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通遭遇反垄断:专利授权是否已变味儿?
当高通遭遇反垄断:专利授权是否已变味儿?
张思 / 2014年10月21日浓缩观点
-
今年年初来自手机中国联盟的一纸检举信列举了高通的七宗罪,如果按照高通的逻辑和初衷,这封检举信本不该出现,然而产业链下游厂商的抱怨却提醒我们注意高通专利授权是否已经变了味道,改了初衷,它究竟是推动了产业进步,降低了准入门槛,还是阻碍了下游厂商的发展和壮大。
9月12日高通案有了新进展,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在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透露:高通垄断案调查已经结束,马上进入处罚阶段。
高通如何应对?如何解释?为了得到这些答案,《商业价值》记者在不久前访问了高通在美国圣迭戈的总部。时逢8月19日国内媒体传出发改委确定高通垄断事实的消息,原定于美国西部时间20日下午与《商业价值》记者在圣地亚哥总部的采访,前一天晚上还出现在国立清华大学授予高通创始人艾文·雅各布名誉博士学位的仪式上的CEO史蒂夫·莫伦科,并没有按计划接受记者采访。
在最敏感的时间里造访高通美国总部,期间接触的高管们没有针对中国的反垄断调查做过多的评价和解释,只是反复强调高通的逻辑。不久后,高通执行董事长保罗·雅各布出现在天津达沃斯,舆论焦点依然是这单官司,照例保罗并没有透露更多的信息,态度依然如故。
高通的逆袭之路
在通信这个领域里,不到30岁的高通只能算是业内的“新人”,却能因为垄断嫌疑被调查。抛开垄断官司不谈,高通的成长速度的确令不少已经陨落的行业巨头相形见绌。
走进高通园区的主楼,那堵著名的专利墙赫然在目,时至今日这堵墙早已承载不了高通全部的专利,墙上的1700多项专利只占到高通全部专利不到6%的份额。对于高通而言,这堵墙和这些专利首先是荣誉、是安身立命之本,随之而来的收入和利润其实是后话。无论最终高通是否面临高额罚款,垄断事实如何论定,有一点毋须质疑的就是:高通并非四处收钱的专利流氓,要知道这些隶属于高通的专利并非来自于收购,而是大部分属于高通以及高通的工程师们,是高通研发的积累。
而如何用这些技术积累变现,在这条路上高通走在了产业里所有人的前面。
这是一家由工程师创立的公司,最初,为了能在GSM已经成熟商用的产业环境里立足,他们想出了这个办法。当时通信业的心脏在欧洲,朗讯、爱立信这些通信巨头们正在为GSM专利的归属,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激烈的博弈着,GSM是最广泛的商用网络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而一个渺小的军方通信标准CDMA压根儿没有进入通信巨头们的法眼,他们并不认为在这个标准上做文章的高通还会有机会。
不过艾文.雅各布和他的工程师们并没有就此作罢,就如同他在学位仪式上的开场白:“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所做的事情会有多么伟大,只是希望能够通过通信技术做与众不同的事情,改变生态链。”随后在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宴会厅里爆发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台下几乎都是高通的员工,再回想起刚刚经过的宴会厅外那条路的方砖上,也都是员工写给老雅各布的溢美之词,竟然有那么几分个人崇拜的意思,在美国这样的情形并不多见,尽管伟大的创业者并不少,不过像老雅各布这样完美逆袭的却真不多。
因为一时间无法掀翻GSM同盟,在巨人掐架的当口,高通所能做的是把所有关于CDMA的研发向TIA(美国标准组织)和ITU(世界标准组织)申请了专利。一开始没人关心高通的这些CDMA专利,也不认为它真的会成为一个新的通信技术标准,但是随着高通的动静越来越大,GSM阵营里的厂商希望将CDMA扼杀在摇篮里。
随着高通的不断叫卖终于有运营商开始关注CDMA技术,但是问题随之而来,高通与其他厂商不同的是除了技术、专利,自己并不制造设备,必须要由GSM阵营里的设备厂商们制造CDMA设备,而他们扼杀高通的办法是既不交给高通专利费,对于研发CDMA设备也不上心。
故事发展到这里高通有可能已经走到尽头,不过剧情发生了逆转,一方面高通与这些厂商展开了专利战,CDMA的专利费一定要收上来,否则高通无法维持接下来的研发,而这段经历让高通彻底理顺了经营CDMA IPR(知识产权)的商业模式。另外一方面,别人不制造,高通自己来制造,所以昔日的高通包揽了CDMA端到端设备的全产业链产品:基站、芯片、终端等等。后来随着CDMA被认可,并且运营商订单纷至沓来,高通将基站业务出售给了爱立信,终端业务出售给了京瓷。
而在CDMA被认可的过程中,无论是证明技术本身还是打造这条产业链,高通都投入极高的费用,仅仅是在圣迭戈周边以及全球做网络测试就投入了数亿美元,那辆当年绕着圣迭戈拨打测试电话的面包车被留下了车体的一侧展示在高通的博物馆里。如果没有专利授权费用的支持,这一切恐怕都无法实现。
专利授权的初衷
很多人都清楚高通分为QTL(高通技术授权)QCT(半导体)两大业务,对于其QCT业务很好理解,至于QTL业务似乎始终遮着神秘的面纱,但却没有人真正揭开面纱背后高通真正的运作方式。并不意外,因为这是高通这部高利润商业机器最为核心和机密的一块,轻易示人也并不可能。
我们可以看看高通QTL业务的初衷。
在很多舆论的逻辑里专利授权是一门容易的生意,但事实上高通还有不少投入巨额研发费用但是未能取得巨大商用成功的项目,对于高通而言这些项目的研发成本并不低于那些已经取得了市场认可的研发成果,并且这些技术本身还有可利用价值,高通用专利的方式保住了自己的投入产出比,同时也通过专利的方式实现了技术直接变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5年前高通与Technicolor数字影院公司合作,希望将电影由模拟技术转变为数字技术,并且利用新的渠道去传播。然而,由于当时成本高昂,电影产业链上的各路厂商并没有拥抱高通的这些技术与模式,高通希望在电影领域打开局面的雄心最终没能实现。
