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学:区块链第一性原理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12月18日,由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主办,中国信息协会、数据观、大数据文摘等协办的线上网络分享会——“区块链100分”成功举办。本期分享会的主题为《区块链第一性原理》。

活动中,磁云数字创始人兼CEO、京东集团终身荣誉技术顾问、中国互联网+实战团发起人、正和岛互联网+部落酋长李大学围绕区块链的本质为大家作了观点分享。

   以下是分享的全文内容(略有删减):

今天给大家分享下我在区块链方面的一些体会,我把标题叫《区块链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就是讲本质,区块链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区块链,其实区块链的范围特别大。简单分为链圈和币圈。所谓链圈就是技术派,所谓币圈就是炒加密数字货币,这两个圈的人就互相瞧不起对方。

所以要让币圈的人讲区块链,他会跟你讲币,让链圈的人讲,他给你讲技术。这两种人讲区块链可能都会讲得云里雾里,我争取把两者结合起来讲,力求通俗易懂些。2009年中本聪发明了比特币,没有比特币我们是不可能了解到区块链技术的,但是真正的区块链跟比特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比特币其实是区块链上长出来的第一个应用,或者说是第一个场景化的应用。

简单说,比特币的基础就是区块链。所以,我想讲的重点是区块链到底是什么?

  区块+链

从上面这个图去理解一下,“区块链”三个字拆开来看就是区块+链,在数学上有一个算法叫哈希函数,哈希函数简单的比喻就是算出一个指纹来。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指纹的唯一性代表了一个唯一的人,那么任何一段数据,也可以经过哈希函数算出一个指纹来。这个指纹的特点就是内容稍加变化,指纹就变的不一样,但反过来给你指纹,你是无法恢复原来的内容的,简单说就是正面运算可以,反过来运算不可以。

例如,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算出一个指纹。只要改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或者加一个空格,这个指纹算出来都是不同的,所以你在文章发布的时候,可以算出这篇文章的指纹,而这个指纹还可以算出一个签名,别人改一个字都是不可以的。并且你发布的时候,文章带有一个时间戳,假如有别人抄袭你的文章,他抄袭的时间都是晚于你的文章发布的时间,这样就可以保护你的知识产权。

所以要了解区块链,首先要了解哈希函数。所谓的区块其实就是一块数据,又叫做分布式账本,分布式的记账系统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一本账。一本账肯定是一页一页组成的,所以一个区块就可以理解为是一页账,这一页账用哈希函数就可以算出一个指纹出来。在区块链的数据结构里规定第N个区块算出的指纹,要存在第N+1个区块的第一行,后面再放这些交易数据,然后第N+1个区块的指纹算出来要放在第N+2个区块的第一行,以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链。

这个链是可以验证的,如果改变内容,指纹不改变,就会对不上,对不上意味着什么?第N个区块改变了内容以后,第N+1个区块的第一行就要改变,因为第一行改变,所以整体第N+1个区块的指纹就变了,第N+2个区块也要改变,最后整个链都要改变,改变的难度就会很大,因为区块链是环环相扣的,形成了一个链式的结构,所以具有防篡改的特点。

共识机制

区块链还有一个特点是共识机制,简单比喻就是大家都要记账,但是大家都记账肯定会乱,区块链的方法就是,选出一个人来记账,那么其他人就抄选出来的这个人的账本就行了。

在区块链上,每一个区块都必须选出一个节点,以一个计算机的节点来记账,其他节点复制即可,但怎么选出这个记账的节点就很关键了。选择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有名的一个问题叫拜占庭将军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区块链里面最核心的一个算法。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帝国叫拜占庭,据说是东罗马帝国,在帝国核心城市的周围驻扎了很多军队,有十个将军来管理,但他们距离相隔的很远。假如他们要去攻打这个城池的话,首先要达成共识,超过2/3的将军同意才有可能把这个城池攻打下来,但是当时有条件限制,他们相隔太远不能开会,另外,那些将军里面可能有叛徒,如果让通讯员去传递消息,传递的过程中要有加密技术来保证信息不被泄露。

