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与支付宝分手:互联网拔羊毛的必然结果
文/陈根
最近有件事情又让支付宝站到了前台,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就是基金与支付宝分手的那点事儿。
各种报道不看也罢,无非就是在基金公司暂停与支付宝的合作原因中,双方各执一词,就如同恋人分手也各有各理一样。不过不同的是恋人分手还冠以所谓的感情,而基金公司与支付宝的分手直截了当,就集中在一个字上:钱。
当然这种所谓的分手在商业的世界里更多的是一种博弈,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佣金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来源,支付宝想在他们的命门上踩上一脚,基金公司出走是必然的,不走才是不正常的行为。
对于支付宝而言,目前正在筹备的上市计划中,利润显然是决定着其上市之后白条价格的关键因素,要不断从这些所谓的“牛”、“羊”身上拔毛是必然的行为,这与之前宣布向用户的交易环节收费是同样的道理。
不论谁说什么怎么说,我想说的是支付宝的行为是典型的互联网拔羊毛方式。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两个很奇特的现象:
一是支付转移。
就是所谓的“免费”,或者鼓吹的“羊毛出在猪身上”。这种支付方式就是将传统比较直接的商品交易环节复杂化,从而弱化消费者的价值敏感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互联网公司招了一大帮人写了个程序,然后通过各种途径鼓吹、包装,这些难道不用钱吗?那么这些钱谁出?通常在前期是由所谓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行成本预付。之后通过平台给用户提供一些所谓的免费资讯与交易服务,他们本身可以不提供实质的商品交易。
那么此时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公司的钱从哪里来?难道他们真的是共产主义下的活雷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干的事情更接近于资本的冷酷。
风投也不可能无限制的给你预付成本,此时必然会出现转移收费的方式。我们今天要购买洗发水,本来可以直接到商场进行购买,价格交易环节直截了当,这种方式也是经济学发展以来的主流商业交易方式。
但由于我们经常喜欢上某些所谓的免费网站,享受着所谓的免费服务,此时这些互联网平台就会转向第三方进行收费,即向洗发水企业收取广告费。而洗发水企业由于宣传、营销的需要,发现这个平台上的用户刚好是他们需要的传播对象,于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地就合作了。
如果没有这种所谓的免费平台的转移支付模式出现,在商品的交易世界里用户享受到的福利或许会更好。原因很简单,企业在这些所谓免费平台上支付的费用一定会被算在成本中,而成本一定在销售价格中体现。
如果企业的营销成本降低,那么利润必然会增加,此时通常会出现几种情况:一是企业会做更多直接让利于用户的营销行为;二是企业可以投入更多的费用用于研发;三是企业可以花费更多的利润改善员工福利以及分配给股民更多的红利。
因此,在我看来互联网公司搞出的这种转移支付模式并没有造福于消费者,反而可能让我们掏了更多的钱,只是我们掏钱的时候,商品价格其实已经被变相抬高,而我们只会怪罪于那些制造企业。
二是延迟支付。
同样继续刚才前面的话,互联网公司投了那么大的平台提供所谓的免费服务,其必然需要找羊来拔毛。此时除了刚才前面说的转移支付之外,便是这次基金公司与支付宝出现的情况——延迟支付,这是互联网企业常规的玩法。
这种玩法通常会在前期借助于资本的力量提供一些软服务,然后通过各种鼓吹抓取了一些用户之后,就开始对这些正在享受着所谓免费带来快感的用户痛下“杀手”,这里面就体现着我前面所说的互联网企业更接近于资本的那种冷酷。
这些前期免费积累的用户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里面的“猪”,互联网公司会以毫不留情的方式对这些“猪”进行各种收费。显然,支付宝对基金公司的玩法正是这一种,也就是前期为基金公司提供所谓免费的支付宝交易服务,待发展到一定体量之后,再对这些曾经圈养的“猪”痛下杀手,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这次事件也正反应出了支付宝,以及当前那些正处于风口上的互联网公司的危机。一旦传统企业发力,必然会对这些本身没有实体产业根基的互联网企业产生冲击。
支付宝的事件就是一个警示,只要传统银行借助于互联网稍微提升下服务与效率,同时降低点佣金费用,支付宝能活的下去吗?至少在我看来银联如果稍微放低点姿态,这个宝那个宝的都可以去洗洗睡了。
(作者简介:陈根,智能穿戴产业专家、智能家居产业专家,产业变革专家。科技、财经评论员。《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新浪潮》、《智能穿戴改变世界:下一轮商业浪潮》、《智能电视:重塑第1屏》以及在台湾繁体出版的《穿戴式裝置時代-第四波工業革命來襲》等科技畅销书作家,更多关于智能硬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的探讨,敬请关注鞭牛士,以及本文作者微信公众账号:陈根谈智能穿戴,新浪微博:陈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