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互联网金融投资机会与风险

鞭牛士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

作者简介:

曾光,曾在上市股份制银行总行、上市证券工作多年,从事一线金融产品和政策研究。现任嘉实基金证券筹备组成员。业务时间研究互联网金融,是深圳互联网金融规划和发展指导意见的起草者之一,深圳互联网金融协会筹备组负责人,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华南负责人,麦肯锡咨询专家库成员。
 
今天很荣幸给大家汇报这一年多来在这个行业里的浸淫体会,这一年多来,和几百家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过交流,时常有投资者(包括风险投资、产业资本、上市公司)问我互联网金融领域某家公司,某个模式是否值得投资,应如何估值。
 
下面我以行业观察者的身份,讲讲这方面的体会。
 
这次我要讲的投资机会和风险仅限于一级市场,是互联网金融与资本市场系列报告之一。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机会,相关股票价值估值体系,以及一、二级市场互动逻辑,我在后续系列报告中会阐述。
 
因为时间篇幅有限,关于互联网金融概念、模式等基础内容我不再赘述了,重点就互联网金融投资趋势、机会、风险等内容进行报告,尽量以最直白,最形象的语言讲清楚投资机会的逻辑。如果有不清楚的领导,欢迎私信交流。以下的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代表我个人的认知和思考,水平有限,仅供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对传统金融的一场深刻改造,脱胎于中国巨大的金融市场潜力,由技术的进步、客户的改变所驱动,并将在监管的包容下不断探索前行。
 
当前,高达94%的中国家庭仍属于财富水平较低的家庭(家庭可投资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下,发达市场这一比例通常在50%以下),而如此广大的客户群往往面临投融资渠道不畅的困境,并且缺乏有效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凭借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正在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使得客户需求更加显性化,更容易被低成本地发现,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并提高了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客户逐步从被动接受金融服务向金融民主和金融自主转变,倒逼金融行业从“以我为主”向“以客户为主”转型。监管包容则为这一切的发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尽管饱受争议,但必须肯定互联网金融的积极意义,互联网金融在我看来,是民间金融阳光化的必由之路。民间金融市场有大量的需求和市场,需要一个合法合理、成本低、效率高的匹配点,而互联网金融对于满足中小投资者,中小微企业投融资需求,无疑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把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比喻成中国经济肌体的主动脉,那么互联网金融就是这些主动脉的补充——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将资金的血液运送到主动脉无法输送的地方,有效的配置了金融资源。所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是,合作大于竞争。
 
据BCG报告指出,互联网金融还将创造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价值,通过低成本、创新的商业模式促进普惠金融的实现。例如,预计到2020年,将我国基金投资理财覆盖率从3%提升至25-30%,基本与发达市场持平;将我国小微融资覆盖率从11%提升至30-40%,为超过3,000 万家目前未被覆盖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渠道。此外,互联网金融也将成为中国金融改革强有力的助推器。
 
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我看来,未来与其说会颠覆金融,不如说改变人们消费金融产品的方式,改变金融产品生产和定价的方式。现金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保险精算,同质化产品的销售渠道,物理网点的功能,支付体系是要被颠覆和改造的。并且在未来,我们必须注意到以下明显的趋势:
 
1、未来用户的大部分消费行为都会迁移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上。用户会在一个个场景中完成他们的消费行为。对于金融来说,也是如此。以移动互联网+线下服务用户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将会赢得投资机构的青睐。
 
2、参与金融门槛会逐渐降低,牌照价值会越来越弱化,参与市场主体会越来越多元化。大小机构都有其生存空间,形成多层次,多主体的金融市场,以各种方式服务用户,互联网金融正是适应了这个趋势而产生。未来会有更多互联网金融机构进场。
 
3、金融产品的制造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仍然是并将一直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能力。互联网营销能力,提供便捷体验的能力会让位于更好的风险管理和产品制造能力。
 
4、品牌、信誉、实力越来越重要。由于多多少少带一些金融属性。人们更多看重企业背后的资源,股东实力,品牌信誉等。这也给一些巨头和产业资本进入了互联网金融的机会。
 
5、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也会更加规范精细,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精细运营才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的横向扩张能力储备。互联网金融运营人才将会一将难求。
 
6、互联网金融企业将会抱团进行联盟化的合作,互联网金融企业大多实力较弱,市场份额较小,基于生态链的上下游和横向合作将会越来越多,这里面可能会带来一些并购机会。
 
7、互联网金融企业线下和线上业务,会达到一个平衡,越来越多的用户、订单、征信、交易数据将会通过互联网方式抓取。随着征信成本降低,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将会越来越广泛。降低的成本就是多出来的利润。
 
