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关注设计,Google以Material Design打造文艺范儿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向纸墨学习什么

在Material Design Guidelines里,官方给出的如何体现纸墨的含义,是从物理空间的动效来阐释,如:界面的视觉光效、空间的表面质感和交互的动画运动感等三个规律来表现。在交互界面上要围绕这三点的原则来设计一套新语言,这就必须重新思考整个底层架构,而Google借鉴了传统的平面印刷设计。

提到“平面”众所周知,这个词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历史,它的实用性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路边的公交牌、机场大厅的指引路标、品牌的包装盒……它的作用与辨识度在日常中不言而喻,正是出于这种普遍性,如今各大商家都开始从这里面寻求差异化的设计突破,如:Windows Modern和接近这套理念的iOS 7 。

回顾过去这三大阵营的设计理念,各个风格迥异:Holo永远会在原有的icon上叠加几何图形的立体视效、Modern彻底引入平面识别系统将屏幕的每处像素都贡献给内容、iOS 7之前则以Skeuomorphism模仿真实的事物实现人机界面交互的简易性。当传统平面的概念没被微软先入为主足够引起行业震动、App Store的概念刚出来时,“用户体验”在2009年那段时间还是一个很新鲜的词,产品的文化与感情表达还不像今天这么泛滥。这就会带来一个疑问: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开始关注设计、开始用技术之外的“感情”因素来做产品?

2007年iPhone的发布之后诞生出App Store的概念,手机也可以像PC一样使用。这促使第三方开发者可以不用再受限于Windows和渠道运营商,直接将写好的软件放在App Store这样类似的移动平台里自由交易,当软件的数量倍增使用的人尝到甜头,平台的力量随着用户与开发者的利益相互满足,其影响力也随之越强,优秀的软件并随即而生,这就形成三者共赢。

截止到今年Apple付给开发者的支票达百亿以上的规模,这就引来许多开发者愿意在移动平台里花精力去设计一款优秀软件,然后专门给这些呈规模效应的平台设计App并可养活一个事业,而作为产品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设计师,并可以得到发挥。当所有这些平台、用户、开发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发展时,大家的精力可以聚焦在产品上,而打造产品除了用工程的逻辑思维编写出每个功能步骤外,产品的美观、文化、可操作性就需要用优秀的设计体验来完成。

当Apple掌控软硬件取得空前的成功后,设计不只是再表现于皮肤表面之外,而应在里面融入通常大家所熟知的:文学、历史、音乐和艺术等等人文的主观性感受,这些非理性的感情因素,致使大家开始关注产品的人文精神。

迫于竞争的压力,这就是为什么微软在2010年将Windows Phone从瑞士平面里获取设计Modern的灵感引用到Windows 8的原因之一,后来Apple也将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Skeuomorphism由Jony Ive领导改头换面,以至于今天Google也要开始从传统的纸墨文化概念里面寻找出路。

Google是如何将传统“纸墨”的定义和产品联系在一起?从Material Design Guidelines里面可以看到,下拉菜单和主界面的组成通常是一张张排列整齐的卡片来衔接,卡片承载的信息量贯穿始终。卡片式的设计由来已久,在Web、移动客户端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而唯独Google由这种风格贯穿彻底,因为卡片不像网页没有边缘界线可以无限延伸,它的特征跟我们用到的便条、普通纸张一样有实际的边界数量,像纸一样可以折叠、收放自如。

卡片、纸,这两者相同的特征可以将它们联系起来,它们的简洁、易用性不容置疑。所以,卡片与纸的联系可以看作Google从传统纸墨里学习材质的典型。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