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说】选择困难症患者有救了……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 创业者说】选择困难症患者有救了……

    韩佩 / 2014年12月27日

    浓缩观点

    • “甭纠结”直观的来讲,是一款可以通过用户投票来帮你做决定的社交产品。像小编一样患有选择恐惧症的人群,可以将自己的纠结进行一键提问,通过用户投票,在数据统计星座、年龄、性别等分析维度下,让别人帮你作出决定。

    《商业价值》新媒体注:直观的来讲,“甭纠结”是一款可以通过用户投票来帮你做出决定的社交产品,在微信一家独大的现状下,能出现一款不一样的社交产品,十分难得。

    “甭纠结”是陆初杰的第三次创业,他的前两个项目受众群体同样是90后。这个80后的创业者在谈及做这款产品的初衷时,像大男孩般说了句“我们之前有一个很大的梦”。

    陆初杰告诉钛媒体,他是做管理咨询出身的,所以对数据比较敏感,产品最初的设想是更想做一个“电商导购+大数据”的模式,Nice是所见即所得,而甭纠结想做“我思即我选”。“我们一开始是想抓人做决定的那个点,从问问题上可以分析出你是什么样的人,由此来进行个性化推荐,方便人买东西、做决定的一个产品,这是我们最初的比较大的梦。”陆初杰这样来形容做产品的初衷。

    插个题外话,陆初杰还是一位上过非诚勿扰的男嘉宾,并成功牵走了一个妹纸。在钛媒体此前的报道中,也有两个创业者上过非诚勿扰,木瓜移动的创始人沈思和知乎的创始人黄继新(见钛媒体报道《 沈思的木瓜心经:创业就是“做了一百件事,九十九件都是错的” 》、《 四问知乎黄继新:慢公司下一步 》)

    这是怎样的一款产品?像钛妹一样患有选择恐惧症的人群,可以将自己的纠结进行一键提问,通过用户投票,在数据统计星座、年龄、性别等分析维度下,让别人帮你作出决定。是不是觉得听起来还有点Cool呢?同这款看起来很新奇的APP一样,它的用户群体,是那群同样喜欢新奇东西的90后。一起跟着钛妹韩佩来了解下这款产品:

    纠结星人终于有救了。

    没错,小编是个天秤座,典型的“选择恐惧症”症候群体,买个杯子都要问三个人以上,才能做出决定,然后问到周围没朋友……有数据显示,在新浪微博“纠结”的实时搜索找到两亿多条;百度贴吧搜索“纠结”有八千多万帖子;豆瓣中,“纠结”相关的群三百多个,豆友12万。于是,乐于助人的小编发现了这样一款产品。

    直观的来讲,“甭纠结”是一款可以通过用户投票来帮你做出决定的社交产品。像小编一样患有选择恐惧症的人群,可以将自己的纠结进行一键提问,通过用户投票,在数据统计星座、年龄、性别等分析维度下,让别人帮你作出决定。

    是不是觉得听起来还有点Cool呢?同这款看起来很新奇的APP一样,它的用户群体,是那群同样喜欢新奇东西的90后。而这款产品之所以入选360蒲公英创业计划,最吸引他们的一点,正是很酷的设计和搞怪的画风,见下图:

    “一开始我们有个很大的梦,

    误打误撞却发现了更大的需求”

    甭纠结是陆初杰的第三次创业,他的前两个项目受众群体同样是90后。这个80后的创业者在谈及做这款产品的初衷时,像大男孩般说了句“我们之前有一个很大的梦”。

    陆初杰告诉钛媒体,他是做管理咨询出身的,所以对数据比较敏感,产品最初的设想是更想做一个“电商导购+大数据”的模式,Nice是所见即所得,而甭纠结想做“我思即我选”。“我们一开始是想抓人做决定的那个点,从问问题上可以分析出你是什么样的人,由此来进行个性化推荐,方便人买东西、做决定的一个产品,这是我们最初的比较大的梦。”陆初杰这样来形容做产品的初衷。

    但是电商导购+大数据的模式链条太长太重,实现起来有着一定的难度。在用户的积累中,陆初杰和他的团队慢慢发现,这款产品更像是一个杀时间的社交工具。

    虽然看似简单的投票动作,却是很好的可以用来消除碎片化时间的一种方式。“我们的数据显示,用户每天在线的平均时长是在10分钟左右。”

    钛媒编辑在试用甭纠结时,发现帖子更多的会是类似“我要不要向他表白”、“该选择自己喜欢的还是喜欢自己的”这样关于情感问题的帖子。对于成年人来说,看到这样的帖子我们或许会会心一笑,而对于90后或者95后来说,感情正是这个年龄的刚需。

    树洞的兴起,让匿名社交火了一把,但是“倾听”的问题解决了,发帖人的纠结却并没有解决。陆初杰发现了这一点。

    “于是,投票变成一个很好的破冰点,一方面可以收集数据,得到反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陌生人之间破冰,拓展社交。”

    这也解释了,为何甭纠结会从以产品为导向转成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陆初杰提到,在产品上线的一月中,最大的收获和变化是把用户的年龄层次降到了95后,以及发现了95后小朋友的情感需求。甭纠结自己的数据显示,76%的用户为90后,95后更是占了总用户数的48%。而在所有的频道分类里面,“爱得死去活来”是最容易引起参与的话题之一,产生的投票量也最多。

    “80后不理解?

