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十场互联网战役:IT公司们也是蛮拼的
2014年十场互联网战役:IT公司们也是蛮拼的
IT时报 / 2014年12月29日浓缩观点
-
2014年这一年,互联网圈里大大小小的战役频发,为了抢占关键年的关键位置,IT公司们也是蛮拼的,“大者恒大、强者愈强”,为了更多的阳光雨露,它们拼了!
森林里最高的橡树之所以最高,不仅因为有一颗最优质的种子,还因为,橡树成长过程中没有其它大树挡住阳光。《新约·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寓意:贫者越贫,富者越富;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正因为相信“马太效应”的作用,2014年这一年,互联网圈里大大小小的战役频发,为了抢占关键年的关键位置,IT公司们也是蛮拼的,“大者恒大、强者愈强”,为了更多的阳光雨露,它们拼了!
一、拼格局
百度阿里腾讯 气吞万里如虎
百度、阿里、腾讯三家互联网巨头的棋子落遍角角落落,唯恐错过了人们哪怕极为细小的生活空间。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三家发现,对方手中似乎都有自己最想要的那块拼图,只有拼到一起,中国互联网格局的版图才算圆满。
博弈方:百度 VS 阿里 VS 腾讯
对应战役
中国历史和战争史中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恐怕就要数“三国争霸”了,像是2000年前就写好的剧本,这次轮到BAT扮演魏蜀吴,一场惊心动魄的互联网最大规模战役已然拉开战幕。
有人说未来中国移动互联网会被BAT三家巨头垄断,站在2014年年尾回首这句话,会发现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几乎被BAT包占,而其在国外的布局脚步也不断加快,“王朝霸业”已雏形初现。
生活中离不开的BAT
不妨先观察一位城市普通白领的工作生活场景:早上一睁开眼睛,最先与爱人打招呼的方式可能是通过微信;走出家门,打开手机第一时间使用的是“滴滴打车”或“快的打车”;完成的第一笔交易通过支付宝或微信买单;第一时间了解世界的方式,是刷微博,刷微信朋友圈……然而,BAT抢夺的绝不仅仅是人们的早上时光。午餐时间,打开大众点评搜索附近的餐馆,几乎成为一种习惯;下午外出办事,迷路了?不是向路人请教,而是第一时间用百度地图解决;加班点餐,打开“饿了么”,比外卖单更容易点到一份好吃又不贵的外卖……回到家,刷手机淘宝,掌上“扫货”似乎能有效排解一天的压力;睡觉前,用爱奇艺看一段视频,放松入眠……
场景中的片段,是不是很熟悉?滴滴、微信、微博、大众点评、百度地图、饿了么、支付宝、手机淘宝、爱奇艺……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名字无一不是出自BAT门下。江湖风云,三大巨头苦心布局,终于成效初显。当我们对这些移动应用日益依赖的同时,它们也正悄然吞噬掉我们“选择其他”的可能。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2014年,三家巨头间拼的就是布局,谁能“网住”更多用户习惯,谁就能离未来更接近。
抢占“入口”只争朝夕
移动互联网的世界,“入口”至关重要,它决定着更多的流量会流向哪一条通道,可以说是所有布局能否生效的点睛之笔。因此,在今年BAT的多场重要收并购中,都涉及到“入口”争夺。
其中,腾讯势头最为“凶猛”。尽管,腾讯的旗舰产品微信本身就是一个涉及6亿人口的大入口,但在对手步步紧逼之下,腾讯的防守战打得滴水不漏。2014年,腾讯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投资。年初,腾讯参股O2O鼻祖大众点评,将触角伸入“吃喝玩乐”的核心,加上去年收购的滴滴打车,基本将衣食住行的两大入口紧握手中。到了2014年年底,腾讯高价领投商业Wi-Fi迈外迪,从核心扩张到外围,将“入口”之网越织越密,大有“360度无死角”封锁的节奏。