8、互联网金融企业将会进入更多垂直和细分领域。大而全意味着什么都做不好,而且绝大部分公司的实力都不足成为大平台。还是应着眼细分行业,本地市场,渠道下沉,落实风险管理措施,在这些行业里深根细作。做不熟悉的事情就是最大的风险。
 
9、纯平台流量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仍然逃不脱721的命运,即第一名的企业会占据70%的市场份额,而有较多线下业务能力的企业会在自己的细分市场活得比较好。但不管怎样,有实力的机构会进入互联网金融,整合上下游,部分企业将会绑上类似BAT这样的大树。产业集中速度和程度会比其他行业更快,只有快速集中才能逃脱竞争的红海,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将可能受益于此轮集中过程。
 
10、经常有人问我,互联网金融机构未来会更像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企业,我的观点是会更像金融机构。不注意防范风险,发展速度过快的企业会立即遇到发展瓶颈。初期野蛮生长的状态是不可持续的,少即是多,慢即是快同样也适用于互联网金融。
 
二、互联网金融的投资价值和时点
 
受益于国内巨大的市场空白,这几年进入市场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年收入、用户数复合增长率平均为100%以上,有不少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在短时间内连续获得了多轮风险投资和产业资本的注入。市场预期和想象空间较大。目前,市场还处于培育和形成期,不管在哪个子行业,寡头格局还没有形成,用户的品牌认识也没有固化,也没有哪个企业形成了强竞争壁垒。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一年之内估值上涨10倍,为初期进入的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溢价。
 
众多知名风险投资者如红杉、IDG等纷纷巨资投资互联网金融赛道,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如阿里、百度腾讯新浪等纷纷抢占互联网金融高地,互联网金融投资并购案子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类创业企业被投资金额比例占到17%左右。
 
互联网金融的价值不是短期的,是长期的,对市场的重组分化过程不是一次的,而是持续的。可以说,互联网金融会对原有金融用户群体的重新划分,对中国金融市场原有秩序的改变,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算现在很多人认为有巨大泡沫存在,投资价值不高,我坚持认为其长期价值比短期价值更高。
 
当竞争格局没有形成,大多数人看不太懂却拼命往里面砸钱,生怕错过机遇的时候,往往就是投资价值最大的时候,不管是对创业者,投资者而言都是这样。就像牛市开始的时候,指数接连上涨,赚钱效应出现,市场一致预期逐步形成。在互联网金融进行投资,正好处于这个时期,互联网金融投资者的目前预期基本趋于一致。
 
三、互联网金融的具体投资机会
 
上面说了很多趋势的东西,下面讲讲具体领域的投资机会。因为领域实在太多,限于篇幅,只能挑选一部分出来阐述,简要的指出一些投资逻辑和注意事项,更多领域和详细内容欢迎私信交流。
 
1、线上要素交易平台。在互联网完成咨询服务、撮合、交易、金融服务的平台,交易标的为容易标准化的大宗商品和工业制成品,比较典型的是上海钢联。在东莞、佛山等制造业发达地域涌现了一些线上工业品交易平台,年交易额高的已突破50亿,在互联网上服务交易双方,部分平台已经获得了风险投资,在深圳也批了一些要素交易平台牌照,未来会在互联网上展业。线上要素交易平台投资价值非常高,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估值容易,有参照物,适合产业资本和上市公司进入。缺点是业务想象空间较小,不容易给出高估值。风险是无法维持持续高增长率。
 
2、移动支付+O2O。未来越来越多的消费、理财会基于特定场景,会使用移动支付(NFC、二维码、声波、指纹)手段。在这个领域阿里、腾讯、银联等巨头已布局重兵。但创业者和投资者仍有机会。即在巨头们掌握移动支付通道的情况,必须开发特定消费、理财场景。比如一些企业(如扫货邦)尝试在商场里为用户提供扫码消费打折,扫货邦的用户来到乐唐黛思在北京老佛爷的店里,试穿后直接用扫货邦app扫码就能查到“扫货价”,也就是通过扫货邦app 手机支付,就能在店内价格的基础上再获得8.8折的额外折扣,这就给那些只在商店打折的时候才去逛商店的人群,增加了平日来店里购物的动力。这样的O2O模式适合风险投资进入,优势是用户粘性强,想象空间比较高,客单价稳定,容易给出较高估值。风险是竞争门槛较低,竞争对手容易复制。且对商家需要有一定的议价能力。
 
3、消费信贷放杠杆。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是没有被释放出来的,消费杠杆式没有被放大的,一方面跟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有关系,一方面和缺乏合适的消费信贷工具有关系。作为提高消费者购买力与刺激经济增长的杠杆,消费金融早就被各国普遍应用,英国、意大利、德国三个国家600个受访样本调查显示,超过40%的商品与服务是通过消费金融提供的,消费金融在不同国家均有效提高了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填补了传统银行业的服务空白。作为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消费金融有助于金融市场细分,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减少系统风险。