在当时这种情况下,将军们需要互相保护,这其实就是一个信任的问题,另外,还是一个多数人的共识问题,这就是很经典的一个叫拜占庭将军问题。这个问题在数学上得到了一个证明,这个证明是只要(N-1)/3的人不反对就能达成共识,中本聪就把这个证明用到了区块链上,所以即使在互联网上都是陌生人,这些陌生人之间如何达成一个共识,就形成了这个拜占庭将军的算法,但这个算法具体有很多种形式,在比特币统里面,叫工作量证明。

在比特币系统里记账被称为挖矿,挖矿成功会得到奖励,一个区块奖励25个比特币,成功挖出一个区块的算法叫PoW,这就是算力比赛。简单说,挖矿里面一个人运算能力的大小跟挖出这个区块的概率是成正比的。最早挖矿是用CPU去挖,因为那时候比特币不值钱,所以都是一些业余爱好者在挖矿,后来发展到用显卡挖矿。所以,比特币不值钱的时候没人去挖,后来币价上升,很多人都开矿厂了,专门生产矿机去挖矿。

第一章里面有个例子,一篇文章算出一个指纹,在PoW领域里面正好相反,是给出一个答案,就是指纹,需要运算出这篇文章来,这时候运算其实就是猜。计算机越多,就能越快猜出来,所以搞矿场的人就猜的快。同时,运算也是靠运气去猜。比特币的程序是鼓励年轻人在一个社群里面把代码写出来。

其实中本聪只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阐述的是可以实现一个点对点的电子货币系统,这个系统的特点是币数固定,比特币数量总共有2100万枚。一开始比特币系统开发出来后没人用,比特币根据预先设定好的时间,会慢慢自己出来,有一些志愿者就把自己的电脑拿出来运算比特币程序,然后慢慢形成了一个比特币的服务器网络,大家可以免费运行比特币的程序进行挖矿,然后得到奖励。

这就是PoW一个很巧妙的机制,奖励你用你的机器来运行这个程序,后来又发明了一些像PoS和DPoS的方法。PoS就像是选一些人来投票,根据系统里面持有数字货币数量的多少来决定投票权的大小,另外一个DPoS就是不用每个人都来投票,而是委托一些人来投票,这些人就相当于形成了一个董事会,董事会来表决谁负责记账,每一个区块表决一次,这样就形成了区块链。

区块链其实有两个最核心的理念:第一,链式的结构。第二,共识机制。在区块链概念上有一句话叫“code is law”,译为代码既是法律,就是用代码来代替人。因为人会有一些人性的问题,但是代码是死的,用规则来形成一些原则,然后大家按照这个原则来构造一个互信的机制,能防篡改。

Token

在区块链上还可以创造一个Token,Token就是一个凭证,是一些数字权益的证明,它可以代表很多东西。例如,比特币就是一种Token,代表一个数字、一串代码,这段Token值不值钱,完全是玩游戏的人认不认可而已。

在我们的生活里,其实很多东西都可以变成数字凭证,变成Token,例如我们的学位证、房产证、结婚证等等,数字凭证放到我们的钱包里,只有自己才能打开,别人要看需要经过本人同意。

以前Token被翻译成代币,就是代替货币,我认为这么翻译是不准确的。Token现在有一种翻译叫通证,通用的一个凭证。在供应链里面,有应收账款,能经过确权,应收账款就可以变成一个Token,然后就可以拆分流转了,但Token具有唯一性,同一个Token不能去银行贴现两次,这也是区块链的另一个特征。

今年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里有很多爆雷事件,一种爆雷就是假合同、萝卜章,区块链要解决交易真实性的问题;另一种是同一批货,被包装到好多个公司里面,再去质押融资,其实就是一单多融,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区块链不允许同一批货质押两次,同时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把货看住。

所以,Token就是把实体的资产凭证化,同时在区块链上记录它,区块链记录后就可以拆分,碎片化,让资产流动起来,就变成液体了。比如,一张1000万的商票,如果企业急需钱来周转,要去贴现,对资金方的要求就高了,因为要出1000万风险就很大。但把它拆成一千块钱一份,一共一万份,可以让很多人来买,风险就分散了,原来的固体就变成液体了。把传统资产放到区块链上,然后液化,就有利于它的流通,也解决了企业资金需求的问题。

