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期5年!华为:不造车,我们是认真的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3月31日,华为再次关于汽车业务发出决策公告。

公告由华为创始人、董事长任正非署名发出,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除此之外,任正非还对华为标志在汽车设计上的露出提出了严格要求。

“强调不能使用华为/HUAWEI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消息人士还表示:“不能使用’华为问界’,’HUAWEI AITO’。”

对此,华为对第一财经表示,为避免问界被外界错误的理解为“华为造车”,因此今天华为公司内部发布了《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问界生态汽车商业模式、合作策略不会改变。

   华为曾多次声明“不造车”

此前3月8日,AITO汽车在多平台的宣传文案中,一改之前“AITO问界”的说法,开始使用“HUAWEI问界”的新宣传文案。

虽然华为终端解释称,HUAWEI问界是华为生态汽车品牌,是华为开创的全新商业模式。但这一举动也再次加剧了市场对华为亲自下场造车的猜测,毕竟自开年以来华为汽车已经动作频频。

2月初,华为车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被传停职,媒体将其解读为余承东“独掌”汽车业务,亲自下场造车箭在弦上。2月底,由于中建六局一份中标文件公示,华为与江淮汽车在安徽合作建厂,共同开发新一代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也亦认为华为在做工厂准备。

为此,余承东不得不亲自出马解释,“(王军停职)是正常的人事调整变动,(华为在车业务)方向上没有变化。”“华为不是亲自造车,还是通过智选模式合作。”

近年来,由于顾忌与众多车企合作关系的存在,华为多次公开、直接地回应有关华为进入汽车行业的传言,尤其是在华为每每有“造车”行业相关动作时。

早在2015年,时任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郭平,就曾经在一个汽车行业的论坛上坚决否认,华为有进入汽车制造业的计划。他还比喻,华为和家具厂一样,家具厂看中的是沙发,华为看中的是各种链接设备。

到了2017年11月,华为与标致雪铁龙建立车联网战略合作关系;2018年6月,华为与奥迪达成合作,计划于2020年推出搭载5G技术的车型。同时传闻再起,华为会联合汽车创业公司,曲线进入汽车行业。

2019年5月,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与四大BG平级,同时称不造车。五个月后,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再重申,华为要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2020年11月,华为在心声社区发布了任正非签发的《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其中文件提出,“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此外,根据文件显示,该决议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这意味着至少在未来三年,华为将不会造车。

2021年5月,华为再度发布申明重申“不造车”。华为公司表示,“这一长期战略在2018年就已明确,没有任何改变”。华为在声明中表示:“至今为止并未投资任何车企。未来也不会投资任何车企,更不会控股、参股。以后,凡是议论上说华为造车、或者参股汽车制造行业,均为谣言,勿轻信。”

   华为,为什么不造车?

在今年2月22日的采访中,余承东重申了华为不造车的原则,算是对这段时间“华为会不会下场造车”大讨论一个正面的回应:

“车厂已经有这个能力,为什么我们要再去建工厂,自己去造车?没必要。中国的汽车工厂闲置很严重,我们把闲置的资产充分利用,是对社会资源最大的保护,车厂挣大钱,我们挣小钱。”

在“不造车”的原则下,华为衍生出三种供应商模式:

一是作为零部件供应商,以传统Tier 1、Tier2的身份向整车企业售卖零部件和技术方案;二是Huawei Inside模式,将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运用到产品上面;三是华为智选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华为在产品定义、造型设计、营销、用户体验等各个环节参与更多,与车企有更为深入的合作,比如AITO问界品牌入驻华为智选渠道。

据了解,王军负责的是其中的Huawei Inside模式,与华为合作的车企有极狐、长安、广汽三家。不过,从目前来看,这项业务推进速度稍显迟缓,这也被业界认为是王军被停职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Huawei Inside模式主打的产品特性——高阶智驾方案ADS,也是王军主导的产品线,其虽然在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引发业内关注,但其交付时间大幅晚于预期。

相比之下,余承东主导的华为智选模式,却足够称得上一鸣惊人。眼下,AITO问界销量持续登高。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问界品牌共有合计986个体验中心和用户中心,提供销售、交付、售后等综合服务,数量大幅超越特斯拉和蔚小理。此外,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全国已经有170家AITO用户中心完成形象升级。

