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物联网靠谱吗
文/陈根
物联网领域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不缺新闻,但之前似乎都停留在技术领域,并未被大众所关注。而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大数据的出现,万物智能以及物物相连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趋势,而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签。
如果说20世纪的标签是互联网,那么21世纪的标签必然是物联网,也就是万物智能、相连,这也不仅仅停留在世界是平的这一概念,而是这个世界将变的毫无隐私。在这样一种趋势下,不论是谷歌、苹果、微软、三星、阿里、百度、腾讯、华为都希望抓住这一趋势让企业更够顺着浪潮向前。
而做为社交网络巨头的 Facebook ,一个与物联网或者说智能硬件似乎沾不上边的平台来说,日前在其举行的开发者大会上,Facebook 创始人兼 CEO 马克·扎克伯格高调宣布进军物联网,同时还公布了几项企业在未来的重大发展计划。这是不务正业的节奏吗?
看其宣布的其它一些计划,在我看来都属于正常的延伸范畴,比如对购物平台的升级、开放,对广告平台的升级等,这也是比较常规的社交盈利延伸点。简单的理解就如同微信、微博以及早期的人人网,圈子大了嘛就在朋友圈倒腾点啃爹的面膜或者假货之类的,再就是投放点广告,无非只是Facebook在表现形式与服务上与微信有所不同不同而已,商业本质差不太多。
但进入物联网却是与其传统截然不同的领域,这在我看来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是Facebook在初期发展是基于大学生的社交,通俗点说就是让给这般正处于荷尔蒙分泌高发期的年轻人有个比较快速的“约炮”平台,因为这个平台都是来自于大学生,细分人群的锁定大大减少了想约炮人群对于约炮对象背景的侦别时间,国内的陌陌也有类似的影子。
但随着其名气打响后,一些不是大学生的人群,以及一些不是这个年龄段但是又有这方面需求的人群开始关注这个平台,于是就带动了第一波细分市场外的用户入场;之后一些父母、朋友等出于正常社交或非正常社交,甚至是为了关注特定对象的隐私而开始入场;之后就延伸到了中国、朝鲜之外的那些有着跨国或非跨国需求的人群入场,到东南亚转一下,人妖都在这个平台上拉客。随着而来的卖点东西或投点广告的事情自然就来了。
结果问题就来了,这么多场外的人员进入就导致其原本的属性发生了变化,因为你在上面的各种表现你父母都可能知道,这就给Facebook在“约炮”社交平台的发展道路上带来了限制,也就是说这条路在发展下去已经很难行的通了。不是Facebook不想,而是社会闲杂人等太多,弱化了这种特定需求的高粘性用户,不得已必须发展购物等其它方面的业务。
二来是依托于社交所发展的购物很难做成类似于亚马逊、沃尔玛等购物平台,所能做的就是让用户自己对用户,然后通过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广告等获得利润来源,但这种业务模式是把双刃剑。交易愉快的是平台商的用户还比较靠谱,交易不愉快的就怪罪于平台,因此发展空间相对于亚马逊、淘宝、阿里、京东等纯交易平台而已要局限很多。
三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该通过的模式或者能拔羊毛的基本都拔过了,这时候如何继续满足华尔街那帮宰羊用牛刀的投资者的盈利预期,摆在前面的只有一条路,就是不断的赚更多的钱。而如何才能赚更多钱,在我看来只有两条路:
一是继续扩大社交平台的人群,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那些在互联网领域尽管相对开放的国家都已经进去了,连小岛国家也进入了,此时唯一还能让投资者有梦想的大概就剩下中国和朝鲜了,这也是我们看到小扎同学为什么要跑到中国来见高层的原因。只有中国市场一旦引入Facebook,那么Facebook什么延伸、跨界的事情都不用干,股票就直线飙升了,但目前来看这似乎还需要一些时间。
那么接下来就是第二条路,那就是抓住趋势潮流,随着趋势的滚滚浪潮总能在其中获得发展,至少也可以保证自己死的晚一点,这就让我们看到了其宣布进入物联网的计划。
但这在我看来很难获得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的的体系比较复杂,从环境物联、城市物联、社区物联、家庭物联到人机物联,其中家庭物联与人机物联的市场是最碎片化的。而Facebook所谓的进入物联网,只是在家庭物联与人机物联这两个比较碎片化的市场。也就是说借助其社交用户群的优势,一方面给一些用户提供一些可兼容的控制接口,连系统平台的算不上;另外一方面是运用其社交优势让一部分有共同轻智能需求的社群用户连接在一起,以此增加平台的用户粘性;三则是为一些创客提供一个相对简单的控制应用平台。
总结来说,Facebook进入物联网能干的是以社交为核心的轻智能领域。这也是Facebook要进入物联网领域唯一的切入点,同时也是不得不切入的点。
(作者简介:陈根,智能穿戴产业专家、智能家居产业专家,产业变革专家。科技、财经评论员。《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新浪潮》、《智能穿戴改变世界:下一轮商业浪潮》、《智能电视:重塑第1屏》以及在台湾繁体出版的《穿戴式裝置時代-第四波工業革命來襲》等科技畅销书作家,更多关于智能硬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的探讨,敬请关注鞭牛士,以及本文作者微信公众账号:陈根谈智能穿戴,新浪微博:陈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