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破监管那层窗户纸:解读财新《怎样监管支付宝》

鞭牛士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编者:最近关于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闹得沸沸扬扬,当中领衔的主角非支付宝、央行莫属了!财新《新世纪》周刊的《怎样监管支付宝?》在引起了诸多的争议,我的朋友康宁对此有自己解读,特此撰文!理性探讨,切勿谩骂!如果您有不同观点欢迎发送:webfinance@163.com!

作者:康宁

在3月23日发行的财新新世纪周刊,封面文章《怎样监管支付宝》引发了很大的反响。虽然马云、阿里、支付宝、余额宝都是科技圈和自媒体的话题常客,但显然之前的报道从未有财新这次分量大。杂志还没发行,就有人出来反驳,情急之下就差骂脏话了。马云更是在23日发布了“支付宝虽死犹生、必须扛住”的短文,支付宝官微也予以转发,不过很快就一起删除了。

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感觉最近的形势和之前意气风发的互联网金融不太一样了?道理很简单,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突飞猛进发展到现在,监管已经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试图没有监管是绝对不可能的,唯一可讨论的问题是监管的范围和监管的力度。因此,当监管问题这层窗户纸被捅破,之前在互联网圈子里管用的手法会适得其反,例如讽刺谩骂、道德谴责和舆论造势。

所以,在这篇解读里,我不打算反驳讽刺谩骂和道德谴责。提出监管诉求是无罪的,哪怕像连岳那样认为央行死掉对大家最好也无所谓,只有准确的诉求才有博弈和妥协的可能,怕的是那些永远正确的道德诉求。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把眼光放高一些,咱们一起静下心来看看财新这个由胡舒立带领的专业团队,到底提出了哪些问题、描述了哪些现象。你没有必要赞同他,一本帮你提出问题和分析现象的杂志本身无所谓赞同与否,重要的是你对金融监管的看法和诉求。

大部分人肯定是在微信或网页上看到《怎样监管支付宝》这篇长文的,但它只是这期杂志封面报道中的一篇文章而已。这期杂志的封面报道专题一共三篇文章,除了《怎样监管支付宝》,还有《互联网金融立规》和《二维码支付安全之争》两篇。而且,本期杂志值班主编凌华薇的编辑絮语也是该主题内容,题目是《冲破天花板》。

先来说编辑絮语《冲破天花板》,杂志的封面也正是一个冲破天花板的火箭。文中,凌华薇一口气对整个金融业提了7个如果,好像拿着机关枪一般把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巨头和监管部门统统扫射了一遍。这7个如果也是7个问题,他们构成了理解这个封面专题的主线,很多“财新为什么不XX”的谩骂也可以在这里得到部分的解释。在业务模式之外,互联网金融很少考虑监管问题,现在这层窗户纸被捅破了,而且很不幸,其中没有可以依靠小聪明就立刻回答的问题,就算会引用“法无禁止即为可”也不行。

接下来是《怎样监管支付宝》这篇重量级长文。这篇文章的导语是这样写的,“不能再假装支付宝不是金融企业,必须以金融监管原则梳理风险、确定监管框架和责任,支付宝代表的互联网力量才能可持续地重塑中国金融业”。对于这个文章主基调,有的吐槽认为是“捧杀”,有的吐槽认为是漏洞百出的挑拨,唯独忘了这是一篇近年来少有的关于支付宝监管问题的全面报道。很多人刚刚才开始对支付宝的监管问题感兴趣,不代表监管问题之前就不存在。金融始终是经济的核心,涉足金融的互联网企业也一直在和监管部门反复磨合与博弈,其中的种种因素始终在不停地变化,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搞清楚的事情。与其说这篇文章提出了什么互联网金融企业无法接受的尖锐观点,倒不如说它捅破了监管这层窗户纸,让大家没法再以互联网金融的名义,假装支付宝等涉足金融的互联网企业不是金融企业。

然后,是一篇在喧嚣中被忽略的重要文章,《互联网金融立规》,作者和前一篇文章相同,都是张宇哲和杨璐。如果说大家真关心互联网金融的话,为什么这篇关于互联网金融管理规则的文章却没有引起相同的关注呢?这篇报道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互联网金融将被分为五类,延续国务院规范影子银行的107号文思路,由一行三会进行分业监管。这篇文章实际上隐隐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在《怎样监管支付宝》中没有给出满意结论的部分,即我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天生就是混业经营,如果依然采取分业监管的思路,将越来越难以对互联网金融给予准确的分类。如果热热闹闹的大讨论总是不能触及这个根本问题,恐怕不只是互联网金融,而是整个中国金融体系未来的大麻烦。

最后,是《二维码支付的安全之争》,作者是覃敏和屈运栩。别看二维码支付这事吵的凶,耍小聪明抖机灵的文章多,踏踏实实研究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文章少,这篇文章就是那种少数的能够提供有用信息的“干货”文章。文章结尾提到了支付行业的最后安全把关都在银行,并且直截了当地提出,如果账户安全出现问题一定是银行风险控制的漏洞,最后还不忘继续扫射了一把我国扭曲信用环境下的央行决策,相当不留情面。

好了,你现在可以开始骂这篇文章坑爹了。是的,小两千字下来,我并没有办法给出你一个准确的结论,只是在不停地引诱你去买一本杂志把这些文章都仔细读完,而不是着急去寻找别人怎么评价和吐槽这些文章。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余额宝用户,当然没必要这么折磨自己。可是,如果你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恐怕没道理让自己放纵在“好人VS坏人”的简单逻辑里。就算不打算考虑整个行业的发展问题,也得深入掌握各方形势才好找机会、钻空子以及不被别人当枪使。

如果说互联网加强了人与人的联系,那么互联网金融似乎加剧了从业者的分裂。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这双方何止没有共识,简直快要丧失认真研究对方的动力和能力,越来越像自说自话的两个世界。这次关于监管问题的大讨论是一个好机会,互联网金融不能指望监管部门永远把他们当成创新中的萌芽,移走核心业务还估值一千多亿美元的巨头卖起萌来场面未必好看,互联网方面的巨大优势即便处在与银行相同的监管下也会依然强大;传统金融机构不能坐等竞争对手被掐死,互联网大势不可挡,当务之急是利用好规则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经营空间。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