而在这场争夺战中,阿里的攻势也不弱。继来往“抢人”失败后,始终因缺一道社交入口而气短的阿里,今年凭借支付宝扬眉吐气了一把。年初,支付宝因“微信红包”而被“微信支付”压得喘不过气的一幕还历历在目,到了年底,阿里就已掀起了双十二O2O狂潮,上演“大逆袭”。支付宝+线下各类场景的配合,几乎是O2O范本:当大妈们在超市排队用支付宝抢打折商品时,当白领们忙着用微博抢快的打车抵价券、用支付宝付车费、饭费、电影票时……谁说线下入口非社交莫属?支付入口同样是王道。与此同时,阿里手中还有几张王牌尚未发挥作用,比如,“高德地图+美团=线下消费入口”,价值不亚于大众点评。
在这场入口战中,“百度军”中唯一能脱颖而出的“百度地图”也不容小觑,目前百度地图的用户口碑正直线上扬,随着用户黏性的不断提高,百度地图+糯米、百度地图+百度直通车的光辉时代或许将指日可待。
扬帆海外剑指未来
BAT之大,世界皆知。原本称霸国内互联网市场的三家巨头,到了2014年,不断扩张其世界范围的版图。“比大更大”的广告词显然更适合用来形容2014年三位巨头拓展疆土的野心。
2014年1月,阿里以1500万美元投资美国奢侈品购物网1Stdibs,将目标投向海外高消费人群;3月,继续以1.7亿美元投资体育纪念品在线零售商Fanatics,转而关注美国垂直电商领域;5月,阿里收购新加玻邮政,打通世界物流渠道;6月,阿里巴巴在美国推出购物网站11Main.com,试水美国在线销售市场。年末,阿里继续向全球第二大电商市场印度电商Snapdeal抛出橄榄枝……如此密集的“招兵买马”,阿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野心早已昭告天下。这一局,阿里的对手早已不在国内。
在拓张全球疆土布局上,三位巨头显然是“心有灵犀”,采取了互不干涉的策略。2014年,腾讯最为明显的动作是“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在年初完成了以“QQ网购+易迅”置换京东15%股份的动作。在甩掉了原本沉重的电商包袱后,腾讯继而大张旗鼓地完成的一系列海外扩张,焦点十分一致:全世界的“轻联网”。 2014年,腾讯在海外相继投资了美国的Snapchat、Fab、匿名社交Whisper、泛社交工具Everyme、韩国的KakaoTalk、英国情侣社交应用 Couple……从2013年到2014年,腾讯海外投资金额累计超20亿美元。一心想做超级大入口的腾讯,其走向世界的紧迫感,几乎与阿里不相上下。在全球疆土拓张上,阿里VS腾讯,似乎毫无交集;但未来,以入口把握电商命脉不无可能。
在海外布局中,百度显然要远远落后于其他两位霸主,2014年最知名的海外投资是年底对硅谷打车软件鼻祖Uber的战略投资,外界估计这笔投资约6亿美元。有知情人士透露,百度其实在海外投资最大的是“人”。2014年前后,百度从谷歌引入了大量海外优质人才,如任命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吴恩达博士为百度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百度研究院,并在硅谷和北京设有实验室……用人才逆袭未来,虽不霸气,却也与百度的搜索主业紧密相关,看人才创造奇迹,值得期待。
二、拼销量
中华酷联 “以小米之道还施彼身”
2014年第三季,小米已经成为国产手机销量第一,用数字说话,坐上了头把交椅。不过对此,华为、联想等老大哥们没一个答应,纷纷要将其拉下马。
博弈方:小米 VS 中华酷联
对应战役
异军突起的小米,生生扛下了来自中华酷联的疯狂进攻,好比独战群英的吕布,好不英武。
3月19日,小米公布红米Note的市场价格799元,增强版999元,宣称“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不到2个小时,华为放出确切消息,说“更美好的事情已经发生”,荣耀3X畅玩版售价998元。随后,联想打出“美好的事情才真正开始”的口号,推出一款黄金斗士S8加入这场战争,售价788/988元。于是,2014国产手机厂商大战就此拉开序幕,无一例外,小米成了所有战役中的主要靶子。
短短4年时间,小米以高质低价的产品策略和“饥饿营销”的互联网模式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根据IDC数据,2014年第一季度,小米的国内市场份额就赶超苹果,成为第三。“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小米手机的发展之快令所有国产手机厂商都“眼红”不已。
