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S型曲线,将引爆下一个时代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拐点往往都来自于技术的升级,而凡是技术都基本符合“S型曲线”的理论。这一理论指的是,每一种技术的增长都是一条条独立的S型曲线,当技术处于导入期时,进步比较缓慢,一旦进入成长期,就会呈现指数型的增长,而后进入成熟期后,就走向曲线顶端,会出现增长率放缓、动力缺乏的现象。之后等待另外一种颠覆性技术的出现。
当下,不管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传统产业,都处于一个巨大的由技术驱动的“转换赛道”的时间窗口上。这个时间窗的出现,往往会带来产业的更迭与企业竞争间的城头变幻大王旗。
10月28日,百度发布了Q3财报,其中营收为182.53亿元,同比增长6.7%,净利润为31.02亿元,同比涨幅9.2%。数据上看比较中规中矩,但与过往财报比,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不同。百度浓墨重彩将人工智能捧到“主角”位置上,搜索Feed资讯流、在线地图、生活服务、金融科技、无人驾驶、百度资本等各个业务线都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向来,重商业而轻技术是互联网行业的“惯例”,但这一次,百度大谈人工智能,并上升到企业基础设施的层面,恰恰是看到了S型曲线的机会。
押宝人工智能,为什么偏偏是百度?
人工智能到底能给产业带来哪些颠覆?业界对此众所纷纭,同样是从人工智能的窗口看出去,可能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但相同的是,人们越来越认同“人工智能是产业分水岭”的观点。就像李彦宏所说,人工智能将开启互联网的下一幕,将彻底改变互联网获取信息、服务的方式,甚至推翻所有移动互联网的形态、业务模式。说起来有些抽象,但你可以想象,你与百度的人工智能助理度秘愉快的聊聊天,就能完成订餐、订票,Feed资讯流播报着你所需要的新闻,不再需要刷屏,甚至连浏览、点击的动作都不存在了。
研究公司Gartner每年会发布新兴技术的成熟度曲线图,今年最新的Gartner数据显示,共有16项新兴技术被首次引入,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占比第一次超过50%,包括通用机器智能、情境经纪、神经形态硬件等。虚拟个人助理和智能机器人在曲线上前移明显,虚拟个人助理逐渐被用户所习惯,美国智能手机用户语音助手2015年的使用率已达到65%,并且仍在快速增长;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大规模融资和并购进一步加速了产业成熟。显然,人工智能距离大规模爆发已经越来越近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李彦宏的判断。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开始频频热衷于谈人工智能,只不过,同样是人工智能,技术高低上存在明显的差距。近期,美国《财富》杂志就“深度学习如何改变你的生活”进行了研究,其中将微软、谷歌、Facebook、百度四家公司列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对象,并称为全球AI四巨头。无独有偶,今年年初,百度的深度语音技术也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十大突破性技术”,并与航天工程、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并列在一起。
或许,这与很多人对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印象有一定区别,相比百度,腾讯、阿里可能更不差钱,但却没能在人工智能技术上有所突破和造诣,反而是商业上处于“蛰伏期”的百度表现更抢眼。这就不得不说下企业的基因。百度从搜索入手,一开始就有天然的技术DNA,面对用户的搜索请求,在数据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用户画像、千人千面等方面积淀颇深,这是百度多少年来持续打交道的领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从基础技术研究来看,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百度的研发总投入超过200亿元,远远超出同期国内互联网企业的水平。
这恰恰解释了,在人工智能技术上,为什么百度比腾讯、阿里能走得更远。
从人工智能到商业引爆,很近也很远
不过,有时技术上的领先与否,与商业上能否成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如S型曲线所描述的那样,当一项技术进入成长期后就会出现指数级增长,引爆新的商业,并颠覆传统产业模式。但能不能抓住技术的转换机会,考验的是企业自身生态向新技术迁移的路径成熟与否,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从全球范围看,不少技术型的企业巨头发明了某种技术,但却不能享受到技术商业化后的巨大红利,反而被对手“收割”了市场。比如诺基亚很早前就引入了触控技术,但将此发扬光大的却是苹果;微软早在1999年就研发智能家居和物联网技术,但直到今天,微软在这一领域却已沦为边缘。
相信,人工智能领域同样如此。从技术到应用、商业,对不同企业来说,可能近在咫尺,也可能是鸿沟。相比其他企业,可以说,百度拥有更为成熟的路径。为什么敢这么说呢?
