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依托“大数据+”加强液化石油气瓶监管工作
生产流通全程监管 确保群众用气安全
近日,由市市场监管局牵头搭建的“贵阳市气瓶安全追溯管理服务平台”在液化石油气瓶充装环节和检测环节数字化监管基础上,升级气瓶追溯智能监管系统,增加相关流通环节的监管功能,通过“大数据+”进一步赋能气瓶监管工作。
液化石油气瓶是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率较高的特殊压力容器。在液化石油气瓶的生产、流通过程中,存在不按法规办理使用登记、超期未检或充装应报废气瓶、无许可资质非法充装等现象,由于气瓶数量大、使用面广、流动性强,监管难度较大。
液化石油气瓶“智慧监管”系统,依托大数据信息分析、信息追踪等功能,有效破解“监管难”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贵阳市登记在用气瓶达50.8万只,其中43.2万只已加装电子标签,实现了可追溯管理。
明晰流转轨迹 实现“痕迹管理”
“货车司机张思品确认将编号为52AU1236567的气瓶交付到门店”“送气员何仙兴将气瓶送达中国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八鸽岩154号扎佐蹄髈火锅店”……6月17日,在“贵阳市气瓶安全追溯管理服务平台”试运行过程中,屏幕上滚动显示出全市液化石油气瓶的流转情况。
“在气站充装、运输车运输、门店接受、送气员送气、客户接收、送气员回收等气瓶流转的全过程中,我们可以轻松查询每个气瓶的轨迹。”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说。
“用户签收气瓶后,我们要登记有关接收人信息,然后录入信息系统,方便后期信息管理。”贵州燃气集团公司云岩服务站送气员何仙兴说。
何仙兴等送气员每次为用户运送液化石油气,运送的路线都会形成数据传输到“贵阳市气瓶安全追溯管理服务平台”,平台会自动记录下送气员的行动轨迹,实现“痕迹管理”。
气瓶送达后,送气员在系统上登记确认气瓶的编码等信息,传送到平台,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只要点击系统中的“气瓶使用登记”选项,就能够第一时间查询气瓶的登记编号、接受门店、使用用户等信息。
同时,该平台的信息与液化石油气瓶的“电子身份信息”相关联。每只气瓶在充装气体后都会被加上二维码电子标签,不管最终送往谁家,通过二维码扫码就可以追溯气瓶的制造信息、充装信息、检验信息、保险信息、配送信息等数据。
扫码精准溯源 确保气瓶安全
6月17日,记者在贵州燃气集团贵阳高新区天然气储配站看到,管理仓内整齐地堆放着气瓶,每个气瓶的阀门处都悬挂着印有二维码的白色卡片,作为气瓶的溯源“身份证”。
“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使用者或监管者都能查询到气瓶的寿命、生产厂家、气压、重量等基本信息。”市市场监管局特设处工作人员张天勋说,“此外,消费者扫码后,若发现气量存在异常、气瓶瓶身存在隐患等问题,可以拒收。”
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规定,液化石油气瓶的使用年限为8年,每4年要进行年检。液化石油气瓶二维码的溯源功能,让监管部门、检测机构、消费者都可以掌握气瓶的基本信息,确保气瓶在使用寿命年限内安全使用。
在“大数据+”的助力下,我市的液化石油气瓶监管工作变得更高效、更快速,通过小小的二维码破解了液化石油气瓶底数不清、状况不明的难题,强化了生产流通各环节的监控效能,落实了主体责任,形成全过程、多方位、可追溯的气瓶信息化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了气瓶寿命周期内的追踪和溯源管理。
聚焦生产监管 减少安全风险
6月18日,记者来到贵州四维燃气燃具有限公司的充气站台,看到充气员吴长青正在用1号充气枪向气瓶中注入液化石油气。“充气设备的电子记录仪自动记录了整个充气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包括气瓶由哪台充装设备充装、哪位充装员充装、哪把充装枪充装等。”该公司有关负责人杭洪介绍。
同时,气瓶压力、气瓶重量等数据也自动上传到“贵阳市气瓶安全追溯管理服务平台”,监管人员随时可以查看相关信息。
“以前都是由企业人工记录气瓶数据,主动履行主体责任。现在通过监管平台自动记录上传相关数据信息,不仅确保了数据的精确性,也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杭洪说。
通过液化石油气瓶“智慧监管”系统,相关企业在充装燃气时,能及时查询到气瓶的状态,避免信息缺失、信息不全造成的安全隐患,系统还可自动提示充装工作人员依规安全充气,避免造成安全隐患。
“执法部门可根据数据,分析企业经营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实施精准监管,依法打击违法违规的经营、储存、充装、运输、使用等行为,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严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市市场监管局特设处有关负责人邹志嘉说。
下一步,市市场监管系统将进一步发挥“大数据+监管”优势,将气瓶流转、使用等有关环节的数据全部融合到气瓶安全追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气瓶经营、运输、使用环节的全过程追溯管理。
责任编辑:陈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