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叫兽易小星:我觉得喜剧一定是悲剧,但要笑着讲出来
今天这篇文章前两章更像是让年轻人了解行业的门槛、攻略。
后两章对新媒体、喜剧的认识以及见解,像是帮行业打boss。
建议所有想做视频自媒体、自制剧的坑友们读一读,当然不是视频行业的也可以听听叫兽易小星的运营思路,总之本文比较干货,一起学习一下。
第一章
万万火了后万合往哪里跑?面临选择的原则“狠”重要
《万万没想到》做完之后,很多传统的电影或者影视剧制作公司,来找我们希望寻求合作,像电视台或视频网站也会来。《万万没想到》之后,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之前我们其实在业内也还是会有一些资源,跟这种合作的需求。其实这种合作也是相互的。可能就是没有《万万没想到》之后那么,爆发那么剧烈,因为它在还是在业内引起了比较大的关注度。(截至到8月6日《万万》剧集已经突破了10亿的播放量)
但是我们那时候可能还不到100多人,所以就是会有所取舍。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可能说所有的平台、所有公司都能够完成这种合作。所以我们尽量找跟我们的气质比较符合、志趣相投的公司或者平台来合作。
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做给年轻人看的东西。我希望他们也是面向年轻人市场。
再一个原则:就是说大家是否聊的来,都是属于同一挂的人吧,这点是很重要的。
万合天宜如何同时和三个平台合作?
不同平台不同属性如何打造产品?放得开不一定做得好
因为我们的作品是针对年轻人,只要这些平台以年轻人作为主要受众的话。跟我们这种创作的方向不冲突,我觉得都是可以完成合作。所以这些平台只要聊的来,那都可以谈合作,就是这么一种方式。
在合作方式上的异同,每一家平台他的风格不一样,有的平台可能掌控欲更强一点,可能在前期创作阶段就会介入的多一点。有的平台更信任我们创作实力,就完全交给我们来。这个主要是看平台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风格吧。就商业这一块其实都差不多。
不管是哪个平台,介入比较多,其实对我们来说是好事,因为平台更了解他们的观众,更了解他们的用户属性,然后阶层的构成,类似这样的数据。这样来的话,其实对我们是有好处的。针对不同平台,能够开发出更符合这个平台属性的东西,就是说每个平台我不能都做一样的东西,这点很重要。但是如果不介入的话,那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可以玩的更开,可以探索属于自己的方向,其实方式我觉得都是没问题的,都挺好。
三个平台三个剧集如何同时运作?
制作剧集多了怎么协调?多点开花造就人海战术
靠人海战术,就是堆人呗。我们是按项目组、项目组来分的,项目组它会有自己的一个负责的市场,然后导演组、编剧组、制作组,这种一个个独立的小组,然后把它组成一个个的项目组。
项目组之间的话,存在良性竞争,就是说类似说谁做得更好、更厉害、更屌。
分成一个个的项目组,然后每个项目组之间上面就是会有一个总的调控。
还有一个团队来负责调度各个演员,还有一些器材的等这些总的统筹,主要是这么来弄的。
《万万没想到》他是一个现象级别的产品,只可遇不可求,这个真是这样,我也不知道《万万没想到》能够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产品。也不知道下面哪一个产品能够成为现象级产品。
但是我能保证做的就是每一个出来都是我们精心打磨过的精品、良心作品,我们会倾尽全力来做它。这个是我们能保证的,但它能不能,就是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东西,这个谁也说不好,这个没办法,这个是时也命也。
如果《万万没想到》不火了?
所有内容都在不停的更新迭代,我们也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哪怕《万万没想到》不受欢迎,我们还有别的内容。即使没有现象级的产品,但是持续有精品产生。
《万万没想到》是如何盈利的?以及广告的形式是如何确立的?