首先,百度最早是信息搜索入口,过渡到“连接人与服务”的阶段,打造了从搜索、生活服务及金融科技场景及支付的交易闭环生态。由此,各个业务线的连接性更强,且有成熟的应用基础,人工智能更容易将业务逻辑串接在一起,缩短路径后就是“百度大脑”,可以说,百度的业务形态更适合人工智能的落地。
以手机百度Feed资讯流为例,通过嫁接人工智能的用户画像能力,依托超过200万的标签,能为不同用户推荐个性化的资讯,显著了提升了手机百度的黏性和停留时间,又进一步完善了内容生态,未来在资讯流中融合生活服务、金融理财等信息,又能打通从资讯到交易的闭环。人工智能的潜能也已经显示出来。数据也显示,手机百度Feed资讯流上线后,流量增长了20倍,用户停留时间提升了3倍。
又如在在线地图所属的位置出行与服务领域,语音识别、用户画像、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应用也较为广泛,不仅能根据道路环境、复杂实时路况、出行习惯,为用户推荐出行路线,更能利用全景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道路、路牌,让数据采集、生产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率达到了80%,生产作业效率提升了10倍。这种由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前后端的提升,既提升了百度地图的用户体验,又为百度糯米、百度外卖等生活服务带去了大量订单。
百度Q3财报也充分突出了这一点,人工智能已经融入百度各条业务线,并通过多业务生态的协同,带来了明显的商业价值回报。相比,腾讯与阿里的业务特征和应用场景就要局限很多,腾讯强在社交、游戏娱乐,虽然有天天快报、微信公众号的资讯板块,但由于不同业务间的关联度稍弱一些,因此即使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不会带来本质上的改变。而阿里重在电商,用户画像的数据也不小,但只集中在交易上,在资讯流、生活服务领域不占优势,同样的道理,人工智能也不能帮阿里实现质变。
所以说,能不能抓住人工智能的S型曲线的爆发机会,不同业务逻辑和基因的企业,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全球范围内也有不少这样的案例,比如微软与Intel曾主导了PC时代,既不缺钱,也不缺技术,但进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时代后,两家企业虽然砸进去数百亿美元,结果依然遭到了边缘化,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更看好百度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和产出,也缘于此。
技术信仰的公司往往有巅峰,也有低谷
如果将技术一端当作横向坐标,将商业转化当作纵向坐标,用这一坐标轴来衡量很多技术型企业会发现,S型曲线的特征相当明显,那就是既有巅峰,也有低谷。相比,国内企业由于普遍侧重商业及应用,在基础技术研究上不愿意过早投入,因此大多企业的发展曲线并非如此,可能一个高峰过后,就消失匿迹了。这也是国内企业很少有百年老店的原因。
之所以谈到这一点,是因为不少人看到百度业务上的增长放缓,就轻易得出了“百度掉队了”的结论。但往往对一家有技术基因和技术信仰的公司来说,并非如此。反而一旦踩对了节奏,抓住了某项技术的产业颠覆机会,随时可能迎来新一轮爆发式的增长。
就像手机百度推出的Feed资讯流一样,即使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及各大门户新闻客户端混战一团,但由于搜索入口和人工智能的加持,百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用户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使用行为和使用场景等海量标签,向用户输出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资讯,让移动搜索入口上的6.6亿月活用户建立起在手机百度上浏览资讯的习惯,并将吸引来的注意力转化到生活服务生态、金融服务生态上,形成更大的商业价值。
换句话说,技术是不符合常规的商业成长路径的,且具有非线性、爆发式的特征。这几年,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一直持续投入,从百度大脑到度秘,再到无人驾驶、Feed资讯流,可谓无所不及,这与阿里、腾讯等注重商业变现的成长模式不同,自然在成长路径上也会有明显的区隔。可能现在看是爬坡期,但说不好哪一天就会大爆发。同样,谷歌、Facebook也是如此,谷歌2015年的财报显示,公司非核心业务的营业亏损达到了35.7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属机器人、无人机、尖端医疗等领域的投入所致,但每一项技术都可能成为谷歌未来商业价值上的接棒者。
很多人会问,借助人工智能,百度能再次回到巅峰吗?虽然没人能给出肯定的回答,但至少人工智能是一道穿越到下一个时代的时空之门。这是李彦宏的判断,而持有相同观点的人并不少。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更将人工智能看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更新换代,必将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产业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颠覆,从底层基础设施到上层商业生态,都有望发生大的转变。
总之,下一个时代的主角,或许是百度,或许是谷歌,或许是Facebook。不管是谁,但一定是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