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募股为何青睐华尔街大鳄?

鞭牛士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

       9月18日,万众瞩目的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发行价格高达68美元/股,这一单价已是此前人们所预测的60-66美元、66-68美元单价中的上限。此次IP O,阿里巴巴发行了3 .2亿股,占总股本13%,单笔募集资金突破250亿美元,打破了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股市所创造的、单笔IPO 220亿美元世界纪录,更将Facebook之前160亿美元的纪录远远甩在身后。上市当天阿里巴巴的总市值达到1680亿美元,已超过了原本的同业上市公司明星亚马逊1510亿美元。9月19日交易首日,阿里巴巴又飙升38%,达到93 .89美元/股,市值膨胀到惊人的2310亿美元。按照法国《快报》财经版的计算,这一天收市时,整个美国市场总市值比阿里巴巴还大的本土公司,屈指算来也只剩9家而已。
 
这场酝酿已久、炒到火爆的海外IPO,在中国毫无悬念地引发追捧和狂炒。有人戏言,倘9月18日、19日两天有“马云语录”应景出版,恐怕当天就能卖到脱销加印。不过,这次阿里巴巴上市最大、最多的受益者,却并非马云。
 
一些欧洲财经传媒在19日分析指出,阿里巴巴成功上市,最大的受益者是持股比例最高的软银孙正义。孙正义拥有7.98亿股阿里巴巴股份,IPO之前持股比例高达34.1%,是阿里巴巴最大股东,9月20日软银发表声明,表示将继续持有阿里巴巴股票,这意味着软银持有阿里巴巴总市值已高达749.2422亿美元。
 
另一个大赢家雅虎则显得有些“中大奖”的意味。这家公司因在同业竞争中处于下风,资金链早已绷紧,但他们早期曾押宝阿里巴巴,IPO前持有22.4%的股份,交易头两日,他们通过减持5%股份,已获得雪中送炭般的大笔现金。
 
私募基金中赚最多的,是美国机构银湖,IPO前银湖持股5890万,占比2.5%,可能抛售410万,回收现金2.46亿-2.7亿美元,剩余持股总市值为51.4517亿美元。
 
彭博社的消息称,阿里巴巴上市时申购总数达到发行总数的5倍之多,其中半数以上认购者来自区区25家大的机构投资者,而C hannelAdvisor首席执行官斯科特·温格则认为,有多达35-40家机构投资者在发行时购买了阿里巴巴的股票。在这些机构投资者中,不乏黑石、富达、贝莱德等华尔街大鳄,而来自中国本土的机构投资者却屈指可数,且其中还夹杂着中投、国开行等早已“锁仓”的“国字号”机构,以及马云自己的私募“云峰基金”身影。这些“老字号”手中持有的,基本是IPO前的股份,仅因阿里巴巴允许IPO后,原有股东根据“绿鞋机制”在30天内出售总数不超过4800万股,而受到广泛关注。
 
正如许多分析家和专业传媒所指出的,阿里巴巴此次发行的重点,是华尔街的大机构、大投资者,而非中国及亚洲的机构投资者或美国的“小散”们,因此其整个包装上市的过程,颇给人一种“高大上”的逼格感觉。虽非定向募集,却处处有的放矢,为北美大鳄们的入场营造种种方便,而对亚洲机构投资者和北美“小散”则有些漫不经心。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
 
一些分析家指出,阿里巴巴当初的成功,和其背后一批大机构、大资金长期持有并锁定其股权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于此次IPO,阿里巴巴寄托很大希望,因为正如许多分析所指出的,尽管阿里巴巴市值和利润增长势头惊人,但市场过于集中在中国本土,海外影响力相对有限,IPO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借此开拓海外,尤其北美市场。当然,某些人所持理由未必客观、准确,但马云在IPO前曾接受CN BC采访,表示要在北美市场“15年内赶超沃尔玛”,这表明阿里巴巴的确存在这样一个“二次创业”、在海外大展宏图的计划,这就需要减少此次上市的风险,并尽可能确保股票发行后被很好锁定,避免日后的剧烈振荡干扰大局。很显然,只有“高大上”的投资机构才有能力和实力推动实现这一企划。
 
至于在IPO过程中更多青睐华尔街大鳄,而非看似“血缘”更近的中国或东亚机构投资者,不仅仅因为此次发行上市的“主场”在纽约,更因为相对于老到的华尔街大鳄,亚洲机构投资者更热衷于短线投资、快进快出,这种操作习惯,对于追求“IPO后股票高锁定率”的阿里巴巴而言,就显得有些不太合拍。
 
此外,阿里巴巴的上市“预热期”被人为拖得太长,而阿里巴巴模式又让一些美国人感到惊恐。在IPO实现前的一段时间里,美国财经媒体充斥着当地股评家对“阿拉巴巴管理不透明”等言论的抨击,一些分析家如M orningstar的分析师R .J洛托维和Laye H olding老板塞巴斯蒂安·拉耶等均表示,正因为这些IPO前夕的刺耳声音,让普通美国中小投资者对阿里的态度有所保留。而另一些分析家则指出,尽管在中国市场,阿里巴巴吸引了无数小创业者,但在美国它并未开展同类业务,因此美国中小投资者对其并不了解。据益普索民调在IPO前的调查结果显示,88%的美国受访者此前没听说过阿里巴巴这家中国公司,对其高调、高价发行新股敬而远之,是再正常不过的。在这种背景下,即便阿里巴巴将更多资源、精力投入到北美“小散”方面,也恐是事倍功半,还不如有的放矢,在机构投资者们身上多下点功夫。
 
  在北美,风险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专业人士和机构的游戏,而他们的投资选择,更多基于资料的搜集、比较和分析。

        斯科特·温格和法国SPG P的总裁塞德里克·沙布等认为,许多被公认为很成功的IT上市公司和大型电商企业,本身在目前并没多少利润,Facebook就是如此,但机构投资者经过分析,仍愿意购买其股票,以押注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在这方面,阿里巴巴未必就比谷歌、Facebook等公司逊色多少。而与之相比,阿里巴巴的优势在于其电子商务模式已经经受了市场考验并开始盈利,在分销和物流方面显得比联邦快递和U PS做得更成功、更成熟。2013-2014财年,阿里巴巴创造营业额近85亿美元,净利润37亿美元,增长率超过50%,这表明中国互联网产业势头喜人,而富有人群在中国的壮大为阿里巴巴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按照价格/收益比,阿里巴巴的发行价比腾讯百度和Facebook更划算,而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美国股市一般表现不错,如百度2005年首个交易日股票价格上涨354%。
 
基于这些原因,阿里巴巴在美上市时做出的“高大上”姿态,得到其最想吸引的投资者——— 华尔街大机构投资者们的积极响应,可谓一拍即合。
 
不过,一些分析家也指出,由于发行时过多将重点针对北美机构投资者,尽管发行因此变得十分顺利,锁仓性也较好,但发行的巨大效应在当地普通投资者中引发的共鸣、共振,却和庞大的募股金额、疯狂的认购比,显得有些不太相称。IPO原本是企业市场营销重要的平台之一,而阿里巴巴的平台经营模式,原本就建立在聚合众多小创业者的基础上,此次IPO契合了资金募集和股份锁定的需要,则可能错过了开拓北美和海外市场的最好机会。
 
陶短房(旅加学者,知名专栏作家,国际政治、经济评论人)
 
外约个论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鞭牛士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