我们一直以来是以广告作为主要的盈利点。第一季的话我是拒绝广告加进来的。第二季广告就比较多。基本上我对于广告的态度是,只要你诚心对它的话,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就会发现什么内容观众是不会排斥的,不是那种硬邦邦的脸上一砸,当然他们砸是被砸到了,但是他真心喜欢吗?我对于客户的说法,一直就是这样,我觉得你得让观众喜欢上你的广告,至于怎么打造,我来帮你打造就好,就一直是这样的。
姜哥:剧集的广告的形式,是如何讨论出来的呢?就是诙谐的文案,然后加那个配音。
叫兽:就是头脑风暴,我是有设定好一个形式、框架,让编剧们去讨论。
第二章
角色:身兼CCO、监制、导演?身份转换不难,只是累一些
CCO(首席文化运营官):制定一些规划,规范这样的东西。去不同部门之间开开会,基本上都会有。
监制:因为公司很多都是内容创作,只要我名字在监制上的,我都会认真监制,从这个项目开始立项,到剧本开始撰写,到演员挑选,都会去盯这些东西。
导演:做自己的事情,就是拍《万万没想到》,以及做《万万没想到》的一些延伸的规划。
身份之间的转换不难,可能比较累。作为一家内容公司的公司管理也需要导演思维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在自己项目里自己就是导演,不会像在公司里边一样管理人员,并且只为自己作品考虑。
如何看身兼多职,对年轻人的建议
万合天宜复合型人才多?技多不压身
我经常强调,技多不压身。你在年轻的时候,多做点事情,绝对是有好处,就不要觉得说公司是在剥削你。年轻人在一个团队里面,做的事情越多,代表你在这个公司的地位越重要,这点是非常明确无误的。你在这个公司里面做的事情越少,说明你在这个公司的,都是可以随时被替代的。
你做的事情,你所学习的东西,并不仅仅是为了公司,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想想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其实都是一堂非常好的课。以前,我做那么多年土木工程师,好像跟我导演风马牛不相及,但我觉得说那是我人生非常宝贵的体验,让我学到了非常非常多的东西。
包括管理团队,包括怎么去跟人沟通,很多东西都是当土木工程师的时候学到的。还有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怎样,跟这些人去对话,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对公司每一个年轻人说,你不要担心你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是要担心你学习的时间不够。
自己未来的方向
未来当电影导演,剧本正在筹划
我有个美好的愿望吧,就是希望能尽快进入电影圈。在公司,我要带着大家往前趟出一条路出来,带着大家往前走。希望我做一些事情,然后兄弟们跟着做,就行了。将来大家各有发展,我觉得挺好的,就是你沿着我开辟的这条路,你能另辟蹊径出来,我觉得是特别棒的事情。就大家各自有各自的风格,是最棒的。
电影还在写大纲,写了好几版了。我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因为我不是明星导演。
像郭敬明明星光环加成,就会为他带去很多观众,但是我可能要比他拍得好很多,才有可能跟他有一样的观众量。但是最后可能我的作品跟《小时代》差不多,或者差也是有可能的。其实也是看运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成就成,不成的话就另外再想办法。
姜哥:故事大概是什么类型呢?
叫兽:我做第一个片子肯定是喜剧
姜哥:重新创作的一个剧本,还是把《万万没想到》给编了?
叫兽:肯定要重新写剧本,电影剧本跟这种短片剧本是不一样的。只能说《万万没想到》,这个东西本身有很多电影元素,这个是很明确的。它其实每一个小故事确实能串成一个电影的,但是得好好规划一下。
还有一方面,就是不想让自己的粉丝失望,另一方面,就是说能够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因为相对于现在国内的电影市场观众来讲的话,没有看过《万万没想到》的其实是大多数。
子墨是如何当上导演的?
子墨他一直想拍片,我觉得他本身是有这个导演潜力的,然后那个时候帮他设计好《报告老板》的框架。给他带去编剧、再打磨剧本这样一路弄下来的。
韩寒也想过把《万万没想到》变成电影?
其实有跟韩寒聊过我想拍的电影。韩寒说:“做电影其实只要想通一个关窍,后面的东西就都出来了。我也想过你《万万没想到》要怎么拍成电影,我很认真的想了一个小时,没想出来,算了,我自己的电影还没想明白,不想你的了。”
我说:“你怎么不好好再多想一会呢?”
说明这个东西还是有难度的。
第三章
新媒体是什么?