4月23日,在小米宣布有3款新品发布的情况下,为了削弱小米的注意力,几家国产手机厂商都不约而同地宣布在这天会有惊喜:魅族降价、一加手机发布新款、中兴的Nubia则公开发布定制系统的日期。事实上,这次小米并没有新款手机发布,而是推出了小米路由器等配件。
9月,魅族发布新品MX4,在高配置的情况下,1799元的市场定价,令所有国产厂商都大跌眼镜,这是魅族首次将MX系列的手机降到2000元以内,而矛头更是直指小米1999元的米4。此后,每天都会有大量有关其“1799售价”的微博段子出现在锤子、小米等业界人士的微博上,攻讦的言论不绝于耳,网络水军之战,厂商大佬口舌之争等数不胜数,引发一场“1799血案”,而酷派后续的加入无疑让这场战斗来得更为持久而有趣。与此同时,线下的价格战更猛烈,小米的“死敌们”选择用产品说话,华为荣耀、酷派大神、魅族MX等几乎全部都期待以高性价比优势抢占小米已有的市场份额。
同质化手机的低价竞争,已经让2014年的手机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IDC第三季度数据,小米不仅一跃超过三星,成为国内出货量最大的手机厂商,全球出货量的排名也上升为第三,小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和魅族,而是自身的“产能”,因为目前小米的市场,仍供不应求。
对顺风顺水的小米来说,核心专利的匮乏是他们的最主要短板和隐忧,在高通反向专利授权可能取消的情况下,小米收购大唐旗下的联芯科技让业内浮想联翩。随之而来,小米在印度陷入专利麻烦,毕竟,雨中奔跑没有雨伞是不行的,没有海量专利保护,小米难以拓展其海外市场。
这次,小米走到了转型关头,“话题之王”小米在度过一个令人难忘的2014年之后,将迎来前进路上最重大的挑战。
三、拼干爹
“干爹”掏数十亿补贴国民打车
“别人的红包在微信上满天飞,我们的却不行,如果面对面聊天,我怕你会被我‘十万个为什么’的眼神弄得不好意思。”
博弈方:腾讯系滴滴打车VS阿里系快的打车
对应战役
一场争夺O2O入口及支付习惯的大战背后,死伤无数,让人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惨重的“凡尔登绞肉机”战役。
即使背后没有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靠山,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也很难和平相处,但正因为有了靠山,才让这两家打车软件之间的厮杀更加凶残和毫无顾忌。
今年初,腾讯和阿里一直在血拼,而其拼的方式就是加大对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补贴”力度。最火的是在今年春节期间,11元、13元、20元……总之,两家所奉承的理念就是永远要比竞争对手高,这可乐坏了打车族和司机们,变着法一起赚那两个“傻瓜”的钱。
所谓战争,总有明枪暗箭。如果说“明枪”是补贴,那“暗箭”就是系统的互相攻击。公开报道显示,2013年底,就出现某打车客户端向司机推送的语音信息,称另外一个打车软件近期对其客户端进行攻击的情况,恶意卸载情况也有出现。
这样疯狂的日子大概持续了2个月,两巨头烧掉了15亿。正当全国人民盼着两家继续征战时,情况突然急转直下,两家不仅大幅度下调了补贴金额,而且对补贴单数也限制了。到了今年 8月,司机端和乘客端都出现了“补贴为零”的情况。至此,两家一共烧掉了24亿。
就连马云亦表示,两个打车软件的竞争是“蛮汉打架”,建议“坐下来喝杯茶,商量一下,下一步如何干得更智慧点”。于是,各种营销活动开始火起来,发放代金券抵扣车费、享受购物特权、积分等,表面上比“补贴时代”平静了不少,但私底下的厮杀更加猛烈。
远的不说,就在今年11月底,“快的打车红包遭微信封杀”让此前还在乌镇谈笑风生的马化腾、马云,再次登上“拼爹战”的头条,快的打车质疑腾讯违背了长期倡导开放的原则。署名是“一枚快的打车的产品经理”的写了一封《马化腾,你撒谎的事我会替你保密的》的信。“别人的红包满天飞,我们的却不行,如果面对面聊天,我怕你会被我‘十万个为什么’的眼神弄得不好意思。”春运马上要来了,看起来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都对红包这块肥肉势在必得。
