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备付金年利息约近亿元

鞭牛士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


据5月23日国家邮政局发展与研究中心与德勤联合发布的报告,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额1.84万亿元。如果按照平均5天交易周期和活期存款储蓄利率计算,来自网购的备付金利息收入就高达8822万元。

动动手指,买卖落槌。

这样的网购场景早已屡见不鲜,背后天量资金的流动却寂静无声。明星公司支付宝近日忽然宣布“移情”建设银行,它与工商银行的一段前尘往事中,“备付金”成了话题聚焦。

买家付款到确认收货、卖家收款总隔着几个交易日,那些“沉淀”在第三方支付机构账户上的资金就是“备付金”。支付宝握着这个筹码,在两大行之间挑拣存管方的故事触动了舆论的八卦神经,而藏在故事里的“现钞奶牛”——备付金仍上演着让第三方支付闷声发财的剧情:备付金源源不断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制造利息收入。

据5月23日国家邮政局发展与研究中心与德勤联合发布的报告,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额1.84万亿元。如果按照平均5天交易周期和活期存款储蓄利率计算,来自网购的备付金利息收入就高达8822万元。

备付金开动“印钞机”

“在网上交易的过程中,货款先由买家划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加上物流公司这一独立交易参与者带来的不可控因素,等买家收货后确认付款给卖家,一般要有3~7天的周期,取一个均值就是5天,也就是说交易金额放在存管银行的账户里,在这5天内是至少可以拿到活期利息的。”一家中资银行结算部人士为《中国经济周刊》解释道。

按目前0.35%的年活期存款利率计算,5天利率约折算为0.004795%,再乘以全年1.84万亿元的基数,只要备付金这台“印钞机”一开动,全年就有约8822万元利息滚滚而来。

而上述人士还补充认为,真实的“沉淀资金”规模不止于此。“比方说,为了购物方便,很多买家会暂时将上一笔交易的退款,或者单笔交易多余的钱都存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里,这就会拉长交割的周期,部分资金的利率实际可以按超过一周来算。”

随着交易规模的几何式放大,今年以来第三方支付机构从备付金中获益更丰。2006年,国内网购规模还只有500亿元,近5年平均增速高达80%,据工信部统计,今年一季度,网络零售额已经超过5570亿元,同比增长了近46%。

这意味着今年一季度备付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就超过了2670万元。据悉,对于这部分利息的利益分配中,官方曾提出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合规拿到的部分占到了九成之多。2011年11月,央行发布《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成为2005年开始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立规以后,最早明确备付金利息归属的监管版本。

《征求意见稿》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只需按季从所有备付金银行账户利息所得中转结不低于10%的资金,存放于银行风险准备金专用存款账户,计提风险准备金后的备付金银行账户利息则都可以划转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自有资金账户。换言之,第三方支付机构最高可获得备付金利息的90%作为稳定收入。

“以去年数据情况看,第三方支付行业从备付金中获得的利息收入大约是7940万元(按获得九成计算),但实际上不止这个数。”熟悉电子支付流程的资深金融人士陆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若考虑到“影子银行”的存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从备付金中获得的实际利益还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监管漏网备付金异变为影子银行

2013年6月,央行再度更新针对支付行业的规定,出台《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下称“《办法》”),但在这个迄今最新的监管版本中,也只是将取得牌照的支付机构纳入了央行的监管范围。

“虽然按照央行规定,没有拿到牌照的支付机构不能继续这方面业务,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因为要拿到‘支付业务许可证’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从行业角度看,牌照资源本身还具有稀缺性,对于没有取得牌照的支付机构,央行没办法监控客户备付金的存放和使用。”陆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他分析,有些机构就是挪用了账户上的沉淀资金,拿去投资炒股、炒房,或者进行民间借贷,这些机构对交易款项有直接的支配权,并不服从监管和银行的介入,非法使用往来资金,备付金的产生过程相当于变相揽储,也就成了“影子银行系”的一部分。

