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监管要点渐清晰 “优选理财”模式尚待认定
对P2P的监管正逐渐趋于清晰。
近日,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律防范闭门研讨会在京召开。监管层重点关注了P2P的“基础条件”和“沉淀资金”问题;同时,司法部门也注意到类似优选理财的资金池业务的法律界定。
“所谓P2P业务的基础条件就是一些门槛,可能包括风控能力、富有金融从业经历的高管团队、产品设计要符合现有法律要求等。而资金沉淀不应该在平台自己的银行账户,且收取利息,未来由银行这种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来进行资金监管。”多位参会人士指出。
针对“优选理财计划”模式,爱投资CEO王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种模式由于行业流程的不完善,尚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待于监管层的认定。目前,监管层已在探讨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准入门槛及资金托管引关注/
今年以来,P2P监管主体已经明确,相关细则也在研究推进之中,其中P2P业务准入门槛和资金托管更是成为业内人士讨论的焦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综合处处长蒋则沈近日指出,P2P目前最大的共识是呼吁一个规则的出现,在制定这个规则的过程中,P2P行业自身要回答好5个问题,即“做一个P2P业务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国外要求要有适当的资本金,要有一定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有一定的背景高管等)”“如果不可避免的形成客户资金沉淀,在哪里?多大量和规模?具体谁来管理?有什么样信息让投资者时刻知道资金所处位置和走向?”。
“个人理解所谓的基础条件就是门槛,即什么样的公司、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做这个P2P业务,对公司资质、高管等都有相应要求。”王博指出。
点融网CEO郭宇航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亦指出,P2P业务的基础条件大概包括:必要的运营资金,很好的风控,富有经验的高管团队,强大的技术基础和平台,产品设计要符合现有的法律规定等。
对于资金沉淀问题,王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网贷平台必然会出现资金沉淀,行业都希望有公信力的机构去做资金监管,比如像银行能做这件事情是最好的,只是银行对P2P资金托管还比较谨慎。
“只要有账号体系的地方都会涉及沉淀资金的问题,P2P的交易方式为撮合交易,为了保证撮合交易的成功率及撮合效率,必须拥有足够多的资金量与项目金额相匹配。这就要求客户在银行开立的托管账户与客户在网站的虚拟账户一一对应。”E微贷CEO陆浪涛也指出。
业内称监管层应考虑多种模式/
伴随着P2P行业的快速发展,多个平台推出“优选理财计划”业务模式,不过这种模式却因存在期限错配和资金池而备受争议。
所谓的优选理财计划,是指一些平台推出,以投资平台现有信贷产品(机构担保标、实地认证标等)为基础的投标计划。加入理财计划的资金将优先于平台普通用户的资金,根据计划设定的分散投资原则对平台产品进行优先投资。投资标的所产生的收益可以选择自动提取或随每月回款的本金部分用于再投资。
“一些理财产品要求加入该计划的个人投资者,需在认购期将资金转入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申购,在理财计划存续期内,资金一直锁定在第三方支付公司账户,此举在方便个人投资者的同时,是否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还需做进一步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聂建华在上述闭门会议上指出。
王博也分析认为,目前这种业务模式从监管和市场层面来讲,尚没有定论,有待于监管层认定。一般来说,这种模式初衷是好的,希望给投资人更好的用户体验。但在流程上存在一定争议,因为在某个时间点投资人是先把钱给平台,虽然有些平台保证在第二天把钱都投出去,但无论停多久,都涉及到平台先拿到用户的钱,却没有生成任何的借款合同和法律要件,直到钱投出去之后才产生借贷关系。
郭宇航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优选理财计划的一些平台一直都在做调整,是否涉及资金池不能一概而论。主要看两个关节点,一是投资的时候是否比较明确借款人的信息,二是投资决策最终是由平台来做还是投资人来做。
值得注意的是,参会的积木盒子首席执行官董骏亦表达了P2P行业人士的焦虑:首先,P2P行业存在各种业态模式,很难看懂所有人的玩法;其次,一些带有诈骗性质的公司搞坏了行业美誉度;第三,一些平台频频跑路,但是由于投资者投机心理的作用,对刚性兑付神话深信不疑。
董骏建议,监管层应充分考虑P2P多种业态形式,更广泛听取行业意见;鼓励银行金融机构通过资金托管,让P2P金融管理更加可控,以引导P2P走向正轨;控制虚假宣传问题,要求对风险进行披露,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