台前是滴滴和快的大战,而背后却是腾讯和阿里纷纷将打车软件捆绑于自己的杀手级领域——微信和支付宝,谁能在打车软件领域占据先机,就意味着其在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方面的一次领先。
四、拼洋货
地球村里的电商推手
国人要走出去买洋货,洋人要闯进来卖洋货,这大概就是阿里和亚马逊之间的第一次交手,未来他们之间还将在整个电商生态链和云计算等领域频繁过招。
博弈方:阿里VS亚马逊
对应战役
阿里、亚马逊互为攻守,在对方的地盘发起“诺曼底登陆”。
“我们今年不拼双十一,我们拼黑五。”黑五,黑色星期五,原本属于西方感恩节的打折季,今年在国内却受到了与双十一近乎同等热度的追捧,这离不开一场跨境电商“英豪”们全情投入的“年度拼杀”。
登陆美国纽交所的阿里可以说是这场“年度大战”的始作俑者。借助旗下成熟的双十一平台,阿里大张旗鼓地宣布进军国际电商舞台。在双十一当天,阿里大玩跨境物流秀,大手笔“买断”宁波、杭州多处保税区仓库,数以万计地引进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零食、护肤、保健品,为的就是能在“首秀”当天漂亮展示跨境商品7天内到货的硬实力。
阿里一小步,跨境电商一大步。这样的大手笔,让一众竞争者望尘莫及,却也激起了更多对手的雄雄野心。
作为全球跨境电商的霸主级人物,亚马逊在今年首次宣布开通其海外购直邮业务,试运行的启动时间就选在双十一当天,这既是向阿里宣战,更是借阿里东风造势。11月28日,黑色星期五,亚马逊的主场上,海外购直邮正式上线,一场轰轰烈烈的“国际大甩卖”也就此拉开帷幕——黑五当天海外购频道的定价是在美国价格的基础上打3~5折,覆盖品牌达100多个,品类达到3.5万种。
更强的折扣力度,更大的跨境平台,亚马逊的“后发制阿”,一定程度上扳回了其在中国市场屡屡挫败的局面。就在不久前,越挫越勇的亚马逊更是在其第三方大会上放出豪言:我们要做到全球物流无缝连接。
阿里说,2014年是国内跨境电商的元年。创世纪,一切混沌但充满希望。因此,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开国”战役中没有失败者,这一支跨境部队真正的对手是顾客,是政策,还有千山万水的跨境距离……作为首战,它们博得了眼球,培养了市场,这本就是一种共赢。
五、拼政策
“阉”不掉的互联网盒子
广电总局十二道金牌对互联网盒子步步紧逼,却奈何不了厂商、用户各有对策,好一个“政策虽无情,人间有真爱”。
博弈方:互联网电视监管VS产业屌丝创新
对应战役
对于广电总局高大上的顶层设计,国内业界将秦汉战争中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演绎得入木三分,悄悄地绕过监管继续发展业务。
受惠于互联网和智能硬件的快速发展,从2013年下半年起,互联网盒子迎来了一轮爆发式增长,软件、硬件厂商纷纷加入其中,行业情绪一片乐观,并一直延续到今年上半年。
今年6月开始,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对“客厅大屏”加以管教。其先后发文要求下架第三方视频App和视频聚合软件;强制广电系盒子安装自行研发的TVOS1.0操作系统;禁止互联网盒子的回放功能;禁止盒子网上销售渠道,禁止视频网站品牌露出。广电总局措辞异常严厉地警告:“后续哪家不按总局要求做,就收回牌照……如果七家都违规,就暂停互联网电视业务。”
政策一出首先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的吐槽,广电总局对内容的干涉过于宽泛成为吐槽的焦点。互联网盒子业内人士则纷纷感叹,“广电总局政策一出,一夜回到解放前。”
也有分析人士对于监管政策表示欢迎,有了明确的法规之后,更利于厂商规避风险。就在广电总局的大招频频祭出之际,各方也纷纷亮出了自己的应对之策。
在硬件方面,厂商改头换面,推出“客厅电脑”等新概念电视联网适配硬件;正规厂商保证盒子出厂时合规,不预装违规App软件,但在销售渠道商那里由“第三方”打擦边球,帮助用户预装软件;而盒子市场上的另一路大军“山寨盒子”则一直没停止过踩在政策红线上生产的步伐。