根据国外成熟市场的运作经验,与大额的公司贷款相比,小额个人消费贷款的损失更小,也更容易被预测和控制。国内捷信是做得比较成功的。未来企业经营、购车、买房、结婚、教育、旅游这些消费场景都会被消费金融工具所满足。消费金融适合于产业资本和上市公司进入,需要有一定资金持续支持,投资风险比较小,成长空间比较大。风险是政策风险,政策层面可能会根据情况出台一些条例制约行业发展。
 
4、互联网贷款等比价搜索平台。如融360,好贷,91金融等平台,此类平台必须具备较强的线下产品获取能力,以及将产品与用户需求精准匹配的能力,纯做流量平台较难胜出。因为不能持续获取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此类平台适合风险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延展性和想象空间比较大,比较容易估值。风险是必须面对惨烈和同质化的竞争,这个竞争过程可能是漫长和反复的。
 
5、互联网理财超市。国内类似数米网,好买网,铜板街,实际上是通过互联网销售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特别是销售不同类型产品的平台,要求对各种理财产品具备风险控制能力,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能力。终极要求是能根据经济和市场周期,帮助用户进行全资产配置能力。这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都是比较高的要求,所以这些平台初期的竞争力在于以较低费率,或者较高收益率拿到好产品吸引用户,后期需要完善资产配置能力留住用户。其实是要求非常高的,只做销售渠道容易陷入同质化的竞争。此类模式想象空间非常高,容易给出高估值,适合风投、金融资本、流量公司进入。缺点是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没有找到突破点就容易陷入瓶颈。
 
6、P2P。P2P的投资与风险,市场上讲得比较多,我不多赘述了。总的来说,不管是做小额还是大额都是其生存空间,不是说P2P就一定只能做小额,小额大额各有优劣势,关键是平台必须在获客,风控,运营成本与由此获取风险收益之间达成一个平衡。P2P做大数据风控在没有真实完整有效的线上数据的情况下还比较难。我个人比较看好有线下业务拓展能力和风控能力的平台,这样的平台弹性比较好,即使完全不做线上,也有生存能力。好的P2P平台的投资价值非常高,可以产生当期利润,可以积累一些有风险承受能力的用户,挖掘出用户和企业的信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延展出其他营利模式来。

而且随着投资者观念的改变,愿意投资P2P的投资者也会越来越多,用户量的增长不是问题。未来平台的ROE会比较高,但是由于资产质量和坏账风险估值不易做高,适合上市公司、产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风险还是来自于政策层面的监管和打压。另外要提出的一个方向就是,行业必须尽快引入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把资金委托给机构投资者进行分散投资,机构投资者识别风险能力更强,能有效过滤掉潜在风险较高的平台,从而促进行业发展。
 
7、众筹。很多人不看好众筹,我个人非常看好产品、股权众筹平台。众筹最大价值实际上是筛选好的创业者,产品展示和试错的平台。在平台上能达成多少交易倒是其次。众筹平台就象是创意、产品、创业者、用户的一个展示汇聚平台,通过平台发掘好的项目和团队,将发掘成本降低,同时也能低成本的了解产品市场潜力有多大,以参与感的方式传播产品。筛选和传播创新产品的价值,远大于达成交易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众筹平台的投资价值是巨大的,众筹平台的最大投资价值不在于能完成多少交易,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在平台上只能进行小额的投融资,线上投融资的意义弱化。真正意义在于能筛选多少好项目、吸引多少关注目光、在多大程度上传播。投资风险还是政策监管的风险。
 
8、互联网金融安全。互联网金融最受人诟病的就是其安全性,投资者对资金的安全性非常关注,未来,提供基于交易、支付、存储、电子合同等环节安全软件,硬件技术,认证技术等解决方案的公司将会受到极大关注。适合上市公司,产业资本进入,此类公司成长空间有限,但是行业发展的必须品,投入周期较长,容易被垄断,产生当期现金流。风险是成长性不够。
 
9、互联网征信。未来会有很多基于运营商、电商、搜索、论坛、新闻等互联网征信、信息获取分析平台,并且基于这些信息对用户和企业征信进行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供给用户相应的产品。互联网征信能极大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降低的交易成本就是整个行业的利润,征信绝对是个朝阳产业。适合产业资本,上市公司介入,初期投入比较大,投入周期较长,但固定投入一旦产出后,就能产生较大价值。风险是政策监管风险,以及对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监管。
 
