为来自于线上,截至昨天中午,微博话题“杰克逊七周年忌”排在微博明星话题第四位,三百多万人阅读讨论。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JHideOut等网站迎来少有的点击高峰,各门户网站、娱乐公号也把MJ放到了头条的位置。

作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代表,MJ本身早已成为了一种标志。互联网时代,MJ依然在源源不断地给互联网世界输送素材,就像从没离开过。他是电视时代的超级巨星,是大众传播下的奇迹。他本人对于大众传媒的热衷,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他曾推动了MTV的发展,在超级碗的出场一度成为经典。他也是拥抱网络的巨星,他的一切经由互联网成为经典。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对他并不那么友善,不管是他生前还是死后,互联网对他的消费一直存在。

那么,MJ和互联网的关系究竟如何?

曾是互联网天使投资人

很多人只知道MJ在音乐上的造诣,却不知道他曾经也对互联网产业产生过好奇心。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算是较早涉足互联网的天使投资人。

2000年,一家名为Hollywood Ticket的网站诞生,从域名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家与音乐、电影等娱乐产业相关的网站。Hollywood Ticket主打互动概念,网友可以参与一部电影从剧本、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整个过程,还可以与一些音乐人、明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MJ在这个网站建立之初就投资了大概几百万美金,是这个网站的最大股东之一。他还或多或少的参与了网站的运营,为网站商业模式的搭建和运营推广做了一些尝试,像个“教练”或者“首席顾问”。

不过,不知道是因为MJ对互联网生意确实没什么经验,还是因为Hollywood Ticket生不逢时。才推出没几个月,这个网站就陷入了裁员风波,而且一裁就是30%以上的员工,并最终导致这个项目无疾而终。虽然网站倒了,但这个域名仍旧存在,不过已经成了一个广告联盟平台。

从这个网站过后,MJ几乎就没有涉足过其他互联网项目。现在偶尔听到他和互联网同时出现的新闻,不外乎“热搜导致网站宕机”、“以杰克逊命名的木马病毒”之类的八卦新闻了。

名气为互联网带来流量

MJ去世的时候,全球互联网曾经出现过一次严重的集体瘫痪,从他去世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开并蔓延开始,人们疯狂的搜索让各大新闻站点、即时通讯工具陆续陷入服务瘫痪状态,连Twitter和维基百科也难以幸免,谷歌也差点把这样大规模的搜索当作恶性攻击。可见MJ对网络的影响力有多大。

网络分析公司Compete曾经在MJ去世的那段时间里做过统计,他们发现,一周时间内,25个搜索引擎、新闻站点与社交网络上搜索关键词“迈克尔”与“杰克逊”的次数达到了998万次,这一数字是之前一周关键词“伊朗”与“大选”搜索次数的24倍。那段时间,谷歌上关于MJ的搜索次数,大约占了总搜索数的61%。雅虎新闻上一篇关于MJ接受医护治疗的报道也创下了流量纪录,在文章发布的最初10分钟内,这篇文章就产生了80万次的点击。

时至今日,一些与MJ密切相关的网站仍在靠他存活。比如当初他亲自授权建立的MJ中文网,还有全球知名的MJ网站MJ Hide Out,他们以分享MJ早期的独家视频、贩售MJ周边,组织歌迷活动盈利。经由互联网的推广,MJ的一切都成为了经典,尽管很多人在他去世之后才对他得以了解,对他的一生感兴趣的人却还在增加,各大网店和零售店中,MJ的唱片依然是热卖。

被互联网文化消费的一生

虽然MJ曾或多或少推动过互联网的发展,但互联网并不完全给他保留情面。毕竟人们一向更喜欢消费名人的阴暗面,互联网正是传播这一切的最便捷渠道。

漂白皮肤、恋童癖、整容、服用雌性激素、同性恋、假结婚、私生子,这些关键词拼凑成MJ生命后期人们对他保留的印象,而这些关键词无一例外是经过互联网大肆渲染和传播的。

1993年,伊万· 钱德勒受父亲唆使,控告MJ侵犯他,索赔2000万美元。这件事导致MJ事业下落、人品受到质疑,公众形象一落千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MJ的八卦层出不穷并得以传播,即使到现在,很多人眼中MJ也还是个怪人。

《男人装》微信公众号曾在今年5月11日发布了一篇介绍暗网的文章,他们在头图中使用了一张MJ在医院看望病童的照片,却通过添加对话使其画风突变,结合文章内容,充满了MJ恋童的暗示。在遭到MJ粉丝的抗议之后,《男人装》微博账号还疯狂删除了数千条抗议评论。虽然之后《男人装》公号把这篇文章删除并且对MJ粉丝进行了道歉,但这件事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远不能消除。

去世七年,迈克尔 · 杰克逊和互联网的战斗还在继续

事后,有人把多年来MJ形象的损坏归咎于互联网对名人的过度消费。互联网时代,靠名人效应吸引眼球,已经成为了网民和媒体的惯用技俩,况且,在这些人眼中,MJ已经去世,拿他消费,风险更小。

人们对MJ的消费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每年MJ诞辰、去世纪念日、出道纪念日等相关特定日期的速食消费;互联网音乐网站上的版权消费;拍卖网站上的纪念品消费;网络媒体的八卦丑闻消费。可以说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完整的关于MJ的消费产业。

关于MJ的八卦丑闻消费显然对MJ的影响最大。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预言了媒体爆炸的负面效应,他将电视甚至电报视为大众文化的灾难。在波兹曼看来,大众传播时代,人们所谓的“新闻”通常有两个特征: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毫无关系;二、你知道了这些事情也不会因此而采取任何行动——从此我们进入了被信息垃圾包围的岁月。

波兹曼对电视更是深恶痛绝——电视无处不在,而且它不要思想,只要娱乐。自从电视普及之后,成人和儿童在电视面前就没有分别,因为电视将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儿童的智力水平,而性和暴力则被转化为娱乐。

在互联网已经代替电视、成为大众传媒代表的当下,围绕着MJ这个全球巨星发生的一切都成为了人们的消遣,对于MJ本人和他的音乐成就,人们实际上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关心,人们需要的只是源源不断的新闻和猛料。

生前,MJ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解释他的性取向、他的皮肤、他的嗜好,而现在,他再也不用为了这些问题而烦恼,所有最尖锐和最怪异的问题,互联网都替他做出了合理的解答。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创始人,《胡说七道》出品人,转载或合作请关注公众号:南七道。本文由南七道与华琛共同完成。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