区块链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区块链的1.0,诞生了比特币。第二个阶段是区块链的2.0,是以太坊为核心的,创造了Token,而且在Token的基础上还创造了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从计算机的角度看就是一段程序。当我们输入一些条件后,程序就会自动执行这个命令,然后输出一些动作或者数据。例如,把现实经营当中的合同编成一段计算机代码放到区块链上,就叫做智能合约。合同一旦上了区块链,就会自动执行,当有一方违约时就有违约的执行,不违约就正常执行,而且整个执行结果都会记录在区块链上。

智能合约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方违约,大家都会知道,违约方就没信用了,未来世界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是靠信用活着的,同时智能合约的执行不以某一方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区块链的2.0主要是引入了智能合约,其实就是用智能合约来解决现实生活当中如何规则化很多东西,然后智能化执行。

  非对称加密

讲非对称加密之前,先理解一下什么叫对称加密。以前打仗的时候,情报在军队之间传递是要加密的,但都是用同一把钥匙加密,把A加密成B,只要知道钥匙就可以把B解密成A,所以那时候解密就比较容易,猜密码就行了。

区块链引入了非对称加密。所谓非对称加密,就是有一对钥匙,一个公钥和一个私钥,把A加密成B的时候用公钥加密,解密必须用私钥,用私钥加密,解密必须用公钥。非对称加密更安全,改变了原来的加解密的技术,不容易被破解,而且还具有不可抵赖性。

例如,我写了一段数据放到区块链上,会署上我的签名,只有我签名的数据才会被认可,那我怎么签名?用我的私钥签,因为我的公钥就可以判断是不是我的签名了。这样,只要我发出去的东西,我是不能抵赖说不是我发的,因为可以检验。

比特币火了以后,很多人都想冒充中本聪,但中本聪的公钥在网上是公开的。因为第一个区块就是中本聪生成的,所以他有公钥记在上面。有个澳大利亚人在媒体上到处宣传说自己是中本聪,但是他没有办法完成用自己的私钥加密,然后用中本聪的公钥去解密这个验证,所以非对称加密是区块链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正因为有这个概念才能够做到不可抵赖。不可抵赖也是区块链的另一个特征。

关于时间戳、数字签名、钱包、UTXO的概念

 

我们再理解几个概念:第一是时间戳。当一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把它记在区块链上,事后想改的话时间戳就对不上了。

第二是钱包。可以把钱包比喻为我们在银行里的一个保险箱,这个保险箱有两把钥匙,公钥给银行,私钥自己掌管。

银行可以用公钥把东西放进保险箱,而我们用私钥打开保险箱取出东西,如果没有私钥保险箱是不能打开取出东西的,所以钱包是非常安全的。我们把现实生活当中的资产、凭证等等都装进自己的钱包里,就会非常安全。但是如果你把私钥的密码忘了,就谁也找不回来了,所以比特币丢了很多。

钱包的公钥相当于是地址,有了地址就可以打钱。有了区块链这个基础,数字人民币就不需要再经过银行、中介了,两个人钱包对钱包就可以直接打款了。我国在2012年就开始研究人民币的数字人民币了,叫DCEP。如果有了数字人民币,在一带一路的贸易结算里面我们就可以避免很多汇率的损失,完全可以用人民币去结算。

但是目前人民币结算,是用纸币来对应的。磁云数字有一个项目是专门做纸币的监管,在银行里面有验钞机、ATM机和金库的清分机,都能识别每张钱上面的号码,我们那个程序识别这个号码以后,就按照时间顺序记到区块链上。每一张人民币怎么流动的,我们都能掌握。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才发现,即便那张纸币只有一毛钱或者一块钱,从钱印出来到最后回收销毁,它的流通成本大概是26元,成本很高,如果用数字人民币这个成本就没了。

我们经常谈去中介化或者叫去中心化,如果用钱包的概念,钱包对钱包打款银行这个中介就不需要了;凭证都放在钱包里,开各种证明的中介机构就不需要了。去中心这个词,其实最早翻译是有问题的,现在比较准确的翻译叫分布式。我们把区块链叫分布式的共享账本。

我们用分布式怎么存储呢?把需要存储的内容拆成分片,拆成分片后每一片是读不出来的,把分片放到分布式网络上用公钥加密,读取的时候用私钥解密,这样存储就会非常安全,现在已经有这个服务了,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强调去中心化,主要讲的就是分布式。

