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规模31万亿人民币,没有想象中的危机四伏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31万亿人民币,没有想象中的危机四伏
孙骋 / 2015年02月05日浓缩观点
-
中国影子银行并非像某些观点认为的那样规模庞大、危机四伏,影子银行从规模及不良贷款角度看,对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有限,中国金融体系整体风险可控,产生大规模信贷危机的机率不大,影子银行中不良贷款具有传染蔓延效应,因此监管层应该防范不良贷款出现升级扩大。
国内对影子银行的忧虑从未间断,一些声音甚至认为:未来如果发生大规模金融风险,中国可能是根源。英国《金融时报》2月3日报道称,北京方面宣布整治影子银行的努力取得了局部胜利,令其可以在不加剧风险的情况下,采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
不过,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和风险也许被高估了。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31万亿人民币,没有想象中的危机四伏
近日,奥纬咨询联合全球智库经纬国际经济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影子银行分析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影子银行并非像某些观点认为的那样规模庞大、危机四伏,影子银行从规模及不良贷款角度看,对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有限,中国金融体系整体风险可控,产生大规模信贷危机的机率不大,影子银行中不良贷款具有传染蔓延效应,因此监管层应该防范不良贷款出现升级扩大。
影子银行是指一些非银行中介机构提供和传统商业银行类似的金融服务,它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包括: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
通常,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要受到中央银行等机构的监管,如果把一些业务以影子银行的方式操作,做成表外业务,这些资产在银行的损益表上是看不到的,这样可以逃脱监管,迷惑迟钝的投资人。
影子银行往往是一些大规模金融风险的诱因,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由于此前投资银行用表外业务的方式将次级贷款证券化,并用信贷违约掉期来对冲风险,最终风险积累爆发,投行损失惨重,雷曼兄弟破产,造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奥纬咨询认为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体系外的信用中介业务,目前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约31万亿人民币,这个数字低于目前普遍认为的40万亿至60万亿规模;不良贷款率据估算在10%~23.9%,其中仅22%至44%的影子银行不良贷款会‘转移’到商业银行体系,进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最多提高约1.8%至4.3%。”
当前,国际上对中国金融体系存在一些悲观看法,比如经济下行情况下高负债及信贷泡沫将导致危机,并可能冲击全球金融体系。不过,这份报告较为乐观:在国家层面相比美国,中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固,即使计入了全部毛负债,不论从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层面,净资产都是正值。
中国的国家主权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达八十七万亿人民币,相当于GDP的184%。在企业层面,一些机构或专家担心中国快速增长的企业负债率,同时却忽略了企业的高存款率。在个人层面,中国家庭负债率低,不易产生美国那样的次贷危机。同时对于全球其他各国而言,中国是净债权国,因此中国境内潜在债务问题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直接系统性影响的可能性很小。
中国的影子银行,比国外的要安全一些
中国的影子银行比国外的要安全一些,因为国外影子银行的资金大部分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中国影子银行的资金大多数进入了实体经济,帮助中小微企业进行融资,对经济发展有正面意义。
市场通常认为所有影子银行活动均属于高风险,存在潜在的“隐形泡沫”,其实不然,根据不同产品风险向银行体系的“转移”程度,奥纬将影子银行的风险层次分为三个层次,由高到低为:银行表外融资、信用担保、非银行融资。
风险层次最高的是银行表外融资,这是由于银行受限于监管政策,比如贷款额度限制、存贷比、资本充足度要求、部分行业信贷投放控制等,需要通过“出表通道业务”方式,来满足信贷投放不足市场部分的信贷需求。
银行表外融资的主要风险来源是: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资产风险两者错配,以及由此银行系统承担的“刚性兑付”责任。所谓刚性兑付,就是如果相应的借款人发生违约,银行机构必须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
风险层次稍低的是信用担保,即增信机构为信用水平较低的客户向银行借款提供信用担保,或者为信用水平较低的客户发放贷款,带动银行放贷规模扩大。信用担保的主要风险来源是:增信机构由于风险管理水平及资本实力导致的的隐含风险,可能蔓延至银行系统。
风险层次最低的是非银行融资,比如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非银行机构进行的融资,包括金融租赁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新型网络金融公司(如P2P),等等。非银行融资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填补和满足银行系统遗留的信用需求缺口。
非银行融资的主要风险来源于增信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及可能存在的销售误导,但风险通常不会溢出并转移至银行体系,对国家整体的系统性风险较小。
未来中国影子银行将向互联网金融、新兴银行和资本市场转移。中国金融体系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局面正在改变,中国互联网金融是全球最有活力的市场,这对于中国本土及国际金融企业都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及发展的领域。(孙骋/钛媒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