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 究竟哪些人在鼓吹VR寒冬论?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随着谷歌发布会和OC3的相继召开,新的硬件、技术和平台不可避免地对整个行业产生冲击和影响。扎克伯格继续豪掷5亿美元布局VR内容领域,包括VR/AR领域的投融资消息不断。在VR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我们不禁思考,VR寒冬论究竟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大浪淘沙 究竟哪些人在鼓吹VR寒冬论?

VR资本寒冬?

投资银行Digi-Capital的一份报告显示,各大主流风险投资商在过去12个月当中,总计向VR/AR领域砸下23亿美元重金(约合人民币153亿元)。今年第三季度投入至AR/VR初创企业手中的资金达到5亿美元,其中有65%的投入资金来自主流风险投资商,企业投资方占21%比重。

就本季度来看,目前的平均投资数额为930万美元,若除去种子轮投资则平均数额则达到1640万美元——这已是AR/VR行业连续第九个季度实现投资数额增长。

很显然,从全球范围内的投资金额来看,VR资本并没有遇上所谓的寒冬。

然而我们发现,国外VR内容、硬件、技术、平台公司的投融资消息不断,国内公司获得投资的新闻确实减少了很多。那么这是否代表了国内VR资本出现了寒冬呢?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VRZINC认为VR寒冬论的一部分成因在于很多投资方对国内VR投资更加谨慎,说白了依靠谈概念画饼骗投资的投资者遇上了寒冬。没有过硬的产品,单纯靠着关系和吹牛的投机者们恰恰是鼓吹寒冬论的主力。他们对于VR产业并没有期待,只是抱着投机骗投资的想法投身其中。

大浪淘沙 究竟哪些人在鼓吹VR寒冬论?

传统行业的转型,大厂布局or旁观

众所周知,VR的影响力绝不局限于游戏和影视,教育、电商、汽车、房产、航空等各行各业都面临了冲击。这些行业的巨头企业们分为两派,积极布局和冷眼旁观。Facebook的高歌猛进、谷歌制定平台规则,阿里、京东、亚马逊的VR购物之争,还有一大波VR游戏和影视内容制作团队的入局。在他们眼中,VR具有无限可能。

而那些冷眼旁观的企业则是在一旁推动VR寒冬的言论。对于与他们来说,除了少部分个人观点外,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当下改革转型存在较大阻力,自己目前做不到;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寒冬的言论,夸大行业发展的风险,影响初创企业的发展。

大浪淘沙 究竟哪些人在鼓吹VR寒冬论?

媒体舆论的导向

诚然,VR媒体的日子也和VR企业一样,并不好过。在行业早期,整个行业都没多少公司能挣钱的情况下,能够存活下来的垂直媒体必然要依靠独创的优质内容。

然而目前一些打着垂直媒体旗号的VR媒体大多为资讯报道,缺乏客观独立观点。负面和八卦历来吸人眼球,为了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很多媒体也刻意引导和传播寒冬论的观点。

其实行业内很多企业高层对于VR的态度是,“看好VR未来发展潜力,但对近两年VR能否盈利保持怀疑,需要时间发展”。这个观点被部分媒体和投机者们断章取义,直接变成了“VR挣不了钱、不行了”的寒冬论。

作为垂直媒体,我们需要客观负责的报道当下行业的发展,盲目吹嘘行业的繁荣和有失偏颇的寒冬论都不可取。如果不看好这个行业,为什么选择投身其中呢?

大浪淘沙 究竟哪些人在鼓吹VR寒冬论?

从业者的迷茫

VR行业的爆发吸引了一大波创业者的加入,而寒冬论其实也代表了不少创业者迷茫的心态。客观地说,很多创业团队在技术上与大公司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平台公司在烧完融资后也死了一大波;内容团队也没有找到真正与VR良好结合的形式以及变现能力。

大家都在摸石头过河,只不过大公司的腿比较粗、更有力。举个例子,VR购物的形式阿里、京东、亚马逊都大同小异;Facebook眼中的VR社交和MyVR、Altspace VR等创业公司的规划也无太大差别。可以说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初创公司,对于VR的设想并不存在鸿沟。那么在摸索的过程中,脚踩空了、崴了,创业者有没有毅力稳定身形,继续向前?

寒冬论引起了这部分创业者的共鸣,每天都思考如何做下去,怎么找到钱。其实对于创业者来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需要思考的应该是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如何把产品做好,而不是像投机者一样,画出空中楼阁想尽办法骗投资。而目前来看,限制VR市场发展的,更多的是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大浪淘沙 究竟哪些人在鼓吹VR寒冬论?

结语

腾讯副总裁王波的话之前引爆了朋友圈,现在处于资本的冬天,产业的春天,炒作的冬天,实干的春天。

我们既不是预言家也不是重生者,在VR行业早期只有明确自己的定位,精心打磨自家产品,发挥竞争优势,才能存活到VR市场和消费爆发的春天。

最后和大家一起共勉刘禹锡《浪淘沙》中的名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随意打赏

大浪淘沙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