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田被曝裁员且欠薪“轻资产”模式遇阻
被爆裁员逾1500人 一亩田“轻资产”模式遇阻
孙然
因近期大幅裁员,一亩田被疑造假事件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裁员、投资方撤资、交易数据造假等传闻层出不穷,一亩田的经营状况似乎风雨飘摇。
9月1日,多位被一亩田辞退的员工向《中国经营报》记者爆料,新一轮裁员又开始了。在其中一个讨论群中,有员工称此前未被裁掉的一线员工,现在已被全部裁掉。
此番一亩田深陷舆论风波的伊始,缘起该公司于8月28日以邮件形式大规模辞退员工。曾在一亩田北京区工作半年多的产地专员徐远(化名)告诉记者,近期累计被裁掉的员工大约在1500人左右,公司给出的理由无一例外都是“存在《销售违规分级处罚管理办法》规定的违规事项,达到该办法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度。”
如上述信息属实,对比此前媒体报道的一亩田共有超过3000名员工的数据,则该公司裁员比例已接近50%。此外,还也有人士称裁员比例为80%。如此幅度,不得不令人疑惑一亩田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而截至发稿,记者都未能联系上一亩田副总裁李国训,对方手机已经处于停机状态,另据媒体记者称,该号码前段时间还可接通。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经过一亩田的风波,B2B平台型农业电商模式究竟能否走的通,也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人幻想把农产品电商交易做成类似于淘宝的轻资产模式,但农产品属于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一亩田仅具备信息披露功能,但在交易的各个环节并未提供创新价值和解决方案。其采取的大量圈人、圈钱、圈信息的手法并不能解决实际需求。
大幅裁员
8月29日有媒体爆出,B2B农产品交易平台一亩田因投资方红杉资本撤资而大举裁员的消息。
“一亩田高峰期一线员工约有2500人,七八月陆陆续续开掉了500人,8月28日一次性开除一千多人,目前全国每个产地只剩一两个人。”徐远称。同样在8月28日离职的吕烨(化名)也向记者证实,他所在的中北产地大区包括湖北、河北、河南三个省,共离职了40人,还剩下两人,其中一人为大区经理。
根据原中北产地大区员工吕烨(化名)提供的公司邮件,一亩田方面称,正在抽查他6月或7月的部分业绩,如果核查后发现不存在任何违规事项,公司将真诚道歉,并欢迎该人士回来共事。然而,一亩田的这种说法也令人疑惑,相当于审查工作并未完成,但员工却已经收到辞退邮件。
随着事件的发酵,一亩田官方也发布公告进行了回应。在公告中,一亩田否认了存在投资方撤资的情况。此外,该公司将此次裁员形容为“刮骨疗伤”,并将裁员归结为两点原因:一方面,据公告内容显示,一亩田自今年6月着手调查地推团队中的严重销售违规行为,发现销售环节存在违规及不诚信现象,已有员工因业务违规至违法程度被移送司法机关。另一方面,公告提及,一亩田的服务模式、业务模式及商业模式的变化,是伴随着团队增减和组织结构而变化。
一亩田的公告指出了辞退事件的核心——违规刷单行为及其带来的虚假交易。
此前据媒体报道,一亩田方面称其平台日均交易额3亿元,年底有望突破1000亿元。而这一数据的真实性也受到业内质疑。“这个数据不是假的,只是都是刷出来的。6月份以前平台领导逼着员工刷流水。”徐远称。
从公告的内容看,一亩田官方认为,违规交易是员工的私人行为。江豪(化名)对此感到很委屈,“公司下任务,我们执行,现在把那项任务归咎于我们员工违规不诚信,这个罪名接受不了。”而多位离职员工则认为,刷单现象的产生是迫于一亩田过高的业绩指标压力,且公司其实默许客户夸大流水金额的行为。
据了解,一亩田某门店6月和7月公司规定每月的业绩是2.3亿元,平均每人分到2000多万元的流水指标。而北京产地专员的业绩指标相对小,每月每人300万元。
其中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之前公司明确说明,所谓违规,是指员工本人拿钱私自走流水套取公司返利,至于市场客户怎么做,是我们无法阻止的。”离职员工王林(化名)更是表示,只有少数交易是实际发生的,绝大部分商户是把平台当理财产品来做,而这些公司中高层领导都知晓且默许。
此外,以上多位人士也证实,私拿流水的情况,公司总部通常会让大区经理自查,总部复查,和这次的大规模辞退且不经事先调查的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
