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都在哪智慧城市CEO吴余龙:时空大数据概念与具体应用
12月12至13日,2016中关村大数据日暨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发展高峰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盛大举行。本次活动以“数据驱动创新,智慧引领未来”为主题。
活动期间,北京都在哪科技有限公司(iwhere)与东网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iwhere公司将其自身的时空剖分网格技术在东网云平台进行部署及孵化,双方同时将在时空网格编码标准、时空大数据管理、时空大数据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数据观记者就时空大数据相关话题专访了都在哪智慧城市CEO吴余龙。
都在哪智慧城市CEO吴余龙
数据观记者:您怎么看待时空大数据这个概念?能跟我们解释一下吗?
吴余龙: 时空大数据,我们分两个层面的概念。第一个是从专业化层面,专业层面是指传统的地理信息、测量等等产生的数据,以及形成的新服务数据集合,这是从专业的角度或者狭义去解读。但如果从广义来看,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时空里面,我们的行为跟时间和空间都是关联的。人、物、事、时间、空间,这些是我们常常去描述一个场景的基本要素,从时空角度看,现在的大数据就是时空大数据。所以,对于时空大数据的定义,从专业领域,或者说从狭义角度,还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通常讲的大数据就是时空大数据。
数据观记者:时空大数据都有哪些应用呢?可以具体讲讲吗?
吴余龙: 时空大数据的具体应用与服务,还是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个是从专业领域看,用时空大数据应用到基于位置的精准服务。这是时空大数据很重要的一点。比如导航、基于位置的配送(精准配送),还包括基于位置的其他服务,如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等,都需要时空大数据作为支撑。这是从狭义的技术角度,从时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技术实现与应用。
从广义的角度说,时空大数据是管理传统大数据的一个基本方法。传统的管理数据方法都是按照领域、分词技术实现管理,叫社会大数据,或者叫领域大数据。但是我们发现所有的数据都跟时空相关,都跟时间和空间相关。所以,我们用时间、空间的方式去管理大数据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一些应用,比如最基本的一些应用就是把传统的数据用时空方式管理起来,把传统杂乱无章的行业应用数据通过时空来存放。我们用时空的概念,特别是目前主推的北斗时空网络码去管理社会大数据的时候,它的方式、方法就会产生很大的改变,其核心的改变是数据处理的高效,因为传统的方法都是基于分词理论去做数据管理和分析,但是我们用时空是基于空间计算去进行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所以,对于真正管理大数据来来说,它会有很多新的令人惊喜的效果,在大数据、大容量数据计算方面,它比传统的数据提高了数量级10倍以上管理效率。
所以,时空大数据在数据管理领域应用是很重要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就是用时空来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类共享和精准分配。是什么概念呢?传统上,我们都是把所有的数据按行业去进行管理,这会存在大量的数据壁垒,特别是在政府管理方面,公安数据、民政的数据、环保的数据、计生的数据都是基于行业来做的,这些数据共享必须通过行政的手段进行数据交换,传统的方式就是用目录和交换的模式来进行数据的共享协同。现在,我们用一种新的时空的概念,就像行政区域化一样,把这个数据装到时空里面,这时共享就变得更加的容易,特别是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怎么建?如果按行业来建,一定是很难的,从领域的角度、从行业的角度去构架也总是不完整的。如果按时空来建,它就是覆盖全领域的。
我们国家应该怎样去建成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一体化的意思一定是完整的、全覆盖的。所以,用时空大数据,或者说用时空网格的管理模式,会是我们建设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因为它可以做区域的全覆盖,同时还能很好的达到整合数据和共享数据的效果。
数据观记者:对于时空大数据的概念,我能反映出来的应用场景跟卫星、遥感,或者是现代立体的数据相关。比如有一个小机器人到了地下井里,或者到一个房子里面,马上就可以呈现出来整个房子的立体图,是这样的一个概念吗?
吴余龙: 对,这个场景就是我刚才谈到的狭义的时空大数据。时空在最早的应用的是什么?是时空的展现,就是像放电影一样以呈现为主,就是和我们最早讲的测量、位置、地图、信息、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应用相关。但是,真正时空大数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共享和计算。
现在用的这种网格技术(北斗时空网格码技术)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达。第一句话是把地球和空间切割成一个个最小到一厘米的小方块,这种方法叫剖分,它是一个多尺度网格,可以是1厘米,也可以是1米,也可以是10米等,共分32级。第二句话,我们给每一个剖分的小方块一个编码,这个编码意味着我能把地球所有的空间都能管理起来。第三句话,每一个空间里面所发生的事件,或者说流动,或者说数据,或者是信息的流动,都打上编码的时候,整体就是地球上所有的数据。这就是时空网格码,或者叫北斗时空网格码。基于这样,它就可以进行空间的计算,能够对数据进行管理,去进行应用开发,然后实现各种空间的展现。网格让地球更数据,数据让城市更智慧,智慧让生活更美好。这就是我的体会。
大家可以把这个时空网格理解成一个与现实世界映射的空间,理解成新的一种空间。把互联网理解成一个新的空间,我们未来网格的大数据也是一个新的空间,这个新的空间就能够和我们的实体空间建立密切关系。比如我们俩在谈话,这谈话的录音就变成了一个数据,给数据打上这个房间的网格码,就变成了一个网格大数据,未来只要我去找这个房间曾经发生的数据,就能把咱俩谈话的内容数据给调出来,也就是进入位置,我那时候就只找在这个VIP室发生的数据,这就叫时空大数据。
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传统应用里就是一种展现的概念,它有一种三维的展现方式,这就是时空展现。但是,实际上不仅仅如此,它还可以去做计算,还可以去做管理,甚至还可以去做一些相关的应用,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应用。智慧城市中的“城市”是一个位置的概念,它有大小、有人、有建筑物空间、有活动,用时空管理、构架智慧城市,用时空来去给智慧城市建立服务,这是一个最佳的模式。
未来,我觉得时空大数据构架一个网格新空间,叫时空网格新空间,配合我们去管理一个城市,去配置、优化这个城市。我不是说了三句话吗?网格让地球更数据,数据让城市更智慧,智慧让生活更美好,这就是我体会的三句话。所以在未来,网格码这样的核心技术或者这样一个标准能够去重构地球数据,城市是来自于地球的,所有发生的数据重新跟它建立连接,促进我们对未来进行管理,对未来运行进行决策和指导。
数据观记者:刚才听到贵公司跟北斗有合作,可以介绍一下吗?
