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金融现梯队化 大数据与金融科技缺一不可
回眸百年,金融业的每一次涅槃重生无不深深地打上了科技进步的烙印。革命者在技术的加持下突飞猛进,传统的力量也在此消彼长。易观智库日前发布的《中国移动金融市场专题分析2017》显示,在如今的移动消费理财趋势,尤其是在金融消费新诉求衍生,移动金融服务市场广度不断延伸的背景下,平台及用户快速增长的第三方移动互联网金融市场梯队化逐步显现。
移动金融市场形成三大趋势
移动金融让越来越多的人从中获益。巨头们更是如此,电商企业、运营商企业都参与其中。一方面为壮大企业生态,另一方面也为这个时代创造更多便利。由易观智库报告可发现,移动金融市场的新趋势已然成型。
其一,年轻化。互联网原住民逐渐成为新一代消费主力,金融理财用户的结构正发生明显变化,有金融理财诉求的用户变得越来越广,且越来越年轻,覆盖群体由城市白领到小微企业主甚至学生群体,整体市场规模扩大,且女性用户占比增大,年龄层分布倾向年轻化。
其二,生态化。移动金融产业链中,金融机构、通讯运营商、支付公司、互联网企业等的竞争合作关系越来越明显,以京东金融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以移动和包、联通沃百款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的支付渠道都围绕核心用户共同完成资金流、信息流、产品服务流传递,形成生态。
其三,梯队化。事实上,随着参与企业越来越多。第三方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市场梯队化逐步形成。与传统的金融领域不同,第三方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及用户量速增,从活跃用户积累及独占角度看,京东金融、蚂蚁聚宝、天天基金网表现突出;在领域独占上,该领域呈现出一定的梯队化竞争特征。
场景、风控与用户体验的比拼
上述报告显示,京东金融力压其他第三方移动金融理财产品,用户活跃度居行业首位,领跑市场。这在很多人看来有些意外。传统金融机构如平安旗下的陆金所以及以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聚宝为代表的第三方金融机构可能才是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市场梯队中的领头羊。
互联网金融圈常有“场景金融”的说法,核心在于,金融是一种工具,具备服务属性、杠杆属性以及效率属性。而京东金融APP在生活场景方面的不断丰富恰是此次登顶活跃用户量榜首的重要因素。
从安全性和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移动理财平台必须依托大数据获得精准的用户画像,以此决定是否给用户提供理财产品,提供怎样的理财产品。这依赖于用户平时的行为以及场景以及平台方自身金融科技能力展开的大数据分析才能得出。
对用户来说,金融APP最核心的意义是帮助其进财富管理,并获取其他服务。再看用户活跃榜首的京东金融APP在这方面的设计:财富日历文艺地提醒用户及时还贷;在APP设置定期给父母汇钱;运势日签等;UI极致白色运用与大量去图形化设计将不必要的干扰降到最低。
移动金融谁主沉浮?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消费金融市场也是各方混战,信用卡发卡机构一度达数千家。大型零售商(如Sears)、运营商(如AT&T)与商业银行竞争激烈。90年代是美国消费金融的黄金发展期,而后,通过一系列立法及信用卡组织建立,银行树立起在信用卡市场的优势,零售商、电话公司则退出市场。
市场通过并购走向集聚,形成六大巨头,其中三家是独立消费金融公司,其他三家是大银行,通过并购形成规模。参考美国三家独立消费金融公司成功的原因:
他们都能获得更细化的用户消费行为数据,美国部分州对零售商收集及使用客户数据有立法限制,但金融机构可豁免。消费金融公司为商家提供结算、营销、数据分析配套服务。数据和金融科技成为核心竞争力。
反观国内,虽然现在行业内参与者很多,但如今的梯队效应也说明一个问题——靠场景、靠数据、靠技术才能真正走到最后。
(本文系作者个人研究之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作者系互联网观察家,金融、电商、科技领域KOL。)
责任编辑:陈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