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入华:如何真正本土化
近日,“外来汉”职业社交网LinkedIn宣布,该公司中国区注册用户已破500万大关。这份表现不错的成绩单,似乎重重地给了那些此前认定LinkedIn势必“水土不服”的唱衰者们,一记重重的耳光。
难道真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6月16日,路透社刊文认为,想要真正在中国市场变大变强的LinkedIn,除了要适应当地媒体监督,更重要的是,它还面临着中国同行竞争对手以及本土特有的职业文化。
进入市场先从汉化开始
据了解,在今年2月份正式登陆中国之时,LinkedIn公司就表示将尊重中国市场的媒体氛围,同时推出本土化的网页界面。这一决定,是为了达到吸引中国1.4亿专业用户的最初目标,更好地融入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市场,这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市场饱和的背景之下,其吸引力度之大,可想而知。
对于中国区的发展,LinkedIn采取的策略也简单明了:采用中文作为使用语言,为中国用户提供一个基于全球背景求职的网站。尽管这种想法在一开始普遍受到了质疑,不仅是当地的竞争对手,包括那些本身就精通英语的中国专业人士,他们都对LinkedIn的这种构想抱有怀疑态度:“我认为这种纯中文版的(LinkedIn)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对于中国使用LkinedIn99%的用户来说,英文都不成问题。”
然而事实呢?
根据LinkedIn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区500万用户主要集中在全国一线城市。其中,外企人员所占比例甚高,逾50%的用户为经理或经理以上的管理人员,同时超过1/5的用户有留学经历。先从塔尖做起,然后再潜移默化地影响塔基础,无论这种理念能否真正有效实现,最起码,LinkedIn这种更“接地气儿”的做法,的确让它在抢夺中国市场的先局中得到看优势。
中国式的职场文化
誓要打破国外科技巨头在中国发展总是“难产”的“魔咒”,LinkedIn入华似乎野心不小,然而除了通过语言的选择来表现诚意之外,它似乎也需要好好思考,如何与中国的同行以及围绕“屌丝认同感”而存在的企业文化。
“LinkedIn的使命是连接世界所有专业人才,而中国作为拥有最多专业人才的国度,如果它不能被包含在内,那么LinedIn的使命就应适当调整”
LinkedIn联合创始人ReidHoffman在来访中国时这样指出。然而,当考虑到像Wealink、大街网这些掌握了近6亿用户资源的本土网站之后,光靠解决汉化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如何获得中国职场人士的认同、如何与中国已经相对成熟的市场同行竞争,这成了LinkedIn目前发展之中最大的“绊脚石”。
尽管中文版推出后LinkedIn注册用户增加近100万,但相比本土的对手(大街、智联等),这一数字只能说是差强人意。LinkedIn高大上的定位真的能吸引中国用户吗?
中国多数职场人,在对于工作与事业的定位方面往往与西方有一定差别:爱上网、喜欢以“屌丝”“杯具”自嘲,讨厌锋芒毕露,略显中庸——而这恰是中国本土求职网最关注的部分。
“我们主要面向的用户群是80后以及90后,他们更倾向于关心产品的时效性以及使用的随性感”一位中国求职网站的负责人指出,没有压迫感、人情味是他们所强调的用户体验,这也是与带着“洋味儿”的LinkedIn强调“工作就是工作”目前来看最大的不同。
工作不仅仅是工作,LinkedIn如果不能真正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那么它怎么在中国市场长久地走下去呢?
ReidHoffman花了四年时间来研究,为什么没有一个国外互联网公司能够成功进入中国。选择牵手本土风投,保持中国区相对独立的运营,这是LinkedIn给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