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探索"互联网+扶贫"模式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扶贫信息的精准至关重要。
作为国内较早发展大数据的省份,贵州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扶贫开发手段,通过打造全省“扶贫云”平台,探索“互联网+扶贫”模式,提高了脱贫攻坚的精准性,增强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
在贵州省扶贫办,记者见到了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搭建的“扶贫云”。一块显示屏,一张贵州全省地图,跳动的数据实时展现着区域内外出务工、贫困现状、致贫原因等信息……
记者点开系统,大到全省的贫困现状,小到一个村的地形地貌、产业分布,乃至每一户贫困家庭的住房、人口、收入等情况,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这朵2015年12月上线运行的“云”,通过一年多的运行,有力提升了贵州扶贫开发工作的精准管理、动态管理和科学管理水平,提高了扶贫信息的透明度。
“开展扶贫工作首先要识别贫困人员,而通过大数据甄别贫困人口是精准识别的第一步。”贵州省扶贫办总农艺师周兴告诉记者,“扶贫云”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入户走访调查采集来的贫困户资料,以“四看法”为基础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贫困评估体系。
据了解,这套四看法评估体系共84项指标,以饼图的方式,展示了省、市州、县、镇、村的贫困人口(户)的贫困分值和分布,以及对贫困人口进一步定位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
周兴表示,“扶贫云”通过大数据将各项指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脱贫指数,60分以下的是真正的贫困户,60分至80分是达到脱贫标准但极易返贫的贫困户,80分以上是稳定脱贫的贫困户,以此作为辅助认定贫困户的标准。“以往贫困户退出只是简单考察其收入、住房和有无辍学子女,以定性分析为主,现在则通过系统将各项指标具象化,更加科学合理。”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扶贫云”还能展示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进而为制定精准的扶贫措施提供参考。系统数据显示,缺资金、缺技术和因学致贫,是贵州省群众致贫的前三位的原因。
“掌握贫困人口信息、致贫原因后,我们将围绕帮扶结对情况、帮扶计划制定、帮扶计划落实情况、帮扶措施情况,针对省、市州、县、镇、村,分别监测结对、帮扶计划、帮扶项目落实情况,识别出已落实、未落实的贫困人口分布,关联显示帮扶的人或单位等相关信息。通过帮扶情况分析,清晰了解贫困人口的实际帮扶情况,协助帮扶任务的落实。”周兴说。
通过“扶贫云”,还能对责任链、任务链、项目资金链进行实时监督,确保精准扶贫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落到实处。
据了解,贵州目前每年约有50亿元项目资金,到村项目在1万到1.5万个,如何确保这些项目落到实处是个难题。
“扶贫云”技术开发方——浪潮集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扶贫云”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础,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建成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项目资金为重点的扶贫工作移动巡检系统,“扶贫云矢量模型的电子地图已经扩展到16层,对贫困户、扶贫项目的定位已精准到村级,实现对扶贫项目随时抽查、随地核查”。
目前,贵州“扶贫云”正以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为引领,按照“扶贫+”的思路,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目标,积极建立“大扶贫”数据库,融合各方数据资源,形成部门互联、上下联动的数据平台,让“云端扶贫”更加精准透明。(经济日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责任编辑:陈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