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地球大数据平台
《数字丝路科学规划(草案)》在京通过——
我国将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地球大数据平台
导读: 12月6日-7日,第一届“数字一带一路”(简称“数字丝路”,DBAR)国际科学计划会议在京召开。来自中国、英国、荷兰、印度、巴基斯坦、老挝、突尼斯、摩洛哥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研讨《数字丝路科学规划》、工作实施战略方案等有关工作。
记者今天(12月7日)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悉,首届“数字一带一路”国际科学计划会议在北京通过了《数字丝路科学规划(草案)》,根据这一规划草案,在2016至2019年,我国将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地球大数据平台,建成数字丝路科学联盟,形成国际研究网络。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今年5月,由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倡议发起的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启动。这一大型国际科学计划基于空间观测科学认知“一带一路”,旨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开放和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决策支持。12月6日、7日,来自中国、英国、荷兰、印度、巴基斯坦、老挝、突尼斯、摩洛哥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共同研讨这一计划。
根据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主席郭华东院士的介绍,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准确探测地球的特点,可将“一带一路”作为整体系统进行大范围、多尺度、长周期、空间无缝和时间连续认知,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他说,“数字丝路”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合作的对地观测计划,将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益,并欢迎更多的国家、组织、学者加入到这一计划。
当天通过的规划草案明确了“数字丝路”的愿景、目标、实施方案等。其愿景为:利用地球大数据,促进“一带一路”地球科学、数据、技术和应用的科学合作,服务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三个主要目标分别是:一要解决“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制于对地球系统过程认识不足的科学问题;二是运用地球大数据提供有效的科学和决策服务;三是针对“一带一路”的用户和利益相关者,建立系统性的合作网络,增强能力建设和技术转化。
据介绍,该科学规划草案将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科学计划公开评议,并将于2017年中期正式发布。(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 回顾 】
中外科学家共同启动“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
《一带一路空间观测国际合作北京宣言》于5月16日在北京发布,中外科学家据此共同启动“数字丝路”国际大科学计划,建立空间科技领域的多边国际科技合作。
“一带一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当日在北京开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谭铁牛在会上说,空间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准确观测地球现象的能力,中外科学家 面向“一带一路”的资源环境空间格局与发展潜力,共同探讨空间科技如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是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行动。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院士在受访时说,会议将产出两项成果。其一是发布《宣言》,呼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空间科技领域多边合作机制与框架,促进对地观测技术的科学运用与对地观测数据的共享服务,形成命运共同体。
“发布宣言的目的,既是让国内外对地观测领域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需求,也是让决策者了解对地观测技术的进展及服务‘一带一路’的有效性。”郭华东说。
会议产出的第二项成果是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得到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组织的40余名代表的响应。该计划将 打造国内外对地观测卫星大数据平台,把科学成果应用在全球变化下生态环境监测、城市化监测、文化遗产监测、灾害监测等领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过程提供战略 支持。
“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没有获取对地观测数据、处理与应用对地观测数据的能力。”郭华东说,中国在该领域能力较强,已经发射了一系列卫 星,并将有更多的卫星上天。此外,中国具有接收国内外卫星数据的基础设施,目前密云、喀什和三亚卫星数据接收站形成了全天候的卫星数据实时获取能力,将为 “一带一路”空间认知提供数据保障。
记者获悉,“一带一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将办成两年一次的国际会议,第二届会议将于2018年在柬埔寨暹粒举办。(中国新闻网记者 张素)
注:本文由数据观综合整理自中青在线、中国新闻网,图片来源于中国经济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陈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