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数字经济,中国经济激活新动能
信息技术浪潮下,我国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经历着“数字蝶变”。统计表明,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32万亿元。
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丰富便捷了百姓生活,颠覆了商业和产业逻辑,不仅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转型升级的新蓝海。
数字“点亮”生活
大数据“选择”邻居,手机替代钥匙开门,轻触屏幕即可解决搬家、保洁等生活琐事……也许在过去很难想象,但这就是如今很多年轻人的智慧生活。
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智慧”选址、装修,并配备管家和社区服务。房屋租赁平台自如创始人熊林说,通过线上管理、智能家居等软硬件应用,将为城市青年带来舒适便捷的互联网居住体验。
衣食住行,互联网几乎浸润了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有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线上外卖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包括租衣、出行等在内的共享经济规模将在今年突破2300亿美元。
在数据的“加持”下,很多生活中的痛点逐渐被“治愈”。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建立精准题库,在实现一键判题,一键梳理之外,可以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学生学习效率高了,老师也能根据数据进行个性化组卷和教学。”一起科技创始人刘畅说,科技正让精准施教变成可能。技术或模式等创新有望引领教育理念的再塑。
将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融合,是数字经济产生的重要外溢效应之一。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认为,随着数据价值在社会生活充分流通,将推动更高质量、更加公平发展。
数字变革产业
2018年前5个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0.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5月当月,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对服务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56.8%……数字背后,是创新带来的机遇。以信息技术为杠杆,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正发生深层次变革。
供给和需求衔接更加有效。如果说互联网提升了供需双方沟通效率,那么数据则让二者的连接与互动更加精准。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更加了解自己,商家更清晰洞悉市场。在此基础上,一系列创新随之展开。
在零售业,大数据店铺选址、智能货架调控等早已不是新鲜事;数字驱动下,工业制造变得更加敏捷高效,智能技术加速融合,从传统中拓展出全新的领域与增长点。工信部调查显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后,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超30%,运营成本约降20%。
产业生态更加协同共享。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生产线空档期,实现企业闲置资源利用,“共享工厂”模式在各地兴起;设计师可以分享制造红利,渠道商做起了平台,产业间、各环节间的生态圈逐渐火热,共创共赢的方式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产业内部、领域之间开放融通的格局也在逐步形成。
“数字经济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思维方式、商业模式、消费模式的革新。”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说,应抓住机遇,发挥好渗透融合和应用创新优势,重塑竞争力。
突破数字瓶颈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也遇到瓶颈和挑战。如何保持创新力,深入推动数字技术进步,如何打破数字间流通“壁垒”,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加速拓展先进技术的场景应用和跨界融合等都是考验。
首先是夯实数字基础。一方面,在5G等信息基础设施上要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商用部署,另一方面,还要集中优势资源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形成包含技术、标准等在内的协同创新链条,加速融合创新。
也要构建更加开放的数据流通体系,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提高应用效率和使用价值。比如,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和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
记者从工信部获悉,将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等领域数据开放,并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
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也应在创新力上下更大的功夫。除了对公平竞争和体制机制等的完善,在资金、配套服务等方面探索也在展开。(新华社 记者 张辛欣)
责任编辑:陈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