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单骑救主,马云绝处逢生

鞭牛士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作为金融圈里最不懂互联网,在互联网圈里最不懂金融的奇才,小川(央行)发出了一道禁止令。大家都震惊了,震惊之余都启动了讨论模式,诸如“嗯!支付真的好需要规范”,“是啊,余额宝们动了银行的奶”,“考验二马政治智慧的时候到了”……云云。
 
并非为银行带盐
 
有人认为小川是为了保卫银行才紧急出手,大谬不然。五千年来,银行利益仅被互联网公司触动了三次:
 
1、q币。
 
在某个春梦里,q币撩起了央行的超短裙。那时候好象还不是小川当政,但如果换成他老人家一样会吓尿。因为马云讲的这个故事太科幻了,就好象说你吃杏忘记吐胡,结果肚子里长出一棵杏树,把你撑得四分五裂。
 
不过梦醒后,谁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曾经做过这么一个梦了。想想一个春梦就险些毁掉一家千亿美元公司,这个世界真是太没有安全感了。
 
2、支付宝。

这回是真的。大家多年前就发现支付宝吸储的能力很强,如果说开始还无心插柳,后来则成了蓄意为之。比如各种抢购活动都会怂恿大家先做好预存有没有?
 
当然阿里可以说它有做资金存管,事实上也没太听说有哪位淘宝用户想提现的时候发现支付宝已经只剩下一具空壳。但是,所谓存管是否意味着阿里每天只对着巨额资金流会儿哈喇子就毅然转过头去,投入到无穷无尽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了呢?
 
支付宝是创新的,这种创新建立在破坏原有规则的基础上,在不发生挤兑风潮的情况下,它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便利性是显而易见的。央行多开明啊,它几乎是叉着腿、闭着眼享受了这一次创新。尽管银行,即使不表现为整个银行体系,多少受了点伤。
 
3、余额宝。
 
这个创新你懂的,名记者汤浔芳用吸血鬼故事来描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这个创新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逼传统银行还利于民。
 
同样是一次破坏规则的创新,而且对银行伤到骨子里去了,然而媒体告诉我们,央行在多次对外表态中都脸色潮红地说,它们很鼓励这种体位上的创新。
 
所以如果你说央行反互联网是为了银行,我觉得很难成立。
 
拿安全说事都是耍流氓
 
连余额宝都可以做,拿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祭刀说明什么?
 
所谓诚信、安全问题都不是任何一种支付手段被割的理由。支付不是解决风险的办法,市场管理和调节机制才是;再安全的支付也挡不住脑残,按时足量吃药才行。比如zf为什么定期地要雇一个满嘴荒唐言的人物搅浑证监会,然后委派他来搅浑货币体系,这是因为央行发薪时所用的支付方式不对吗?民间来看,非法集资或各种诈骗活动得以猖獗,是因为网络支付还是银行卡太方便人们上当受骗了呢?
 
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两匹马用不同的步调搞互联网金融,扯到小川了。用阴谋论来解释,就是小马跑得太快,小川不得不出手来帮一把老马了。
 
不然如何解释为什么在前面的三个案例中,央行对不存在的(腾讯)威胁汗毛倒竖,对于真实的威胁(阿里)却娇喘连连?
 
央行对商业银行负监管之责,但除非波及国计民生,是没必要过分操心各家能赚多少的。这是银行体系改革的前提。但抛却这个问题,央行搞搞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之外,能做的无非是闭门造车想象下月印发多少新钞票,才能让温水中的百姓没有痛感,而央行又能充分享受到快感。
 
我觉得,央行对商业银行没有那么爱,至少行长没有,他们是爱互联网的,尤其是马云的互联网。
 
这是谁的伤?

腾讯进入第三方支付略晚于阿里,在互联网金融这个潮流面前也有先天的不足。比如说理财通这样的应景之作,明显输于阿里。原因很简单,阿里有大量资金沉淀,余额宝和银行帐户之间只隔着一次点击;腾讯则是需要用户各种绑卡,且面临各种金额限制,就算20%年化,在速度和规模上也难与阿里等量齐观。
 
但市场就是这样,吹nb的时候谈增量,搞竞争的时候是零和。腾讯起点低,但势大力沉很有冲击性;腾讯已经坐拥千亿美刀市值,阿里还在琢磨去哪上市才能把泡泡吹得更大。微信寄托了市场太多的想象甚至希望,它的每一次商业化尝试都引来一阵惊呼;微信红包、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这些尝试比阿里更加激进。比较之下,阿里的电商帝国笼罩着不祥的阴云,显得笨重不堪(打车应用这场毫无技术含量的血拼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现在禁止令的出台,表面看是商业银行的阶段性胜利(商业银行也不是铁板一块,中信银行的股票也被搞惨了),实质上却是帮助马云牢牢拖住了腾讯那条向前迈的腿。面对现有相对成熟的、阿里具有先天优势的类金融业务,腾讯要追赶上来实属不易。
 
说得再白一点,原来的竞赛是光脚跑,阿里领先一大截。现在双方都跨上摩托,阿里的优势就显不出来了,稍一分神就可能颠覆。当是时也,央行及时下令,让骑摩托的都乖乖下车腿儿着走。正当阿里上市冲刺的最后关头,您说谁合适了?(图片盗自和讯网,谨致谢忱)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