至于如何刷单,徐远透露,一亩田为了激励流水有返利政策,以前是千分之二,后来变成千分之一。员工会去乡下找种植大户、代办或者市场批发商,每天走几套流水。“胆子大的(商户)敢刷,弄几万块钱,办几套卡,既当买方又当卖方。比如准备十万块钱,办20套卡,10张买方,10张卖方。做10单就是100万,按千分之二的返利就是2000块钱,所以当时批发商是很乐意做这些事情的。”
而一亩田被传大批裁员及投资方撤资的消息,也惊动了已经与该平台签约的商户。有离职员工告诉记者,由于担心平台服务能力及资金安全等问题,已有客户向一亩田要求退款。
欠薪风波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亩田裁员风波的起因或因为资金链断裂。该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令人关注。
在一个被辞退员工的微信群中,多位被辞人员向记者证实称,一亩田目前拖欠每人一个月底薪及三个月绩效奖金。据称,人均被拖欠数额2万元左右,另有人士称自己业绩做的稍差,被拖欠1.6万元左右。如上述数据属实,若按照市场估算被辞人数总计1500人计算,拖欠工资总额或达到3000万元。
据天下网商报道,至今为止一亩田共进行了三轮融资:2012年12月获得来自红杉资本中国数百万美元投资,2014年7月获得红杉资本中国及光信资本合计2000万美元投资,2015年7月最新的C轮融资,据悉达到数千万美元规模。
反观一亩田的盈利模式。记者致电一亩田官方客服,对方多次强调平台目前不收取任何服务费,在平台上传产品信息并不收取费用,而如果供求双方在平台上交易,一亩田也不收取抽成和手续费。唯一付费部分是面向金牌供应商收取的保障金,但该资金半年后可退还90%,而金牌供应商可得到更多展示机会。吕烨告诉记者,公司是按照1000元一年向供应商收取费用。而也有观点认为,这种保障金模式,可理解为资金池。
徐远称,据他了解,目前一亩田没有任何盈利手段,签约保障金不属于服务费,公司会退还给农民。而公司对他们的考核也没有销售指标,没有任何收费业务。“我听说我们给一个政府做了关于农产品分布情况的报告,收了几万块元,除此以外我没听说过任何公司有收入的消息。”他说。
模式困局
大量一线地推人员带来高额的成本压力,为了前期推广圈占市场实行的补贴计划,以及有限的盈利渠道,一亩田陷入今日的局面或是其商业模式埋下的“祸根”。而一亩田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
吕烨提供的一份邮件中显示,自9月1日起,一亩田将调整运营策略:调整签约保障金折扣至8折,取消所有交易补贴(即取消2%的金牌采购商补贴)。他同时透露,根据一份现任员工流露出的信息,之后公司会推出新版APP,全部为会员制收费模式。
但这些改革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农产品B2B电商存在平台型和自营型两种商业模式,一亩田属于前者。一亩田平台上,供应商可以免费展示产品信息,然而该公司的希望是,供求双方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把线下交易搬到一亩田平台上。把握支付环节,建立闭环,这也是该公司日后探索长期盈利模式的重要前提。
然而徐远称在其工作的半年中,几乎没有遇到过采购商通过平台采购的,相反大多是看到供应商在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和电话,联系后在线下看货自行交易。他认为,农产品买卖双方没有走平台流水的必要。从柜台打款给公司,还要排队和交手续费,且公司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打款给供应商。这给交易环节增加了麻烦,他认为正是因此没有真实的流水。
此外,徐远认为纯线上的交易模式也有问题:“一批直径80厘米的苹果,甜度、脆度、表面光滑度和颜色不同都会影响价格。熟悉苹果的内行人士,只有当面交易才会购买。如果只在网上看到苹果的图片就下订单,拉到那里绝对是要赔钱的。”而一亩田客服人员也对记者表示,平台不会进行验货,打款周期都由买卖双方自行协定。
在李志起看来,用平台型模式做农产品具有先天缺陷。“农产品和任何工业化产品都不同,是高度非标准化产品。这也导致交易双方缺乏信任,追求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尝到的体验,才能逐渐建立起信任。从这个角度讲,一味想通过网络、虚拟信息的数字化来解决问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长期积累的信任才能完成。”他更认可深度介入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直营型模式。“有完善的链条,从上中游都有足够的控制能力,才能保证链条运转自如不会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