记者获悉,截至2013年12月,国内共有25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取得牌照,仍有大量第三方支付企业游离于央行监管范围之外。

“像支付宝、财付通这样的互联网巨头,银联类电子支付平台和地方国资类,这些基本都是拿到牌照的。”一位在上海一家支付机构深耕7年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另外还有大量独立第三方支付运营商和发行预付费卡类的公司,其中有大牌公司,也滋生出大量监管漏网的‘野鸡’公司,其中的沉淀资金风险敞口可想而知。”

即使是拿到牌照的支付机构,也被认为未必就一定能够有效监管。据记者了解,目前大部分备付金在银行所开的管理账户属于集合账户性质,并没有针对具体客户的明细分类账,也无法核实查证每笔交易的真实性,存在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伪造交易等手段擅自挪用沉淀资金的风险。

“央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更多是依赖机构材料的申报和备案,必要的时候结合现场检查,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系统来对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两方的资金信息进行校验核对,缺乏动态监管能力,第三方支付机构系统的安全性和备付金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检验工作也还不够高。”陆楠如是分析。

宏观层面,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还曾发布《2012年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研究报告》,警示了沉淀资金无限制进入社会经济领域的潜在风险,包括期限错配、信用违约风险、通过资产负债表外融资引发的中国广义货币M2的波动等。

消息者无缘备付金利息分配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针对支付行业已经制定过5部政策规范,但梳理后可知,对于备付金利息归属的难题看似已经定调,实则依旧模棱两可。虽然在2011年版的《征求意见稿》中,备付金利息已经明确定下支付机构九成、存管银行一成的分配比例,但2013年《办法》发布后,央行却不动声色地删除了这一条,似乎别有深意。

事实上,关于备付金利息的分割一直是支付机构、银行业关于客户备付金处理的关键之一,关于分配比例的制定争议至今。

银行与支付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银行间对备付金资源的争夺,都让这场隐藏在天量网购数据背后的暗战颇具看头。此番支付宝与两大行之间的八卦故事就是力证:早在2011年6月,支付宝就选择了工行作为唯一的备付金存管银行,“恋情”期满三年之际,突然与建行“私下定情”,传言银行间也经过了一番拼抢备付金资源的明争暗斗。

在央行财会部任职的杨春(化名)眼中,银行对备付金的追逐主要出于流动性考虑,“银行可以通过持有备付金来满足各种日常支付需要和预防需要,增强银行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如果持有的备付金过少,贷款的突发需求与资金供给的波动可能会迫使银行以高于理想价格的水平来购买资金,影响它的盈利水平。”

不过,在关于天量利息的归属讨论中,另一个利益相关方却似乎在央行的规范中提前出局——作为资金原始来源的消费者。

记者注意到,支持利息应归消费者所有的,主要是律师。有观点认为,备付金问题涉及众多企业和用户财产权益的重大问题,作为金融主管职能部门发布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并不能够解决,且与民法有所相悖,需经全国人大的立法来完成。

不少律师都提到,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存管方式的不明确。支付机构并非银行,所以备付金不应归属为“储蓄”,只能算是保管,而保管的定义就是所有权归用户方所有,利息也应归属于用户本身。

厦门大学法学院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云还撰文称,沉淀资金的利息处理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技术障碍,股票市场中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机制,便是将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统一交由第三方存管机构存管(即具备资格的商业银行),对于客户暂时没有用于交易的结算资金将计算利息,并按时返还至客户账户中,也可为备付金利息分配机制制定者提供参考。

央行关于备付金监管政策的变迁

2005年6月

央行首次发布《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央行是行业监管部门,制定了支付清算组织不得吸收存款、只能委托银行办理转账等。

2005年10月

央行公布《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从银行角度出发,就银行与电子支付平台的交易做了一些细致规定,限制电子支付类型、单笔支付金额、每日累计支付金额等。但此时尚未引入备付金概念。

2006年3月

央行小范围地提出新的征求意见稿,仍未提到备付金,主要是重申了2005年6月的意见稿内容。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