拿比特币来说,挖矿机分布在全球,任何一个机器运行比特币程序都可以参与到网络里面去挖矿。这意味着要让网络宕机太难了。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网站都是有域名的,到中国互联网登记中心把域名一关,网站就不可访问了,但是比特币的网络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这个网络叫PtoP网络,是一个点对点的网络。任何一个机器运行区块链程序会自动给周围邻居广播。邻居一收到信息,就会把这台机器加入到网络上,同时还广播给其他人。这样加入一个网络很容易,灭掉这个网络除非每一个节点都没有了。所以点对点网络是在互联网之上的网络,不同于中心化的域名管理系统。

第三个就是数字签名,我们在互联网发出的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用我们的私钥去签名,这样别人用我们的公钥去验证,就能够实现不可抵赖性,同时能够保真。

第四个,UTXO比较技术化,它其实是区块链的一个数据结构。举例说,现在你手里有一笔钱,这笔钱要花出去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这笔钱一定是来自另外一个人给你打了这笔钱,如果没有人给你这笔钱,你这钱是花不出去的,这是区块链的又一个特征,就是可穿透、可追溯。UTXO会把所有的证据形成一个链条,简单理解就是一个证据链,环环相扣,作假很难,而且还可以作为证据用于法院的判决。目前中国有一些地方的互联网法院已经采用区块链作为存证的手段了。

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会形成一个证据链条,而不是单一点上的数据,也不是事后收集的证据,是当时有时间戳的证据,并且整个证据链是可穿透的,环环相扣的。通过这样的方法,今后社会的治理成本就会下降。

所以,把区块链的这几个概念了解清楚后,我们就知道它是一个创造信任的机器,或者叫互信的机器,特别是陌生人之间,需要一个让大家互相信任的机制。

区块链形成了一个证据链,不可篡改、不可抵赖,可穿透、可追溯,能建立互信机制,带来的价值是什么?是让人敬畏。当有了敬畏以后,人们就会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也是我们国家现在面对的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整个诚信体系。

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本质上就是我们国家需要重构信用体系。

区块链的四种发展逻辑

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产业,一产是农业,二产是工业,三产是流通服务,这是工业时代的分法。现在说的互联网+就是第四产业,其实是把一、二、三产业都融合了,然后往上走就到第五产业了,是文化创意产业。再往上走,就是由区块链打造的数字经济,在数字经济里面一、二、三、四、五产业都会被打通融合,整个商业社会在数字经济里面需要全部重构。

区块链到底给商业社会带来了什么?

IBM曾经有个研究,有三个方面是能给我们现实生活降低商业摩擦的。第一个是信息,因为信息不对称,是商业里面最大的成本,通过区块链让信息畅通。另外让信息在流动中没有被篡改,信息就更准确,商业的判断就不容易出错,那商业的摩擦就减少了。第二个就是互动,商业上的往来交互如果能用上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的同时不可篡改,大家就有了信任,所以会降低商业往来上的一些合同成本。第三个就是创新,区块链可以保护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因为可追溯。

区块链保护了我们的商业利益。我们有一个项目是做猪饲料贷款,以前保险公司不愿意给猪做保险,假如养殖户养了500头猪,就给50头猪上了保险,猪死了养殖户说死的这头猪上了保险,保险公司无从辨别。

今后社会,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被赋予一个ID,被赋予一个身份证。有了ID,保险公司就可以进行辨别和理赔。通过摄像头和物联网技术,进行猪脸识别,自动采集猪的叫声、猪的行为,对猪进行监控,金融机构就可以放心做猪的饲料贷款,养殖户也不用自己掏钱去买饲料,金融机构直接支付饲料款给供应商,饲料直接运到养殖户手中,等猪出栏后到交易所售卖,钱直接支付给金融机构,收了钱金融机构再跟养殖户进行结算,这样养猪就更容易了,从小猪仔到猪出栏交易全流程可追溯。

用区块链在行业里面建立规范和行业标准,可降低行业里的治理成本、交易成本,进而社会的治理成本也可以降低。我国政府现在在推一网通办,就用一个窗口把事办了,中间会有一个调度系统叫做政府的中台,中台把数据通过区块链共享给各个委办局,同样的数据提供一次就行了,自动对账然后发给相关部门,干完后直接把结果反馈给百姓,老百姓就不用跑断腿了。所以,区块链也可以让电子政务更高效,还可以精兵简政。所以整个社会的治理成本,国家的治理成本都可以降低。