在软件方面,针对电视端适配的App软件的发展势头并没有减弱,用户在网上可以轻易找到适配应用,并自行下载安装。在某网站的“安卓电视App合集”中有多达百余种适合安装在安卓电视上的应用软件,其中泰捷、乐视等应用都是热门选项。
对于消费者和电视用户来说,目前互联网上安装电视盒子“第三方”软件的教程比比皆是,网友们纷纷在论坛、贴吧中晒出各种电视盒子的新玩法。在这场顶层监管与底层屌丝创新的博弈中,国内产业链正通过各种各样的玩法,博取自己的生存空间。
六、拼专利
“专利拂晓行动”还没完
这是中国主管机构向国外先进技术代表方发起的一次挑战,在这背后是国内产业大发展和技术升级的坚实后盾。
博弈方:国家反垄断VS高通公司
对应战役
上党虽小,但就像专利权,意义却十分重大,浩浩荡荡的长平之战就是从秦赵对上党的争夺开始的,专利战仍将旷日持久展开。
201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反垄断局突击到访高通中国公司,在搜集完财务数据等相关信息后,执法人员抱着大量涉密材料打出租车回到单位,随即发改委动用法律、财务、技术等方面的权威专家资源展开数据分析和再调查,一场持续一年多的反垄断案就此拉开帷幕。
消息传出后,高通公司股价应声下跌2.6%。高通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移动芯片制造商,其49%销售量来自中国。中国正在兴起的LTE网络建设热潮中,高通俨然成为这一市场早期的“领头羊”并拥有重要专利。
2014年7月11日,发改委披露了高通涉嫌垄断行为的具体类型,认为高通公司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并就解决路径展开多方意见交换。备受瞩目的高通反垄断调查进入深水区。
与此同时,业界不断传出反垄断调查即将结束的声音,并大胆猜测了发改委将开出的罚款金额,据称将高达10亿美元。可是至今,尘埃仍未落定。
对于调查,高通的态度可谓十分积极,总裁Derek Aberle等公司高管在整个2014年间,数度到访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等政府部门,并与包括总理李克强在内的政要展开会谈与沟通。Derek Aberle甚至在公开场合称,与李克强总理是老朋友。言下之意,希望通过良好的态度和沟通取得相对满意的结果。
不得不佩服高通的政界公关能力,近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中国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多次向中国施压,劝诫中国勿动用反垄断法来惠及使用外国企业技术的中国公司。舆论认为,这将是高通反垄断案接近尾声之际的一次重要考验和博弈。
一旦高通垄断案尘埃落定,如果发改委对高通的处罚中取消了反向专利授权协议,那么大陆厂商的专利战之争或许也为时不远了。
丧失了高通专利的保护伞之后,一些小手机厂商将遇上专利困扰,因为它们面临大量专利指责和可能存在的诉讼,甚至有可能还需要给其它国内专利强势厂商缴纳一定的专利许可费用。而以前,高通的“反向专利授权”可算是中小厂商的专利避风港。
正所谓“和也专利,战也专利”,中国的大门打开了,会越开越大,绝不会关上。这扇门内,反垄断执法远未“过了头”,更多的“拂晓行动”还在后头。
七、拼生态
霸主Wintel的屌丝创业
与英特尔、微软响亮的名字相比,Wintel的移动市场占有率有些寒碜,在与安卓的大战中难免会走得很艰辛,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生态系统革命任重道远。
博弈方:Wintel VS 谷歌
对应战役
微软完美演绎“特洛伊木马屠城”拿下了诺基亚,但这并不能让其在移动端抗衡强大的谷歌,英特尔的加入是一个重要的砝码。
微软,软件帝国;Intel,芯片巨头。这一软一硬的组合“Wintel”在PC行业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许多企业和消费者来说,两者搭档几乎成为过去十年人们桌面电脑中的标配。然而,随着移动时代的来临,手机、平板越发成为人们的“新宠”。此时,“Wintel”曾经结出的丰硕果实有些“变味”了。
