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大数据+工业”助高端制造高质量发展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设备利用率提高了18%以上、生产计划执行率提升了30%、产品均衡生产率提高20%以上……这几组数据,是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大数据与制造深度融合取得的成果。

6月9日下午,在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麻花针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在车间内的一块屏幕上,麻花针完成数量、完成率等数据一目了然,生产数据实时变动着。这些如发丝般粗细的麻花针,广泛用于载人航天、探月、北斗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它是航天电器生产的连接器的关键配件,能起到接通光信号、电信号的关键作用。

除了变动的数据,车间另一个数据比较显眼:设备当前利用率为81.84%。通过屏幕,设备运行状况清晰可见。

航天电器是我国高端电子元器件制造的领军企业,也是贵阳、贵州高端制造的企业代表,其生产的电子元器件广泛用于神舟飞船、嫦娥探月等航天航空工程。然而,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不同,航天电器的产品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

“有些客户只需要几十个甚至几个产品,这种对柔性化生产的要求很高,因此,如何实现柔性化生产,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航天电器智能制造工程部综合管理处处长吕江涛说。

为解决问题,从2016年“中德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落地航天电器,公司打造中德智能制造样板间开始,航天电器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大数据的应用,从打通数据“壁垒”开始。公司积极引进和研发数据平台,结合自身实际“量身定制”平台,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分布式控制管理系统DCS、设备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SCADA、自动化生产与检测设备等软硬件的无缝集成,打通了之前单个的数据“孤岛”。

“以前,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管理各个环节是分开的,研发出的模型要送到生产车间,需要晒图员将模型打印出来,送到生产车间,现在,所有环节均在线上完成,晒图员这一岗位已不存在。”吕江涛说,大数据的应用为企业的管理和生产带来极大改变。

公司前期统计数据显示,在公司接到的订单中,少于10支连接器的订单占据了公司订单量的80%,而一个订单便要制定一个生产计划。而每天入库的产品批次达2000多批。

“如果依靠人工或是ERP这种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计划的系统来制定计划,很多计划是完不成的:生产小批量订单时,会存在设备闲置的情况,生产大批量订单时,又会出现产品积压,所以我们在应用大数据时,不仅要考虑生产计划的均衡性,还要考虑每条产线的产能。”吕江涛介绍,公司打造的“企业驾驶舱”生产计划调度管理系统,通过持续采集和分析产线数据,根据产能精准制定生产计划,不仅使生产计划执行率提升了30%,均衡生产率也提高了20%以上。

对企业而言,设备停运、设备开机却空转都会造成成本的损耗。如何确保设备不空转?让设备发挥最大效益?针对这些问题,航天电器成功研发了设备在线管理系统。前期,平台对设备运行状态、停运时长、停运原因等大数据进行大量采集和分析,为企业精准制定策略提供了支撑,提高设备利用率,生产车间设备利用率从之前的50%提升到了目前的70%以上。

同时,系统还会为设备维护提供数据支撑,设备一旦出现故障,系统便会自动报警,报警信息直接传输到设备维保人员的电脑上去,确保维修及时、高效。

在航天电器,大数据的应用体现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以麻花针的外观检测环节为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高度协同,数据平台会对收集到的检测数据进行算法分析,实现外观检测的精准化。吕江涛介绍,通过对百万级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后,目前,设备已能够100%自动剔除不合格产品,确保麻花针质量。

责任编辑:陈近梅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