区块链的不同类型

区块链有三种类型:公有链、专有链、联盟链。这里我重点讲一下联盟链。

简单理解,联盟链就是一个盟主把大家召集起来让大家都用这条链,这种方式适合行业,也适合城市。公链就是要公开的,所有人都可以用,能满足全社会的需要,但是公链按照目前的说法是上面必须要有币。

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发展公有链的机会不多,应该重点发展联盟链。因为我国已明确不能做币,国家层面是可以的,央行做的数字人民币与人民币是1:1,不能炒作不会涨价,是稳定的。另外,国家不允许做数字货币交易所。

在2015年的时候最火的一个词叫ICO,是从IPO衍生来的,就是我有一个想法,就写了一个白皮书,然后我就去募资。募资的时候我给你代币,你给我钱,然后我告诉你那些代币要进入交易所,那个币价就会上升,你就可以赚钱了。进入交易所就相当于IPO,所以叫ICO。但是大多数人拿白皮书做了ICO后就跑路了。这其实是一种圈钱的方法,中国是坚决禁止的。

联盟链的优点就是有人来制定规则,受管控,然后大家又能利用区块链防篡改、可穿透、可监管的特征,在中国是被允许的。

区块链应用场景

要理解区块链的用途,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个方面就是鉴证证明,很多东西需要作为证据,在交易的时候会自动留下证据,所以会让交易双方都放心。

第二个方面就是共享账本,就是一个公开的账本,而且实时对账,大家都看得见,因为看得见,所以放心。

第三个方面就是智能合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信任成本,代替传统的合同和协议。

第四个方面就是共享经济,共享经济特别需要区块链,假设无人驾驶可行的话,我们就可以把车交给滴滴平台,上下班的时候车来接我们就行了,而且车可以众筹买,车可以自己挣钱,赚回来的钱按照众筹的份额来分,而且这个账本是公开透明的,所以,共享经济有了区块链就变得更可行了。

第五个方面就是数字资产,很多东西都可以Token化,把固体的资产变成液体,资产的流动性就会更好。未来,大量的资产都可以数字化。现在很多传统产业不是缺资产,是资产太多,但资产流动性差。比如说,库房、厂房、办公楼等等很多资产不流动,原因就是没有通过Token创造一个流动性。

区块链金融创新模式

我们有很多现实的资产,比如在供应链里面的应收、应付、票据、电子仓单,先上云进行数字化,变成数字化的资产,再上链进行增信,变成有信用的数字资产,这时我们的现实资产就变成Token了,具有可拆分、可流转、可转让的特点,这时就可以上市了,放到金融资产交易所里进行自由买卖。如果形成这样一个格局,在产业链里面就真的可以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了,最后大家一起分产业利润。

我们有一个系统,就是把区块链跟债权流转结合起来。核心企业采购货物所欠供应商的款项可以开成一张凭证,这就是Token。Token上会详细记录买了什么货物,应付款项,什么时候打款等信息,供应商可以用这个Token继续付给自己的上一级供应商,付的时候可以拆分来付。

核心企业开出的这一张凭证,不管流转了多少次,都是核心企业的信用流转,比如说我国的央企、国企,从银行拿贷款很容易,融资成本很低,但民企融资成本就很高,这中间的差距很大,在这个系统上核心企业的信用就能往上下游传递,让产业链末端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帮助民企融资,我们这个系统通过区块链的Token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

我国金融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其实可以通过区块链创新我们的金融业,使金融发展更符合我国产业的发展需要,上图是我提出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五层架构。

供应链金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一个主要抓手。如果没有供应链这个抓手,就只能给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融资,而信用融资依赖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了解。通过供应链金融来带动中小企业的融资,可以用区块链来构造。