    没关系,那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群”

    如果不是陆初杰亲口告诉钛媒体,我可能不会相信,甭纠结最小的用户年龄只有九岁,在甭纠结的QQ群中,还有11岁的小朋友在里面发自己的纠结。“有很多80后表示不能理解,那就说明他们并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90后的年轻人是更有价值的一个群体”在钛媒体编辑提出80后同事的感受时,陆初杰笑着说。

    产品的很多玩法,是超出陆初杰本身设想的。比如,他们从来不会想到原本是为了类似于nice一样给图片加标签的功能,会被用户当做静态弹幕玩起来。

    在一个纠结状态下面,用户在进行投票的同时,还可以在图片上进行标签的评论,这本是一个建议或理由展示的地方,却被用户当做新的一种方法玩了起来。在不少图片上会出现“我挡我挡”、“快遮住”、“我没有地方贴啦”类似于这样完全和纠结无关的话题。但是正是这个被用户玩坏的功能,却很好的提高了用户的活跃度。

    “这一点确实很出乎我们的意料,但是最愁的是用户需求没有办法满足。”陆初杰说到,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标签的字数以及条数都是有限制的,为了不影响图片的美观,标签是限制在20条以内或者图片贴满就不能贴了,然而显然现在的需求不能被很好的满足。“我们可能会考虑标签加入跑马的形式,可以进行滚动显示。”这种玩法,不正是时下火热的弹幕了吗?

    根据数据显示,甭纠结从11月9日上线到现在,积累了将近8万的用户量,日活在1万,每天产生600-700条内容,单日的投票总量在5万票左右,如果你发起的纠结大家并不感兴趣,帖子很快就会被沉下去。留存率也是他很乐意提起的一点,“我们的留存率次日可以达到45%,次周到30%”,而这一数据和钛媒体此前关注的same很是相似(详见报道 《Same:绝无“关注”的“下一代”社交实验》 ),“same的这个留存率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做社交的人大多想了1到100的问题

    却没有想0到1的问题”

    陆初杰并没有一开始就想做社交。甭纠结只是在用户投票中产生数据和统计,在用户的积累中产生了社交需求,然后才去做下一步打算。

    “中国做社交产品的人大多都想了1到100的问题,却没有想0到1的问题。”陆初杰对钛媒体说,“如果一个社交软件上,一个人都没有你还会玩吗?甭纠结就可以,你可以发起投票,分享到朋友圈里,朋友们无需下载甭纠结,就可以与你互动,这样用户自己跟自己就可以玩起来。”

    陆初杰认为,做社交第一步是要积累人气,至少你可以先把甭纠结看做是收集数据和意见的工具。

    目前的甭纠结,除了可以邀请自己的好友之外,还可以进行站内的关注,去基于共同的纠结点来建立社交关系。陆初杰坚信,以兴趣化为导向的社交才是社交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走进校园的线下投票活动、基于地理位置的LBS,这些都是有可能尝试的方向。

    但是“碎片化时间杀手”面临最大的挑战,在于用户粘性,会不会出现脸萌类的昙花一现,这也是陆初杰最担心的问题。“我们正在尝试建立起积分机制,以这个来进行一些打通,提高用户的活跃度。”

    据陆初杰介绍,在接下来的产品规划中,甭纠结很快会推出积分制度和私信功能,而这些积分可以用投票、发帖来获取,而积分可以用于将自己的帖子置顶,让更多的人进行投票,或者是酷炫的动态表情效果,以及甭纠结自己的小游戏。

    游戏和会员增值服务似乎已经成为社交产品的主要盈利方向,比如刚刚上市陌陌。但是陆初杰表示,甭纠结不会推出独立的游戏,而是在APP内,开发出与纠结有关的小游戏,比如剪毛线(灵感来源于“你纠结个毛线啊”),用户和好友间进行同步或异步的游戏,这些游戏也都是和积分挂钩,但是不会有很大的收费。那么甭纠结最终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陆初杰并非没有想清楚。也许你也早已经猜到,简单来看甭纠结是一款投票和调研的工具,To B 是最好的选择。在用户做决定的背后,包括性别、年龄、星座等,都是影响其结果的因素,这些数据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甭纠结这样的产品,正是在移动终端品牌调研公司最需要的工具。“我可能不能给你提供对的数据,但我可以给你提供最有价值的数据。”

    此外,陆初杰发现,人们很容易在买东西的时候产生选择困难,而甭纠结有专门的“剁手党”频道,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加入电商导购进行一键购买,与他最初为产品设计的长远的路刚好相符。

    兜兜转转,似乎又回到了甭纠结最开始的设想,电商导购+大数据的玩法。“一开始离To B远一点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做好用户体验,用户有了,盈利模式自然就出来了。”陆初杰对钛媒体说,“我们的产品也在改善,并不是所有的都是好评,也有负面的东西,接下来我们会着重改进细节的东西,让产品体验更加优化。”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商业价值博客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