再比如当年高通发起的应用商店brew,诞生于2001年的brew要早于安卓与苹果的应用商店,初衷是为CDMA手机丰富数据应用,提升用户体验。当然brew最后的结果也是短暂的生命周期,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变化,苹果与安卓的崛起brew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对于科技企业来说失败的研发项目可能只意味着成本,但是高通却精明到将失败项目中可利用的部分变为专利,例如前文提到的数字电影技术,高通就将这项技术做进了自己的芯片中,并且由于高通掌握了相关知识产权,所以这个曾经失败的项目依然可以为高通带来收益。
在高通最初的逻辑中,技术授权首先的意义是:技术被商用之前就要进行研发投入,而确保研发能够持续下去的就是技术授权。每年高通将营收的19%投入到研发中,这即使是在研发投入一向较高的通信企业中都算是相当高的比例。
除此之外,高通认为技术授权可以降低行业进入门槛,换言之:没技术不要紧,买我的就行了。高通高级市场总监Pete Lancia强调高通高通视自己为行业的“研发引擎”,“我们的研发成果帮助很多希望进入到这个行业的公司,比如OEM厂商,减少了它们研发的复杂性和投入成本。”而在高通看来目前的商业模式和生态链发展是健康和充分竞争的。
专利授权是否已变味儿?
故事讲到这里,高通本应该是一家令人尊敬的科技公司,一家对产业链充分竞争大有裨益的公司,的确CDMA的出现,令运营商避免了被GSM这个寡头技术标准牵制的局面,而事实上运营商也是出于此才接受CDMA标准。
但是今年年初来自手机中国联盟的一纸检举信却列举了高通的七宗罪:针对以整机作为计算许可费的基础、将标准必要专利与非标准必要专利捆绑许可、要求被许可人进行免费反许可、对过期专利继续收费、将专利许可与销售芯片进行捆绑、拒绝对芯片生产企业进行专利许可以,以及在专利许可和芯片销售中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如果按照高通的逻辑和初衷,这封检举信本不该出现,然而产业链下游厂商的抱怨却提醒我们注意高通专利授权是否已经变了味道,改了初衷,它究竟是推动了产业进步,降低了准入门槛,还是阻碍了下游厂商的发展和壮大。
今天的高通已经不再是当年饱受GSM大同盟欺压和看不上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商,而是已经成长为通信业的新巨头:无论在技术标准上还是产品上,进入手机行业甚至是通信行业都无论如何绕不开高通。骁龙芯片仍然是高端旗舰机不可跨越的核心零部件,CDMA不再是非主流的技术标准,成为了3G时代的技术基础,高通后期着力研发的OFDM更是成为4G LTE的重要组成。它似乎不需要锱铢必较地拿回专利授权费用,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保障。
至于降低行业门槛。从业绩来看,根据最新的201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本季高通净利润为22.4亿美元,同比增长42%,营收68.1亿美元,同比增长9%。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净利润一项,与如今通信设备领域的第一巨头爱立信今年Q2的27亿瑞典克朗(约合3.76亿美元)相比,高通的净利润绝对在较高的水平线上,更不要与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率相比,今天的国产手机厂商们仍然徘徊在利润的大门口,专利费用不但没有降低下游厂商的门槛,反而成为了无形中的压力。
产业链上下游的极不平衡导致了下游厂商们的不满,焦点无非是高通作为上游企业,用专利授权的方式拿走了太多的行业利润。而残酷的现实是:中国的手机厂商又绕不过高通。
高通营收的三成来自于QTL,而高通整体营收中有接近一半来自中国企业,目前智能手机生产制造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中国。产业上下游这两股力量该如何博弈?对于高通而言,再严酷的罚款都不是毁灭性的打击,关键在于不要触动其商业模式的根基:专利授权。今天,高通的心态是试图用自己的逻辑与初衷打动和说服舆论其合理性,但是如果初衷已改那么逻辑是否也需要调整?
高通需要面对的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之下,是否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创始之初所奠定的商业模式,当安身立命之本变成了高利润的营收,是否还能保持饥饿感持续创新?日子太好过就会丧失战斗力的说法在IT业界被无数次地验证过,英特尔在SOC(片上系统)上迟到,导致移动设备芯片全面落后于高通就是眼前的例子。虽然当下的高通看似无敌,但是对手却并非不存在,例如华为海思芯片,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追上了高通的多模多频技术,并且已经掌握了高通引以为傲的下一代产品技术Cat6(载波聚合),而在高通的时间表里本应该是领先对手两年的。
而中国手机厂商所要认清的是:当年的高通凭借着一个不入流的技术标准成长为今天行业的霸主,绝不仅仅是依靠这看似一本万利的专利授权模式,自身在产业逆境中的突破和创新才是本质,因此要实现利润,突破瓶颈最终依靠的还是自己,而不是依靠与高通讨价还价降低专利费,要知道今天有一家手机厂商的营收和利润都远高于高通,那就是苹果。少了核心技术,在价格红海里斗争的中国厂商何时上岸,可能并不取决于跟高通的这场官司。(文/《商业价值》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