吴余龙: 我们的首席科学家是程承旗教授,他是973专项的首席科学家,也是网格技术、刨分技术、北斗网格输出的首席科学家,也是北斗网格这个标准的专项首席科学家。同时,由璇玑集团投资1个亿,我们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研究院、璇玑集团这三家共同建立北大时空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公司依托该创新研究中心成果来进行应用。所以,我们承载了这个标准的落地。这个标准目前主要是在军队使用,是军民融合的一个很重要的项目。
数据观记者:您认为时空大数据的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趋势是什么?
吴余龙: 时空大数据的趋势可以从两个层面看。从技术的发展趋势看,这个技术一定从狭义的,就像地理信息系统,从二维变三维,再从三维变成一个互联网络,从传统的内网测量到互联网的发布,这是时空大数据发展的过程。但是,技术发展的最终一定是用时空去管理所有的大数据,而且时空技术未来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数据运行算法。因为大数据的“大”就是不可测量,甚至不可计算,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好的方法去管理、运算这些大数据,让大数据焕发出新的价值。数据就跟矿一样,不把它开采出来就没有价值。
未来,关于时空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趋势,从技术层面看,是用时空的方法或用时空网格码的方法把所有的数据通过时空思维计算出来,让它产生新的价值;从产业层面看,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产业发展方面,我认为时空大数据会成为大数据产业的重要方向,因为我们生活跟时空相关,我们的出行、生产,甚至是我们未来很多行为都跟时空相关。所以,时空数据会成为我们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消费数据,这会形成产业链,例如时空数据的保管、预处理、加工、产品化,甚至是面向的服务,如位置服务、安全服务、减灾服务等。举一个关于快递的例子,从现在整个物流业的综合成本来看,我们国家物流占16%。美国是8%,这个差距是很大的。
数据观记者:物流成本这么高,原因在于哪儿?
吴余龙: 原因在于两点。第一个投放的效能太低,投放不精准,管理不精细,就是信息化导致管理成本太高。本来需要10个人做的事,却成了50个人才能做,本来是5个小时就能做完的,最后花了50个小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快速建设与城镇化过程当中,空间地址不详。我要给谁邮寄,找不到从A点到B点的准确地址。录入成本也很高,就导致整个生产过程的成本很高。中间调度、全流程的中转变化、数据不透明的基础上导致它的成本就很高。
所以,未来时空码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给每一个地址编码,这个编码可以直接跟计算机进行通讯,我们把它叫做电子门牌或者超级邮编,如果在家里邮快递时扫下二维码,地址就出来了,然后生成了邮递的面单,输出邮寄对方的地址,只要敲它编码,对方发一个二维码过来,地址就出来了。这就是时空编码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每天的快递量超过1000万件,社会成本是巨大的。时空大数据从应用和产业方向上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产业链。未来,当无人机广泛用于快递行业时,对时空大数据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要求环境位置越来越精准。所以,就必须要用这样的技术去实现。记者:听完您刚才的讲述,如您说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会越来越快?
吴余龙: 是的,从这些可以看出时空大数据对我们未来生活的改变,但它的背后一定是一个产业,就像我谈到的城市智脑,这个是智慧城市的智脑,它的数据一定是以时空大数据为基础的城市大数据,它周边会围绕着一圈的大数据产业。时空大数据的相关产业,如加工业、数据加工业、数据产品化、数据的服务业、数据技术开发业等,甚至是时空大数据的基础设施、数据的管理模式。我们现在给公安部做地址的编码,未来每一个家都会有个电子门牌,将来的地址就是电子门牌。
数据观记者:这个房子就可以有一个身份证了,可以和人的身份证对应?
吴余龙:对,从安全隐私角度来说,这是可以隔离的。而且还有不动产、土地确权等都是时空大数据要去解决的问题。(数据观记者 翟文静)
☞点击此处进入【2016中关村大数据日专题】
责任编辑:陈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