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不断完善政策,引导企业持续加大投入——科技创新赋能工业产业转型升级
首件制作周期比传统冲压快1600倍,设备投入成本大幅降低,迭代周期快4倍,还没有噪声污染,无须额外的污染处理费用……在翰凯斯PIX数字制造工厂,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工业软件系统实时成形模型(RTM)已运用到智能汽车生产中。
“科研投入是我们能在全球范围内树立竞争壁垒的关键,也是我们企业实现快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贵州翰凯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曹雨腾表示。
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指出,要紧扣“高端化”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贵州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持续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今年以来,贵州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0.99%,同比提升0.06个百分点,取得“十四五”以来最大增幅。
强化自主创新实现智能升级
在翰凯斯PIX数字制造工厂,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低速无人驾驶小巴车,安装了多个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导航定位系统等,可以在20至30公里时速自动行驶,并可根据使用场景,灵活变换车身的内部空间。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汽车的底盘、外观、功能、尺寸、动力等,都有着千差万别的定制化要求。”曹雨腾介绍,无人驾驶小巴车可以广泛运用到物流、零售、安防、教育、林业、农业等领域。
工厂里,运用实时成型技术,两个机械臂分别在一整张金属板的两侧,金属板材来回挤压、弯折,制成形式各样的车辆外壳,直接一体成型。
厂区另一侧,一体化金属3D打印通过对系统中的参数调整,车辆数据模型、制造及工艺文件和成本会立即生成,设计师和工程师能够实时评估设计的特征、造价、工期等,提高定制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效率与精度。
“产品和生产流程的智能化,都是我们不断加大自主研发的成果。”曹雨腾说,目前,企业已获得数千台订单,金额10亿多元。企业自主研发的金属3D打印等技术,已申请专利近200项,覆盖中国、欧盟、美国。
据统计,2022年起,贵州实施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共有237家企业获得激励,2022年研发经费支出达到61.57亿元,2023至2025年预计累计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159.66亿元,其中,2023年预计新产品销售收入311.49亿元。
加强技术合作推动成果转化
“碳捕集技术能够通过研制的产品,将烟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进行资源化利用或地质埋存,实现工业领域的二氧化碳减排。”贵州深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继云说,公司核心技术来源于南方科技大学张作泰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他们所研发的碳捕集材料性能和碳捕集工艺在捕集成本、捕集能耗、吸附容量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贵州通过“科技入黔”引入张作泰教授团队,用技术入股与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以项目孵化的方式,成立了贵州深碳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建立10多人的运作团队,研发人员比例超过50%。
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和“强心剂”。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管理部负责人胡圣伊凡表示,2023年3月,研究院搭建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储备项目主要包括了第二代碳捕集材料、硅碳负极材料、液流储能电池、甲醇-氢能利用项目等,致力于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日前,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贵州省科学城举办技术引进及交流会议,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张瑛洁教授团队达成合作意向,引进功能性陶瓷膜生产项目、无动力降温膜中试生产项目,将通过功能性陶瓷膜净水工艺、绿色低碳污水处理智慧运营专家系统以及无动力降温膜等技术,积极谋划相关技术在贵州转化落地。
贵州以宁德时代、中伟新材料、比亚迪等一批百亿级电池制造新材料项目为引领,在全省布局新材料产业发展,下一步将加快培育建设国家级新能源电池材料创新中心,努力建成国内外重要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构建创新体系攻关核心技术
“智能低压断路器与智能控制器的研发,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总体设计部信创技术中心主任张保国介绍,依托航天科工集团技术,企业拥有20多年的产品开发经验和多项智能控制器领域的专利。目前,企业产品覆盖低压智能输电配电网变电站、工业自动化控制、智能楼宇小区、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领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张保国表示,加大科技投入不仅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践行航天央企初心使命、融入助推地方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泉。“团队掌握智能控制器的核心技术,具有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可对外开展技术研发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攻关。”
近年来,该企业致力于深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聚焦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卡脖子”技术,在关键核心重点领域做好前端布局,在优秀人才引进、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平台搭建、重大项目牵引等方面,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省科技厅副厅长安守海表示,贵州将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效应,推动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前瞻性原创性基础研究,加强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建设,培育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型骨干企业队伍,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责任编辑: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