在此背景下,华为智选车模式已经在汽车行业里大范围铺开,除赛力斯外,华为已相继与奇瑞汽车、江淮汽车、极狐汽车等敲定智选车业务合作。

在此之下,华为未来将会更加偏重智选模式。“HI模式、零部件业务也还是会并行,只是权重会低一些。毕竟光卖车的话,很多竞争力没办法构建,零部件还有系统能力也是必须要有的。”一位接近华为车BU人士表示。

有报道称,智选车模式下,在技术和渠道销售方面华为会有相当可观的利润。华为仅在问界车型的品宣和渠道业务上,就有超三成的抽成。这也是华为力推智选模式的重要原因。

毕竟,2022年12月,余承东在内部会议上已经放话:车BU要在2025年后实现盈利。

至于华为为什么不直接官宣造车。接近华为车BU人士称,“最本质的原因,可能过几年会水落石出。但现在状态和‘造车’有本质区别吗,消费者也认可,那就行了。”

此外,华为不下场造车,还有资质、工厂,以及外部环境等多个因素。

首先是资质问题,参考其他造车新势力,一般有三个路径来解决汽车生产问题:收购资质、申请资质、代工生产。

目前来看,三种方式管控都在加严。

2018年底,《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发布,汽车投资项目核准事项全面取消,改为地方备案管理。由此,新建纯电动乘用车整车类投资项目监管层级,从国家发改委核准变更为省级发改委备案。

此外,根据多家媒体消息,2021年发改委又发布内部文件,再次将汽车投资项目管理收归管控之中,从严、从紧进行“窗口指导”。第三种方式代工生产也被禁止。2022年4月,工信部曾出台《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对于代工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委托企业和受托企业,都必须是已经获得资质的企业,即所谓“双资质”。这意味着无资质企业找有资质车企代工的模式,几乎变得不可能。

工厂问题,则是基于资质之下。如果无法获得资质,建立整车工厂的价值不大。而一旦资质问题得以解决,华为自建工厂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优于“不造车”模式。建设工厂本身也需要时间、金钱的支撑。以华为江淮工厂为例,项目总投资26亿元,且至2024年1月15日才能竣工验收完成。

尽管资质获取、工厂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都不属于完全无法克服的问题。更大的困难在于“制裁”二字,这方面,华为的手机业务是深受其害。

2018年是华为手机高光时刻,跻身世界第二大手机厂商,市场份额达14.6%位于三星之后、苹果之前;2019年,华为的手机业务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出货量2.4亿台左右,市场份额高达20%,保持着第二的地位。

但是从2019年开始,华为3年内受到了美国4次制裁,手机业务遭受冲击,销量、营收等大幅下滑。

2020年、2021年华为手机销量大幅下滑,2020出货量约为1.9亿台,2021年,在剥离荣耀之后,华为的手机出货量更是大幅下降,仅为3500万台,同比下滑82%。基本丧失手机市场统治力。

因此,在手机市场无力回天,布局智能汽车赛道势在必行的当下,既想利用现有渠道、减少投入,又能避开各方面因素干扰,华为“不造车”,或者说不以华为名字造车,是最好的方式。

   余承东:华为没必要下场造车,不做20万以下的车

此前2月,余承东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外界甚至华为内部都看不太懂华为的汽车商业模式,华为是想打造一个问界生态联盟,“华为没有必要下场造车。问界就是华为生态汽车,通过成立问界生态汽车联盟,选择少数几家车企加入,强强联合、共同开发,把体验打造到极致,做好产品区隔,共同抓住汽车行业变革的时间窗口。”

余承东补充道,“华为紧密合作的车企会在一两年内率先走向盈利,并且会成为中国盈利最好的车企之一。”余承东还强调,由于投入高,成本下不来,20万以下的车会亏损,所以不做20万元以下的市场。

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以及公司内部的盈利压力,余承东表示,智选车业务在华为内部可以做到盈亏平衡,但目前车厂有些亏损,但他认为如果销量突破100万台就可以做到盈利。“我认为2025年可能会做到100万台,这也是自己主动给公司提的目标,希望2025年能够盈利。”

余承东表示,未来2-3年是智能网联汽车窗口期,华为必须抓住最后的时间窗口,“我相信和华为合作最紧密的这几家车企,会是少数能活到最后的企业。”

责任编辑:张薇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