互联网对影视影响被叫做新媒体影响:扁平、透明、机会
因为互联网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他会抹掉那些不公平的东西,会把很多事情给扁平化。
就好像以前我们购物要去很多商场,转很多圈。现在可能完全不必要,因为电子商务把这种东西,整个给拉扁平了。你只要在一个网站上面去逛一下,你就知道全天下的商品应该是什么价格,应该买哪一家,评论是怎样?就是说它把很多东西透明化了。对于影视来讲,也是一样的道理,互联网对于影视的影响,我们把他叫新媒体影响,或者怎样都OK。
影视它也会变得更扁平,而我们首先会看到像韩寒、郭敬明他们就利用微博这样的新媒体,在宣传他们的电影,那以前可能都没有这样的事情,甚至说他们都不可能成为导演。
但是随着影视的发展,影视工业本身的发展,再加上互联网的发展,所以这两者之间就完成有机的结合,让很多原本不可能变成可能。
那以前作家当导演很难,但现在就变得很轻松的一件事情,以前其他行业的人,现在只要有这方面的东西,都可以做电影。房地产也投资电影,也可以。
所以在新媒体这一块它会变得更加自由,影像创作专业跟非专业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
话又说回来,就好像人人都会做菜,但要当大厨是很难的。只是说新媒体这个东西,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厨师,但是你要真正成为牛逼的大厨师,还是需要更多专业的学习跟研究。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影像创作者,但是你要成为真正的大导演或者什么,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新媒体的逆流
专业跟非专业之间的界限更模糊:人人都会做菜,但要当大厨是很难
影视其实也是一种项目管理,因为我学项目管理出身的。那它就应该遵循这个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那基本上就是什么地方该控制、什么地方该管理、什么地方该协调,那这样的东西的话,是应该有一套完整流程。那在国内这个东西没有规范起来,是因为国内的之前的影视工业从业者,其实是很少的,尤其是电影工业这一块,是非常少的。
以前每年北电培养出来的人才多少?从业者本身非常少,所以规范没法建立起来,现在随着加入人越来越多,这个小工业,逐渐变成一个大工业的时候,那它的规范我觉得是说随着从业者的加入,以及向西方、向发达国家取经这样的过程,它会逐渐自己形成一套规范,那么不遵守规范的人,注定会被淘汰,这个是一定的。
万合天宜制作流程
影视其实也是一种项目管理:行业规范天注定,三控两管一协调
万合天宜的制作流程,基本上我就是把工程项目管理理念换成公司的流程,像我们的项目经理的话,
我会告诉他们说,三控两管一协调。三控是什么呢?进度控制、财务控制,还有质量控制;两管是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一协调就是并列对外的协调。基本上我会要他们按照这样的管理流程,来进行项目管理。
打比方来说,我们要建立一个新项目,就像《学姐知道》这样的项目。那它在前期立项的时候,我们就做了很多的调研,然后才开始立项,立项完成之后,所谓立项就是我们三个合伙人都点头同意了,说这个项目可以立项,可以开始做了,我们才开始。然后进入编剧阶段,然后再打磨剧本,然后再做DEMO,做小样,然后再开始第一集的试拍,然后再开始继续往下推进。所以说它整套流程的话,我非常在意这个前期控制,就是说前期一定要做的特别到位了,我才会继续往后推进,基本是这么一个原则。
万合天宜未来的方向?
我们从一开始成立这家公司,就是做一家新媒体内容供应商,你要将来往大了做的话,就是一个新媒体的一个内容的整合营销平台。我们建立各种各样的内容品牌,然后再对它进行经营,就是这样的。
《后会无期》如何找到万合天宜制作纪录片?以及如何制作行业新形态的纪录片?
其实是韩寒跑来找我,说要不要一起合作。我说首先让他上一次《万万没想到》,然后我说:“我给你设计一个新形态的纪录片,适合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一个新形态的纪录片”
他说好,你要怎么做,我就大致跟他说了一下,我说每集五六分钟,然后他就把所有《后会无期》的纪录片素材全都给了我,大概两个多T吧。
然后我就组织我们这边的文案、还有导演,就整个把它看了一遍,然后的话,找出其中有趣的东西来做了一个这样的短平快的小纪录片。因为以前的那些电影纪录片,纪录片你放到网上没人看的,就是只有专业的圈内人才会看一下。太闷了。我们就是把纪录片做成一个像病毒视频一样的东西,就变得很有趣,你不但能够看到片场、现场情况,而且还觉得很欢乐。还有一种情况,你再回顾电影中的某些镜头或者桥段的时候,会觉得很有感触,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东西就会很有意思。
因为韩寒跟我其实是同一类人,彼此非常志趣相投,那他就很放心交给我去做了,然后我就做完交给他,基本上是这么一种情况,这是跟他的《后会无期》的一个合作。
第四章
什么是喜剧?
