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产品会“说话” 让生产线变“聪明”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贵阳推动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一瞥

让产品会“说话” 让生产线变“聪明”

贵州中铝铝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扫描二维码查看铝板带生产数据。(资料图片)

11月20日,贵州中铝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中铝)冷轧车间重卷机以每秒400米的速度高速运转着,正上方的摄像头扫描着成品。“这就是刚刚上线应用的AI视觉识别技术,可精细检测产品表面瑕疵。”公司生产部部长义新国告诉记者,之前生产的铝板表面瑕疵,人工很难检测出来,一般是客户生产铝箔时才会发现反馈,现在有了这套识别设备,可将瑕疵“消灭”在生产线上。

义新国说,贵州中铝正全力进行铝板带行业数字化工厂的建设。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AI视觉识别等技术,今年7月上线试运行的“智能化改造的生产辅助决策系统”,涵盖了生产执行和决策分析环节,实现了从销售订单、生产计划、物资采购、库存、生产执行、物流运输等全过程管理,深度推进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贵州中铝的数字化转型,正是贵阳推动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产品有了“身份证”

贵州中铝是省属重点企业之一,2011年入驻白云区铝及铝加工基地,有10条铸轧生产线、2条冷轧生产线,年产15万吨铝板带,生产加工多种高附加值铝箔坯料产品,性能指标处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正致力成为全球铝箔行业最具实力供应商和中国高端印刷版基最佳服务商。

公司全力推进铝及铝加工产业链延伸,是一家新型的制造业企业。但企业在生产、交付等诸多环节中,“哑设备”“哑岗位”等造成了数据孤岛、管控孤岛,降低了生产效率。工厂的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迫在眉睫。

“我们每年的产能达到10万吨,平均每个月要生产铝卷1000卷左右,不同客户不同规格的产品要求不同,技艺难、管理难。”义新国说,以往,想要了解每笔订单的生产进度、生产质量,必须到现场去问去查。

在义新国的记忆中,“代价巨大”的一件事,是2017年8月,公司接到了一位老客户的电话,称有一批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要退货。为了找到问题所在,贵州中铝生产车间停产半个月,并翻出了2014年、2015年、2016年的生产工艺参数一个个比对,终于发现是因为气温偏高,导致产品出现了问题。

2017年底,贵州中铝改造项目被列为贵阳推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项目之一,得到了资金支持,启动了智能制造工业信息融合项目第一期的建设。

“主要是对设备除‘哑’。”义新国解释道,贵州中铝对车间各条生产线上的铸轧机、冷轧机、退火炉、重卷机等设备,通过安装数据输出端口、手持终端录入等方式,对设备的所有生产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实时与企业原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联通,让产品有了“身份证”,只要扫一扫 “二维码”,产品就能将自己的厚度、重量、工序、温度、速度等数据“说出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综合调度管控能力因而得到提升。

用数据支持决策

第一期改造是让产品自己“说话”,而于2019年5月在此基础上升级的“智能化改造的生产辅助决策系统”,核心要件包括生产执行系统、设备除哑系统和智能AI表面检测系统三个模块,通过设备运行、工艺及质量数据的自动采集,生产全程实时监控、生产任务智能下达、产品质量精准可溯,生产线因而更加“聪明”,铝板带生产工艺及过程管理实现了自动化、可视化和透明化。

和贵州中铝合作开发该系统的贵州工投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工投智造),是我市一家专门提供智能制造数字化及供应链服务定制化解决方案和SaaS服务的高科技公司,其打造的“贵阳智能制造协同共享平台”已为贵州轮胎、贵阳险峰、贵州华工等上百家制造型企业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和赋能。

贵州工投智造高级项目经理汪凯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他介绍,30多位技术人员深入贵州中铝各部门及生产现场进行详细调研,梳理需求及痛点,为贵州中铝提供个性化整体解决方案。

该系统将设备上有用的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存储和利用,消除企业内的“信息孤岛”,实现了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和服务等方面的全程化管理。如今,贵州中铝数字化工厂建设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安装调试完成,生产任务的派发和各工序生产执行都通过系统实现。

贵州中铝压制车间工艺计划专责工作人员杨军原来每天要在卡片上定时定点填写多台机器的生产进度、设备温度等生产数据,再在第二天上午进行汇总。现在他只要在电脑上点开“贵阳智能制造协同共享平台”中铝生产专页中的铸轧机台,各种生产数据已经生成,他只需进行检验、核实。

义新国说,以前销售部门催订单,先打电话给他,他到车间去查验后再反馈回去,信息严重滞后。如今,销售人员可随时直接登录系统,查看订单详细进度。

汪凯介绍,工厂每天产生的2万条以上的生产经营数据,可自动生成KPI(关键绩效指标)、图表、报表等多维度展示形式,让生产和经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监控一目了然。

该系统全面投入使用后,数据管理成本降低约20%,生产效率提升约30%,问题及时响应率提升约60%,缺陷检出率提升至85%以上。同时,产品供货速度加快约30%,订单响应率提升约30%,极大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转型升级成效显

贵州中铝转型升级,焕发出新活力,成为我市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截至目前,纳入贵阳市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培育调度的项目共计251个,重点推进的智能制造项目有30个、总投资额18.5亿元,包括贵州轮胎的“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贵州中铝的“生产辅助决策系统项目”、长通集团的“长通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雅光电子的“贵州雅光电子沙文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项目”、贵州同济堂的“同济堂中药配方颗粒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航天风华精密的“高端铝镁合金结构件智能铸造在线检测线建设项目”等,涵盖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建材、新材料等领域。力源液压、贵阳海信、盘江民爆、兴达兴建材、航天电器、航宇科技等6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航天电器、振华新云电子、贵州同济堂、盘江民爆等4家企业获评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示范;黎阳航空、雅光电子、贵州轮胎、奇瑞万达等31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

贵阳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领跑全省。2019年,航天风华、航空电机、西南工具、广铝氧化铝、贵州贵航、安吉华元、贵州中铝等7家企业项目获评贵州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占全省的70%;中国振华、磷化集团、玉蝶电工、雅光电子等18家企业项目获评2019年“万企融合”省级标杆项目,占全省的29.5%。

让产品会“说话” 让生产线变“聪明”

责任编辑:姚治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