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全政:中国医疗大数据与国外差距在于观念、数据质量与人才方面
12月12日至13日,2016中关村大数据日活动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峰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盛大举行。本次活动以“数据驱动创新,智慧引领未来”为主题,聚焦京津冀 大数据产业 协同发展。
在活动期间,数据观记者就医疗大数据相关话题专访了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李全政。他表示,中国医疗大数据在国内属于一个新兴的领域,与国外相比,第一个差距是有很多观念需要改变,第二个差距是数据的质量,第三个差距就是人才。
记者: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从今年8月份成立至今发展状况如何?
李全政: 研究中心于今年8月25日成立,现在我们做了几个版块的事情。
一个是建立北京大学内部的平台。北京大学本部各个院系都有做医疗健康大数据方法学的人才。我们研究中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这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人才整合到我们中心这个平台,同时希望把这个平台提供给大家,为大家服务,来一起为健康医疗大数据工作作贡献。
第二个是教育方面。现在北京大学已经开设了数据科学的本科、硕士、博士生的教育,专门设立数据科学学科教育这块应该在国内是最先做起来的。这个是通用的数据科学。针对健康医疗大数据,我们也专门做了一些工作。开设了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暑期课程,马上将开设研究生课程,同时针对本科、硕士生开设了讲座。医疗健康数据这块我们已同步做了学科建设,这对于中国的大数据医疗发展是尤其重要。国内最缺少的就是人才,特别是这种系统培养的人才尤其可贵。人才培养也是我们研究中心的重点工作之一。
第三个是研究方向。现在研究中心组建了几个科研团队——大数据医疗健康影像分析团队、综合 大数据分析 团队。每周我们的研究生、博士生、专家团队都一起研究新的大数据医疗方向,研究我们的正在进行的课题。我们在成立仪式上提到的几个方法和应用方向上都已经开始开展前沿的研究,希望马上就有一些研究成果涌现。
第四个和是政府、企业和医疗机构的沟通。我们和很多政府部门、企业都在进行一定的沟通。通过和政府部门的沟通,我们希望能够更好理解国家的宏观规划,为国家的战略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通过和企业的沟通,我们能够更理解他们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促进“研究”和“产业”的共同发展。跟医疗机构的沟通是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地方,不通层次的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对健康医疗大数据的需求。
记者: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属于起步阶段,研究中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来自哪些方面的困难?又有哪些竞争优势?
李全政: 我们有五点优势:
1、全面、综合、优质的医疗体系。北京大学医学部共有6家附属医院、4家共建医院和14家教学医院。除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外,均为大型综合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目前拥有3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这种全面、综合、优质的医疗体系,为开展问题驱动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培养跨学科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人才提供了沃土。
2、具有国际视野的大数据方法学团队及人才培养机制。北京大学在大数据方法学方面已经建立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包括大数据方法学各个领域的优质团队,涉及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等;对于大数据平台建设、医疗影像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均具有国内领先的实力。此外,2016年度北京大学首批大数据硕士研究生(50人)已经入学,以后还将在此基础上持续扩招;从而为解决我国大数据方法学人才匮乏的现状提供了出路。
3、顶级的健康医疗领域研究团队。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的工作,需要从健康医疗领域的需求与问题为出发点进行顶层设计;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北京大学医学部围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肾脏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病、妇科疾病、精神疾病等高发重大疾病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各附属医院、研究机构和公共卫生学院在全国范围内牵头与参与了大量不同类型的研究。2011年到2015年五年间,北京大学医学部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7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9项(包括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4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5项)以及社会力量设奖103项。2011-2015年度,共申请专利719项,获得授权546项,其中国内专利534项,国际专利12项。北京大学医学部是我国最重要的医学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4、综合优质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支撑。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及关于医学的“目的和价值”问题的探讨成为热点,对于医学人文的研究掀起了热潮。在涉及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讨论中,更是涉及到了多个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领域,涵盖哲学、伦理、法学、社会学、新闻与传播等等诸多领域。北京大学具有综合、优质的人文与社会学科支撑,对于从纵深层面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起到了必要的作用。
5、拥有综合多源的数据。通过多年来在健康医疗领域实践的积淀,北京大学医学部已经拥有综合的数据源,其中包括了临床医疗数据、医疗管理数据、公共卫生数据(包括了全国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儿童营养及妇幼保健数据)、药物依赖数据、基于精准医疗的多组学数据等。这些数据为快速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方法学研究、应用研究及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缺少跨界学科的人才。 健康医疗大数据 在中国是一个新的学科,人才非常缺乏,同时它也是一个交叉学科,需要和各个部门、各个层面上的机构个人打交道,这个相互沟通、互赢互利的的机制有待完善。
记者:研究中心在培养行业领军人才、促进产业转化方面做了什么?
李全政: 产业永远都是教学和研究的出口,真正大数据的应用肯定需要和产业合作,我们研究中心已经有一些项目可以产业化了,正在积极在和很多领先的企业、公司进行合作,也签了一些战略合作协议和其他的项目,对于一些相对长远的规划和兴趣相同的项目也在探讨合作方式,例如远程医疗手术方面的合作,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现在大家做的远程医疗都是一些影像或者病理的信息,只能说起到了远程地辅助医院的影像科、病理科这种辅助科室的作用。如果说将来有一天我们的手术科室能够做到远程手术,那就是非常棒的。
记者:您觉得医疗大数据的数据最大价值在哪里?
李全政: 数据最大的价值有两点。
第一点是能把整个的医疗资源变得更加有效率,科技的力量使得整个系统、整个生态能够变得更加的有效率。如果能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把优质医生资源无限复制,将有限的资源能够更加合理的分布,让分级诊断更加合理,更加具备可操作性。
第二点就是能促进国家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在大医疗数据发展中会有大量的新兴企业出现,他们能够促进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医疗这块在整个GDP的占比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少的,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个增长空间对我们国家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记者:您本身有国外很丰富的医学研究经验,如何看待中国医疗大数据领域与国外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李全政: 我觉得存在一个观念上的差距,中国医疗大数据在国内属于一个新兴的领域,有很多的观念需要改变。
第二个差距就是数据的质量,虽然我们有很多的数据,可是数据质量却有待提高,这就使得数据清洗变的很重要。
第三个差距就是人才。中国医疗大数据人才比较匮乏。
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也有很多的优势。第一个优势是国家领导人非常有战略眼光,对与医疗这块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西方发达国家。
第二个数据量很大,数据量越大越能够做一些更深入和更有效率的应用。
第三个就是中国人很适合做医疗大数据的研究。例如算法上很有优势,并且中国人在医疗健康这块非常的重视,也许未来三至五年我们就能赶上西方国家了。(数据观记者 付娇)
☞点击此处进入【2016中关村大数据日专题】
责任编辑:陈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