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赛轮仅仅通过数据来控制产品质量和提升生产效率,每年就能够创造超过1400万元的收益。
在国际贸易摩擦中,中国轮胎制造业出镜率和“躺枪率”最高。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轮胎制造、消费和出口国,在经历了低端制造、“贴牌生产”的初级发展阶段后,中国轮胎制造业正面临着上游原材料和下游整车厂的双重挤压。一方面受制于天然橡胶价格波动剧烈,以及中国人力成本日渐上涨,大大影响了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全球前10大轮胎制造企业几乎都在中国设立了工厂,以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优势,跟中国本土轮胎品牌争夺市场。
诞生于2002年的中国本土轮胎品牌——青岛赛轮轮胎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轮”)也面临着同样的竞争压力。相比其他几大中国民族轮胎品牌双星、三角、玲珑等,赛轮进入行业的时间点较晚,但这也正是赛轮的优势——从建厂之初就以信息化生产为主线,从轮胎研发、经营到生产,全过程集成控制管理,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大大减少了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均一性,让赛轮在产品品质上更具竞争力。当中国轮胎企业盘踞的替换胎市场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时,赛轮能够利用多年积累下的生产、销售等数据,更稳健地转换切入利润空间更大的市场。
每条轮胎都有“身份证”
赛轮拥有4000多个品种的轮胎产品,每个品种的每一条轮胎都有一个唯一的条形码“胎号”——相当于身份证,没有这张身份证的轮胎产品是不能够售出流向市场的。当产品出售后发现有问题时,通过扫描“胎号”,就能够迅速确定这条轮胎的生产批次,同批次的产品还有多少,是否已售出,产品流到了哪里等等信息,从而在系统中迅速定位。
在层层溯源下,赛轮能够清晰的看到这条轮胎是从哪台机器上下线的,由哪个操作员执行操作,甚至能够追查到最底层的原材料来源批次,准确的查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关键环节。
通过这小小的“身份证”,赛轮打通了业务链条上所有的信息节点,将每一个节点信息通过商业逻辑关联起来。若问题出在操作人员身上而不是设备的原因时,HR系统中会扣除这名操作人员当月的质量工资;问题出在设备或原材料时,则启动设备检修或原材料质量筛查。这样一来,既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层层可控,也能够精确改善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这也意味着,在每一个车间每一条生产线上,每一次投放的物料都要进行一次信息的采集和验证。
在赛轮的生产车间,生产线的操作人员用手持无线智能终端枪扫描物料后,系统会自动识别出所投物料是否达到质量标准,如果质量达标,物料就会正常投入使用;而如果质量未达标,这个物料的信息就会被系统采集下来并锁定,在其他生产环节中也不能再投入使用。即便操作人员不小心通过了这个缺陷物料,并准备投入到下一道工序中,但是由于系统没有通过这个物料的质量,所以下一个工序的生产设备也不会运转。
数据说话
用生产数据降低成本,用经营数据提升管理效益,早已经在赛轮成为现实。在赛轮的车间生产现场,每一台机器的运行状况都会被系统严格监控,关键数据实时传递给工厂管理人员。车间里每台机器每小时的产量等信息,在生产过程中就会被采集下来。分析人员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出机器产量低、效率低的时间点和其他深层原因,从而形成不断优化提升、不断降低成本的良性循环。
“企业要实现精益化的管理,需要从订单到交付的整个过程形成信息闭环,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系统做支撑。”赛轮副总经理朱小兵解释说,赛轮业务和信息系统的紧密结合,既包括信息系统对生产现场管理的支撑,也包括IT对行政管理的支持,而二者最重要的都是数据。
赛轮的生产数据分析体系,会针对产品质量进行详尽的数据采集分析,包括每周、每天、每月产品的合格率、次品率、废品率,每日生产出废品的用料量,每种缺陷占比多少等等。系统每天自动列出前3名缺陷轮胎产品,然后进行周汇总,汇总中会展示出每一个缺陷重点分布在哪几台机器上,然后再针对性的提升机器的质量、改进绩效。
而在生产过程中,物料的运送移动、废料返料等数据,也都会在生产现场被无线扫描枪采集到系统中,系统根据大量的数据计算出每一个物料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中途废料返料的成本,大大方便了成本核算部门把不同区域之间的成本进行细化核算,对关键指标进行研究,最后降低集团整体的成本。
在管理人员的系统里,每一台机器当前处于什么样的情况,每小时区域产量等信息也在实时更新;HR系统中还会自动排列出每名员工的产量或质量排名,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赛轮仅仅通过数据来控制产品质量和提升生产效率,每年就能够创造超过1400万元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