喜剧一定是悲剧:但伤心的事情,要笑着把它讲出来
我认为的喜剧应该是悲剧。喜剧一定是悲剧,喜剧如果他没有悲剧内核的话,他是很容易变成闹剧的,
我其实不觉得我拍的是闹剧,包括《万万没想到》每一集每一个主体,王大锤等每个人物我都会赋予他一个非常悲剧的一个属性。
这一点其实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可能以后某个专家来研究《万万没想到》的时候,我希望他能看出来这里面隐藏着非常浓厚的悲剧属性。
因为我本身算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人,我自己内心是很悲观的一个人,所以就是说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所以我觉得,喜剧就应该是悲剧,但是要伤心的事情,要笑着把它讲出来。
《万万没想到》里,我对于后期特效只有一个要求:你要么往好了做,要么给我往差了做。
往好了做,我的要求就是好莱坞这种标准。但实际上我们的团队实力、制作周期都达不到。
那我就说,那你就往差了做,要让外行一看,觉得很Low,但是内行一看,觉得有点意思。所以就当时一直在改,一直在改,改到我就说差到不能再差了。
那外行一看就觉得,好差好差劲,但实际上那个东西做起来,包括他的具体的大小,包括他的跟手跟踪点这些东西,都其实是挺讲究的。都是在细节上是动了挺多手脚的,所以我挺喜欢这种东西,类似于说外行看不出来内行看门道的这种。
那时候我比较一意孤行,我就想要那样的,所以就是逼着后期。磨合期,逼着改也能达到效果。
转型,什么是导演?
视频制作爱好者变成导演:这个职位是一个美妙的体验
我之前做了五年的视频制作爱好者,自己学了很多这种后期软件,写了很多故事。因为我从小就没有什么导演梦,我就想我写的东西,要是去指挥演员拍出来会是怎样的感觉,所以就是去做了一回导演,去体会了一下。
做了半年的思想斗争,才到北京做这个事情。当时感觉确实没我想像中的那么难,首先,因为当你已经剪辑过很多片子之后,你对很多镜头调度,还有演员的表演,其实心里会很有数。但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容易,因为导演这个职业,并不是你坐那发号施令就可以的,你要让全组五六十上百号人陪着你一起来做这个事情。你得有一堆信任你的兄弟,导演不仅仅是与剧本打交道的工作,他更加是与人打交道的一个工作。
但是我不认同说《叫我爸爸》、《大村姑》到《万万没想到》是转型,如果我有一天,我拍一个纯文艺的悲剧了,那才是转型。
但之后基本上还是遵循自己的原则,还是喜剧。那如果将来我有机会,遇到一个好本子,或者说我自己有个好的想法,我想去拍一个很文艺的,很悲的东西的话,我觉得那可能是一个转型。但也可能是偶尔为之,因为我自己本身还是比较偏爱喜剧这个东西的。
导演之所以是有趣的职业,就是因为,它虽然很累,很烧脑子;它也让你体会到“上帝”的感觉,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出来。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体验,所以虽然很累,但是也觉得乐在其中。
在自己审美之上,门槛能降多低降多低
观众的品味是永远无法提升:要不然降低自己的门槛,要不然……
作为创作者来讲,你得先于观众一步。因为观众不是专业的创作者,只是专业的观众。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必要去考虑那么多你的内涵(或者说隐藏的东西等)观众他可能更喜欢看更直接的东西。有时候我设计稍微高级一点的幽默,下面很多人就说:不好笑,看不懂。
这是明显能够感觉到,比如说宁浩,前拍文艺片出身,他所喜欢的幽默那种方式是比较高级的,但他为了迎合观众放下了一些降低观众的观影门槛。因为大家都是追求更多的观众来看片,
你门槛每多一厘米,那可能就少进去一百万观众(这个很可怕)。
当然都有一个度,在自己审美之上,门槛能降多低降多低,就不能降到自己审美以下,我觉得这是一个核心关键。
从过去一百多年来到现在,观众的品味是永远无法提升的。受欢迎类型片电影其实都是差不多的,观众的品味的平均水平他是永远无法提升太多的。因为被自我提升的那部分观众,慢慢的他可能就不太爱电影了,会有可能是这样的。
或者说大部分的主力消费群体,仍然是去电影院里找乐子或者说是休闲一下的。这个永远是观影主流,从过去一百年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也不奢求提高观众口味,而是说自己把这个门槛做的更漂亮一点。
叫兽最喜欢自己的哪部作品?
《大村姑》、《释魔杖》。但是《释魔杖》很多人不喜欢。我不一定就能够知道观众喜欢什么,其实也是在摸索。摸索的过程当中,观众的口味基本上是一直在变的。观众一直在变,因为他的年龄构成是一直在变的,那在这样的情况下的话,可能就是隔几个月,或者说隔个半年一年的样子,那他的口味可能就翻新一轮了,你就得有新的,你自己得不断的成长进步来使自己能够,来追上观众的这种需求。
采访结束。导演与我们“愉快”的合了影。
简短的一个小时内,让姜哥对新媒体又有一些新想法。同时作为看到国内一线的新媒体内容制作公司万合天宜也正在向者整合营销平台努力,未来会怎么样,时也运也!谋事在人,5年后采访叫兽又会有怎样的光景?
(叫兽,我不会说这是你们市场的工作人员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