数据显示,微软Windows的移动市场份额仅为谷歌安卓和苹果iOS的零头。英特尔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美国Strategy Analytics统计,从英特尔的全球份额(2014年1~3月)来看,平板电脑为10.7%,而智能手机仅为0.4%,存在感显得微乎其微。反观谷歌的安卓系统,其在2011年就跃居市场份额全球第一,成为移动手机端系统的代名词之一。
对于微软和英特尔而言,抢占移动端操作系统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份挑战,“Wintel”也算是“拼了”。微软先是发布了大量搭载WP系统的Lumia系列手机,眼看市场迟迟不见起色,又与英特尔合作发布了Surface Pro 3便携电脑,以多样化的产品形式来推广微软的WP系统。可惜结局并不如意,即便在收购了“前世界冠军”诺基亚之后,微软的手机及平板电脑等业务也未迎来根本性突破。
怎么办?微软使出了“大招”,对外宣布了Windows操作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免费提供的政策,其中一个政策即是面向九英寸以下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完全免费。在这一政策的引领下,已有24个厂商加入了微软移动生态系统,而在2013年之前,在全球范围内也只有韩国三星电子等3家公司。与此同时,英特尔也加紧扩大合作伙伴,并计划从开发和零部件采购环节提供援助,甚至对部分国内厂商予以扶持,提供廉价甚至免费的特定芯片产品。
为了保住“大哥”位置,英特尔和微软不惜血本地“拼了”。目前来看,两家公司的财报和赢利状况都令人满意,所以它们仍将投入大把资源来一手建立自己的移动帝国,它们心里很清楚,自己赌的是明天,与其说它们是在与谷歌博弈,不如说它们是在革自己的命。
八、拼广告
电商互黑 猫狗大战
进入消费时代,消费者抢货并不算一件奇事,但商家们因此而进行的各种“互黑”广告,则显得“奇葩”了。
博弈方:天猫VS京东
对应战役
春秋战国诸侯群雄纷争,而如今的电商大战亦是你死我活,好在逍遥的消费者作为看客,看了笑话还占了便宜。
双十一,在消费者蠢蠢欲动准备好下单的时候,电商们早已坐不住了。在真正的大战还未到来之前,电商们就玩起了“嘴皮子”,可谓各种奇葩。
令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双十一”商标战。“又瞎淘了吧?同一低价,买一真的,双11就上京东”,这则还未在电视台播放的广告语激怒了阿里,引发了双十一的商标大战。最终,商标战在电商们的“放话”中不了了之,剩下的只是各大电商间“互掐”的广告斗法。
淘宝商家大多是以用户自营为主,买家需要好眼光才能淘到便宜且货真价实的宝贝,京东瞄准淘宝这一弱点,打出了“同是低价,买一真的,京东11.11,真正低”的广告语;天猫则以“媳妇败家”为广告点,打出了“如何打败老婆嘴里的别人家老公”的广告;苏宁可以说是“猫狗大战”之外同样有竞争力的对手,推出“一战到底”的口号,“欲与猫狗比高低”;国美则相对霸气,推出“价保30天,比某东贵再赠300元”的广告,价格战矛头直指京东;而其他,诸如易迅推出的“全网比价不服来拼”,聚美优品推出的“大牌减才是真减”等广告均不乏火药味道。
值得一说的,还有11月10日在北京、南京等城市主流媒体的报纸上出现的多张整版广告,广告主题为:这个“TM双十一 你该多一个选择”,内容疑似苏宁向阿里正面开火。广告有六个整版,分别为:“下单不比价,你丫首富啊?快递等半月,你丫很闲啊?……人家造神话,关你鸟事啊?”这一系列的广告,虽然未点明阿里,但其句句针对阿里的言辞,明眼人一看就知。
即便双十一过去,电商们的广告“大战”仍未结束。各家电商的“口水”继续蔓延,让随后到来的“双十二”依然好不热闹,各种“互黑”缤纷登场。淘宝客户端的口号是“真心便宜,不然是狗”;京东则显示“拒绝假货,不玩猫腻”;易迅、当当则分别推出“不猫腻,真心低”“敢不玩猫腻,敢不低是狗”的口号……
电商们如此“互黑”,如此“奇葩”,让人在捧怀大笑的同时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有人笑道,“电商有这么多的时间耍‘嘴皮子’,不如多思考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九、拼流量
得流量者得OTA天下?