首先,把区块链作为信用层。在这一层通过防篡改,包括智能合约和共识机制来防止出现数据不可信,用物联网采集数据,并且要多节点采集数据才可信,防止一单多融。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跟河南省粮食局做了一个项目,就是解决中国的粮食仓库怎么通过物联网技术加区块链技术来做仓单质押融资的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量的用粮企业在粮食旺季的时候,必须去存粮,因为在淡季收不到粮,不储存粮食就没有原材料。存粮是需要资金的,但是银行不敢给贷款,因为以前要么就是空仓,要么就是开始还有粮食进去,最后挖个老鼠洞把粮食全搞走了。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粮仓的物联网管理规范,比如说园区内车辆进出有一个动线,车辆是能识别的,只有预约才能进去,而且路上都有重量传感器,车进去多少重量,车出来多少重量都能够感知。同时粮仓有电子围栏,任何动静我们都是能发现,有摄像头实时监控数据传回到银行。粮仓里面有温度、湿度和重量传感器,病虫害都能及时发现,而能自动处理好,就是这样一个全自动化、智能化的仓库。通过这种方式,用粮企业只要交一个预付金,粮食就给你存着,交多少钱运多少粮食走,这样就安全了。

其次是资产层。就是把资产变成Token,再把Token对应到第三层的场景层。这些场景,要么是供应链,要么是核心企业的产业链,都可以用区块链让Token在产业链里面流通,然后在第四层对接金融机构。再在第五层进行监管。

双链融合:供应链与区块链

我认为研究区块链,应该研究供应链和区块链的双链融合。

2018年商务部等八大部委发文表示,在2020年之前要扶持100家有世界竞争力的供应链企业出来,而且开展了国家供应链试点计划,就是要扶持供应链。产业互联网我认为供应链就是个抓手,而且供应链里面有“四流”,是商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这些流动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全流程的、全链条的数据,并且环环相扣。通过物联网+区块链,让供应链的“四流”体现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也能解决供应链金融里面的假合同爆雷问题。

双链融合是区块链一个最重要的用途。

新技术红利

区块链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机会,我觉得可能有几点原因:

第一点,西方的工业革命时间很长,有两三百年,很多行业已经形成了垄断,但中国的很多行业还是小、散、弱、乱的状态,小、散、弱、乱就必须要重构规则,最好用区块链来重构信用体系,降低行业的成本,并且会催生未来数字化的行业平台。

第二点,我国的管理体系更有利于建立公共的区块链监管平台。政府主导建立行业监管平台,让社会免费使用。

也有一个说法,就是未来有三架最重要的马车:第一架马车就是新的生产资料。今后的生产资料是数据,而数据来自物联网。新的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需要区块链去定义;第二架马车是新的生产力。今后的劳动不单是靠人了,通过AI人工智能产生新的生产力;第三架马车就是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资料和新的生产力需要区块链去把二者协同起来,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传统产业的新动能打造重点就是这三驾马车。

三轮驱动:区块链+供应链+双链金融

讲区块链,我们最关心的是三个方面:数据可信、信用体系和诚信体系重构、可穿透和可追溯的监管体系,这三方面是区块链的核心价值。

另外,供应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产业更好的协同,供应链就是关键,在供应链的发展中通过区块链可以减少信息摩擦、互信摩擦、侵权摩擦。

最后总结一下区块链的几个应用价值:

第一,区块链结合物联网能解决贸易真实性的问题。

贸易真实性是传统供应链金融暴雷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假合同,萝卜章,内外串通,人的道德风险,给供应链金融带来巨大的风控难题。

通过物联网技术,所有数据都可以实时地通过传感器获取,而数据又能围绕贸易场景基于合同或订单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记录,真正做到四流合一。

当四流合一的数据通过区块链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实时记录上链,可以杜绝数据的事后修改,确保数据的真实无篡改。

数据的完整性、不可篡改性、全流程可交叉比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金融里面关于贸易真实性的问题。

第二,区块链解决一单多融一货多质问题。

区块链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解决了“双花”问题,即一笔钱不能花费两次。对供应链金融来讲,就可以杜绝一单多融和一货多质问题。这也是传统供应链金融最重要的暴雷原因之一。

第三,智能合约构建资金闭环资金安全体系。

通过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可以对贷款的资金用途进行管理,对主体只给予授信额度,钱只给到主体的上游供应商,而下游客户的货款先到平台的监管账户,平台扣掉贷款和利息,形成资金闭环。

第四,双链(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非常复杂。通过双链金融,可以解决中小企业在贸易环境的流动资金需求,并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消灭行业三角债,降低产业链融资成本,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问题。

责任编辑:张薇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