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分析:大数据时代如何应对社会热点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正确回应社会热点舆情、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本文以近年来几个舆情案例的得失为例,研究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应对的规律。

   近年热点舆情特点与变化趋势

(一)跨媒介融合传播发达,舆情发酵速度与热度提高

多数公共热点事件的舆情生成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中心发散式传播,也不是一般性的串联型传播演变,而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新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平台转换、互相刺激、交织在一起的融合化传播。新兴的知乎、秒拍、微视频等新媒介也直接作用于移动舆论场,并与微博微信无缝结合,促使一些社会事件在极短时间内快速传播。

(二)职业群体立场或利益代言现象呈现多发趋势

网络舆论呈现出分层特征,网上较为活跃的警察、医生、媒体人、律师、学者、公益人士等职业群体经常“抱团”。在传统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之外,因为“趣缘”关系,年轻网民往往产生较大的集体行为,并能持续性地参与。

(三)网络谣言和舆论反转增多,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近年来,在经历大量新闻反转闹剧之后,“让新闻先飞一会”“坐等真相”等日渐成为网民的共识。上述现象出现的频率也与舆情高发领域呈现正相关,提示应在社会舆情应对中将信息权威发布和辟谣放到重要位置。所以,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真实信息,搭建辟谣平台、实施专业科普、及时辟谣与公开监控视频,成为应对谣言最常用的方式方法。

   网络舆情应对重点案例分析

(一)积极响应,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章立制

2016年以来,中办、国办连续发布多个文件,政务公开与政务舆情回应在政策领域取得集中突破。此举有助于解决政务舆情应对中响应不及时、责任不清、标准不统一等长期存在问题。

比如,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是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将线上线下结合,实现标本兼治的成功案例。从响应力看,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速度很快,事件当天披露;从行动力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当天响应,最高检介入调查,李克强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常委会议,可谓响应层级很高,处置力度很大;从修复力看,此次舆情处置标本兼顾,在批捕涉案人员及问责管理部门公职人员、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的同时,迅速修订并出台《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完善了管理制度,从根源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现场救援,以人为本,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首位

2016年11月24日7时许,江西宜春丰城发电厂三期在建项目冷却塔施工平台发生坍塌,造成74人遇难和2人受伤的特别重大责任事故。该案的处置凸显了跨区救援、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回顾此次事故全过程,行动力方面,从事发到确认现场已无被埋人员不到48小时。在对事故进行调查紧急救援的同时,依法对相关嫌疑人作立案侦查。对罹难者家属的安置方面,制定赔偿协议,并安排心理疏导。修复力方面,调查工作组与责任方查明事故原因系赶工所致。江西省委书记鹿心社在事发当天上午即赶到事故现场,相关的湖北、河北两省也派出工作人员支援现场。此外,该案严肃追责对加强全国安全生产管理也起到警示作用。

(三)第一时间发声,主动设置议题,澄清不实谣言

研判通报贵在神速,速报事实挤压谣言。2016年1月5日7时许,宁夏银川市一辆301路公交车行进过程中突发火灾,造成8男9女共17人死亡,32人受伤。事发两个小时后,@银川发布权威发布公交车突发大火的官方消息,对事态发展、人员救治、案件侦查、官方善后进行了连续、多维传递,披露了大量一手信息。各大媒体纷纷引述报道,事件现场调查逐渐清晰。5个小时后,@平安银川发出通报,并对受伤人员的救治情况及时发布。

银川方面辟谣迅速有力。5日10时许,一则西夏万达着火的传闻迅速在网上扩散,信息配发一张“现场起火”照片,很多网民以为银川又发生了一起悲剧,甚至将此事和301路公交车纵火案联系到一起。随后,@平安西夏对此作出快速答复,“火灾是生活用火不慎所导致”。

(四)放大主流声音,包容意见表达,凝聚社会共识

  2016年3月底,有媒体称,深圳市开始实施最为严厉的“禁摩限电”政策,一度引发社会质疑。对此,@ [email protected] ,邀请全国媒体和各界代表参加新闻发布会,提供采访便利。4月4日,@深圳交警权威发布刊文回应舆论关注问题,并决定适当延长过渡期。4月5日,深圳交警如期召开座谈会,邀请了快递、物流等行业协会,快递企业代表,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共同研讨“禁摩限电”相关工作,听取各方意见。

会议针对社会舆论焦点和质疑点一一回应和解疑释惑,为“禁摩限电”提供了法律支持。此后,舆情快速回落,政策得以继续推进,政府也树立了认真听取民意,解答人民群众关心问题的形象。

(五)熟练运用新媒体网络技巧,做好动态反应

2016年7月19至20日,北京遭遇了入汛以后的最强一轮降雨过程,超过4年前的“7·21”暴雨,影响范围之广、社会关注度之高也堪比“7·21”暴雨,但借助北京政务新媒体矩阵,此次暴雨不再是信息灾难。北京政务官微的矩阵式传播手法更加娴熟,尤其是利用移动平台和新旧媒体平台,发布实时路况和交通信息,不断更新积水断路位置,倡议机关单位错峰上下班等提示,都非常实用有效。对暴雨中流传较广的几条“灾情”谣言,防汛水利部门均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澄清,防止不必要的恐慌和盲目应对,被网民称为“最暖心的辟谣”。

   把握舆情应对规律的重要启示

(一)攻克舆情复杂性与外围地带

舆情事件的信息会经过网络传播迅速扩散,如果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回应处置不当,会产生二次舆情,这要求提高对舆情复杂性的认识,从客观上进行实质性的回应,首先寻找舆情产生的内因并有效解决。例如,魏则西事件、如家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和雷洋案中,知乎、微视频等游离在舆论主场的时政信息外围或边缘,设置了公众议程,影响舆论流向。

(二)准确把握与解读政策舆论场

舆情应对触及各群体利益,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等,复杂多变,带来负面效应。例如“年薪12万属于高收入须多缴税”等属于由新政策出台或不实猜测而引起的舆情。国办80号文件也强调:“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市场预期等重要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要善于运用媒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开展政策解读”。政策舆情应对是一道综合考试题,考验着社会各界的解构能量。

(三)扩大对于治理工作的共识

近年来,警察、媒体人、法官、医生与律师在网上争论较常见,对此需要建立和维护职业群体公共理性良性互动的秩序。这种现实是治理理念落后所致,问题的深层仍在于扭转社会治理创新思路,从体制机制上畅通社会利益诉求渠道,维护好社会和谐、公平正义与市场活力。在日渐活跃的舆论场中,要努力缩小社会隔阂、扩大社会共识、平衡群体间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

(四)“互联网+政务”大数据推动创新

进入“互联网+政务”时代,政务新媒体成为有关部门提高社会治理效率的有力抓手,在基层尤其如此。“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才能实现社会治理微循环。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的作用。

同时,互联网大数据驱动社会治理创新,不仅大大节约了社会治理的时间、资源和人力成本,而且建构了治理的新思路和新模式,走向开放式治理、动态治理、精准治理、网络治理、协同治理。只有把握大数据时代特点,革新治理方式,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和环境变化,不断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实现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陈近梅

随意打赏

大数据 舆情分析大数据舆情分析网络舆情分析舆情分析师舆情大数据舆情分析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