曾经,携程主导在线旅游市场,去哪儿玩转垂直搜索;后来,去哪儿从平台走向OTA,携程则从OTA走向平台化,一场血战无法避免。
博弈方:携程VS去哪儿
对应战役
携程正在展开一场“伦敦保卫战”,面对去哪儿的空袭,携程也正积极发力移动端,寄望在未来与去哪儿展开一场移动互联网上的“空战”。
“别扯什么超过携程,这是开玩笑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你(去哪儿网)至少落后我10年。”整整三年前时任携程CEO范敏一句狂妄的自白,让携程和去哪儿彻底结下了梁子。
随后,去哪儿利用自身流量优势,摆出一副“将酒店低价进行到底”的架势,向携程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2013年4月,去哪儿将携程推至火坑边缘,范敏下课,创始人梁建章火线回归携程,新CEO一上台即亮出了开放的态度。
同年8月,曾经势同水火的携程和去哪儿关系第一次出现了松动,在度假产品上两家达成了初步合作。双方高管对此态度暧昧,携程CEO梁建章赤裸裸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表示,垂直搜索可以为OTA带来一定的流量,不排除和市场上任何运作规范的垂直搜索模式进行合作来推广市场。随后,携程的酒店、机票产品在去哪儿正式上线。
2013年11月,去哪儿IPO成功,两家老对手迎来了短暂的蜜月期。但好景不长,商业模式的底层差异让矛盾浮出水面。对去哪儿来说,无论如何都希望让自己的用户在“查询、浏览、支付”的全环节都受到自己的庇护,这是其不惜再次与携程大动干戈也要毅然下架部分被投诉较多产品的原因。
对此,携程自然不甘心被打脸,声称上述产品是其主动下架,并再次悍然拉起低价大旗,顶着今年第四季亏损财报硬是高调投入10亿资金打价格战。反正普通消费者并不关心去哪儿网与携程在模式上的差别,他们更关心在哪儿可以买到既便宜又服务好的机票、酒店、旅行产品。携程希望通过资本优势抵消流量上的劣势,并拖垮去哪儿,或者它的财报。
在未来,去哪儿和携程的竞争将发生在移动端,而这也正是两者目前最着重发力的领域——也许,在PC时代去哪儿还远无法做到流量决胜,但在移动端,去哪儿的流量变现大招的杀伤力将以几何级数叠加,“说走就走”的携程必须正面应战。
十、拼学生
用O2O“堵”住学生们的嘴
在外卖O2O大战中,烧钱、拼学生成为了关键词。现在,这场战争的局势开始逐渐明朗化,饿了么、美团和淘点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局势。
博弈方:美团 VS 饿了么
对应战役
校园历来是互联网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而中国最著名的战略要塞恐怕要数函谷关了,同样,谁能拿下校园,万亿未来市场就在招手了。
继团购大战、打车大战之后,外卖平台继续在O2O领域里鏖战,饿了么、美团、淘点点、百度外卖、到家美食汇、易淘食等纷纷加入这场群雄逐鹿的战争。餐饮是极好的入口,从老到小,一日三餐是每个人的刚需,外卖的使用频率又要比打车、洗衣等频次来得更高。
今年8月,饿了么获得大众点评8千万美元的融资后,就开始为它的外卖O2O加码,推出了20万份免费午餐。随即,互联网巨头百度也开始发动攻势,百度外卖在8月18日对外宣称,用户不管是使用PC端还是移动端点外卖,每单都可减免6元。由此拉开了外卖大战的烧钱序幕。
接着,美团和饿了么将战火蔓延到了学生市场,开始疯狂扫楼,订餐广告深入了全国各大高校的宿舍楼道,取外卖的队伍将宿舍门口围得水泄不通,每天中午的习惯动作就是打开两家App来比价。
美团外卖曾针对学生推出5元管饱系列,比食堂菜色丰富,比食堂便宜,还有快递送上门。饿了么随即也放出半价的盒饭,两个外卖网站还推出了限量的1元秒杀区。进入白热化后,仅在西南大学,两家的日订单都达到了五六千份。
在这场战役中,专注于外卖O2O的饿了么、电商大战的胜者阿里和团购大战的胜者美团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各家的打法和资源也不尽相同。
经过团购大战的洗礼后,美团拥有了快速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的经验。饿了么则带着大众点评的基因,在商户数据、外卖平台和平台流量上获得优势。淘点点借着“亲爹”淘宝的用户基数,连拼注册量这环都省了,在淘宝激活国内快递、仓储和电商后,淘点点企图激活第三方外卖和IT支持市场。
最近,美团完成了新一轮高达7亿美元的融资,意味着它现在的估值至少在50亿美元以上,此轮融资也将重点发展外卖O2O业务。而所有屯粮积货都为了一年的生死期。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曾预测:“一年内,在线外卖订餐格局将基本形成,后来者想占领市场将付出10倍以上的成本。”(本文作者章蔚玮、戚夜云、潘少颖、张程、王昕、周丝韵、孙妍,经IT时报授权网络版首发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