10、互联网金融平台及产品评级,咨询等。例如网贷之家,行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需要这样的第三方评级机构,评级机构基本是整个产业链的最顶端,但做到有公信力也很难,要做到公信力就必须放弃一定的盈利要求。评级平台的盈利模式应该是积累一定的需求和用户之后,向评级报告需求者收费。比较适合产业资本介入,评级机构的权威一旦形成后,很难撼动。
 
11、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可以参见我写的《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供应链金融》,此文在网上广为流传,可以百度到,文中对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传统的供应链金融资金流、物流、商流一大半都是在线下操作,而且需要大量的抵质押物物作为担保。我眼中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将资金流、物流、商流以互联网的方式连接成闭环,三流流转和反馈的速度更快,风控成本,运营成本更小,时间差变小,相关权益落空风险更小。这是对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改良而不是颠覆,提升了体系的效率。其实阿里,京东等电商企业已经在实践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各交易主体连接程度的提高,会有更多主体连接到互联网供应链交易环节中来。我个人觉得这可能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内上升空间最大的,也是最容易产生收入,最能服务实体经济的业态。
 
12、互联网证券、保险、银行等。目前互联网证券和保险比较适合中小玩家,特别是互联网证券这块受关注最多,目前国内做得比较好的是雪球,富途,微量等。很多传统券商也将自己的投顾,理财产品搬到网的。在美国有个Motif平台,是一个社交化组合投资平台,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构建投资组合,突破传统的经纪人模式,已获得高盛投资。目前国内也有几家类似平台做得不错。互联网证券平台的意义在于减少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社交化的投资能从平台的其他用户那里获取不少有价值的意见,减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特别是中国这样的散户交易量占比较高的国家,会非常有市场空间,平台需要做的就是对UGC内容质量的控制。平台可以积累比较多的有价值投资者。

但垂直平台的用户数肯定没有流量平台那么高。所以考验创业者的是基于这些用户,如何横向拓展更多的变现场景。目前这样的平台估值普遍不高,因为投资机构往往比较注重用户数和增长率,但是忽略了用户的质量和粘性。比较适合风险资本进入。风险也是监管机构对互联网证券平台在网络展业的风险。互联网保险是三种金融业态中最具备创新潜力的,最能吸引用户流量的。机构未来可以开发出更多针对特定事件,特定人群,刚性需求的险种,众安保险开发的高温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样的保险服务边界基本是没有界限的,假设哪一天能混业经营,互联网保险带来用户群体将可能是最多的。但互联网保险目前还属于牌照管理,对于普通机构来讲,投资机会基本没有。
 
13、互联网理财工具类。比较典型的是刚获得风投的随手记,团队一直坚持做记账产品,积累了几千万忠实用户,而且用户粘性比较强,比一些纯流量的互联网理财平台的用户基础要好得多。它解决了用户记账的刚性需求。下一步随手记可能要考虑变现问题,可以基于用户资产负债表表的资产配置和建议,可以基于相关账目进行生活服务的推荐,比如用户若在“看病”栏目记了很多账,可以针对性的推出一些商业保险服务,诸如此类,随手记可以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大的涵盖理财,生活,母婴,旅游,教育,装修等服务的入口。所以,个人感觉风投给随手记的估值严重偏低。工具类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投资价值非常大,它可以从解决某一点刚性需求获取大量的用户,进而发展成覆盖用户生活各方面的入口。投资者可以多关注一些。
 
互联网金融最大的风险还是来自于道德风险(明知故犯,故意诈骗)、无知风险(不会、不懂、不问)、政策风险(政策风吹草动),其他比如信用、市场、法律、操作风险其实不显著高于传统金融机构。是可控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降低在可承受的水平的。
 
四、给投资者和创业者的一些建议
 
对创业者而言,建议多做线下,不要仅仅纯做流量平台,必须具备线下展业的能力,少即是多,慢即是多,慢慢增强自己的护城河,增强自己的用户粘性和解决刚性需求的能力,不要太早考虑商业变现。用户粘性很强的情况下,即使用户的绝对数量不是很高,也具备很高的价值。而不解决用户刚性需求的纯流量平台,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
 
对投资者而言,除了关注团队,市场空间,平台的用户数,市场份额之外,增长率之外,可能还应该关注用户粘性(用户迁移成本太低了,动一下鼠标即可),有没有解决用户的刚性需求,以及未来可能的变现能力。腾讯和百度这样的流量平台也是解决了社交和获取信息两个刚性需求。纯按照流量大小来估值可能会面临投资风险。
 
下次有机会给大家报告一下,互联网金融投资与资本市场的互动逻辑,如何进行一、二级市场联动,使得投资者、创业者、上市公司等多主体达到多赢局面。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